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倾力展现的考场作文比日常作文更具典型性,对它们进行归类剖析,更能暴露出作文教学中的症结。经过对2009年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卷的阅读整理,结合中考命题思路和初中生写作现状,笔者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简要的思考分析,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教学现状作出更多思考,更好地改善作文教学。
中考作文题颇受各个地区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场中考语文学科考试结束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往往就是刚刚揭晓的中考作文题,要命制出一道好作文题需要综合考虑诸多要素。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彰显语文写作的特质,考量学生的实际表达水平,又要考虑到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自主创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
1.命题力求贴近生活,有时代感和启发性,还必须蕴含积极的导向作用。主题从生活重点和热点中引发,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而将来生活中又必需的东西,还要让学生有话说,充分发挥作文命题的综合功能。
2.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这样的思考符合作文命题方式回归的潮流。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始终在“命题——半命题——话题——命题”这样一个环状系统中轮回,一种形式使用一段时期后都会调整至另一种形式,为的是尽可能克服作文教与学过程中的思维定式。选择采用命题作文的考查方式是有其优势的,它既具有开放性的表达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既可以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又可以考查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3.文题力求有较宽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表达的张力,最大可能地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还要兼顾为各种体裁类别的文章提供表达的可能,确保学生表达途径的多样化,落实素质教育中能力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表达个性,客观上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4.作文题初步确定后,还要进行相关的搜索排除工作。已经在各校模拟试卷中出现过的不选;情境相似于网上盛行的不选;在考场上进行套作、仿作可能性比较大的也尽可能不选。基于以上考虑,2009年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试题定为命题作文《懂得责任》。
对于作文,决定胜负的是真情和思想,要让感情找到思想,让思想找到文字。其中,第一是真诚的感情,第二是闪亮的思想,第三是优美的语言。强调这三点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追求指向。热爱生活,真诚待人,知晓责任,共构和谐。文章的高下,说到底是见识的高下,见识广优于聪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学生知道周迅的太多,知道鲁迅的太少;知道马克的太多,知道马克·吐温的太少;知道比尔的太多,知道保尔的太少。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致力于提高思想的文化含量。
秉持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在分析中考作文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写出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有真性情的流露,表达出了符合社会发展主流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也许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作文教学症结某种程度的集中显现。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作文教学的得与失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更客观,也有助于作文教学策略的调整。笔者把这些不足粗略地归类为6个“化”:
1.结构模式化
文章结构模式化是这次中考作文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之一,笔者随机统计分析了550篇作文,一是其中使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等明显外在标志形式的作文占45.71%,数量庞大,比例太高。笔者并不反对使用这些,因为形式也有生命力。如:题记可以有立体展示内容、提示作品内涵、阐述写作缘由等效用,让读者从中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脉动,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突出重点。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文面爽洁,展示作者的人文素养。至于后记,可以说是文末延伸向思考深处的路径。但是笔者要强调的是,如何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适宜的形式恰当表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千万不要使形式僵化。二是“三段论”文章的篇幅比例占32.7%。无论篇幅长短也不管表意的转换,文章都只有三段,这种结构模式是小学生初学写作阶段的一个起始训练模式,在特定的时期有其特定的功效和合理性,但如果抱守至今那就要贻笑大方了。其实段落的流转承换就好比人的呼吸,自然顺畅方才妥当。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与内容相协调,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2.题材历史化
这也是这次中考作文中暴露出来的一个大问题。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们下笔就是沉重的历史题材,没有一点新时期的新气象,也感受不到他们应有的青春初绽的生气。无论你给他(她)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复活对应的历史人物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于是他们的笔下复活了屈原、王昭君、陶渊明、辛弃疾等历代先贤,但凡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名人,一个个都被拉出来说说话做做事,无论这些事他们愿不愿意或可不可能去做。学生们已经不善于把自身的寒来暑往变为笔下春秋。这种历史题材的泛滥,原因有三:一是片面理解泰州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材选择的导向,误以为现代文阅读理解(记叙文)选择的都是有关“人文古迹”方面的题材,似乎文章只有这么写才是正统。加之学生在复习中围绕这类题材的文章反复操练,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二是受教师群体阅读兴趣指向的影响。初三语文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以中年人为主,这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带有明显的反思特质,加上年富力强,更愿意把学生的表达纳入到自己的审美范畴里来,更多地强调深度和哲理,不断地把学生的立意、选材、表达等的建构推向成人化。适合口味的文章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表扬,教师的这种阅读兴趣指向对学生作文选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三是作文训练的重心偏重于想象类记叙文。这样的训练导致的结果是,无论作文题怎样变化,考生普遍疏于纪实和思考,而多借助历史题材作空泛的抒情议论。表面看来,或气吞山河,或柔肠寸断;拂去膨胀的泡沫,其实留下的东西甚少,缺少自己的话语,缺乏自己的思考。
3.表达玄虚化
文章通篇艳词喷涌、云山雾罩,不管文章要讲什么,先把姿态摆好、浓情铺开,让读者看得恍恍惚惚。我们来看看几篇文章的开头:
(1)“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但你那颗热烈的责任心还宛如苍穹中一抹最夺目的星光,熠熠生辉。”
(2)“天空黯淡成一潭明媚的泉,哗啦啦地流过,隐隐约约。责任,抉择的天平永远向着这端,而那端,是你拥有的一切。”
(3)“你的美丽,浅尝辄止就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亦毫不逊色,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你只微微露出笑靥,浅笑嫣然。”
(4)“一拂袖的温柔,烟柳水湄;一举手的眺望,流金薄暮。”
这样的语言不可谓不美。一般来说,这种语言风格的文章多数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写出来的。他们的文章经历了从粗陋到华丽的转变,而经由华丽走向形神俱璞的再提高却没能实现。文章的语言挤兑了思想的表达,通篇没有坚实的内容载体,显得特别玄虚。让阅卷者在阅卷的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它的优劣,增加了阅卷的时间成本甚至往往可能被误判为高分。这也就给了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以可乘之机,他们往往考前背几篇范文,到考场后胡乱拼凑出一篇“玄虚”的作文来,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有失公平。究其个中缘由,有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作为参照系的学生的整体表达水平不高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屈就,有通俗读物选材风格的潜在影响,当然也有所谓的应试技巧的潜伏。
4.语体“唐僧”化
请恕笔者使用这个无厘头的“术语”,它源自于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代表作《大话西游》。电影对《西游记》进行了颠覆性的建构,其中最经典的创意之一就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唐僧的喋喋不休。这位师傅整天婆婆妈妈叽叽喳喳,不分情况不分场合不管对方情绪一律“苦口婆心”、唠叨不停。其结果是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听得孙行者是头疼欲裂痛不欲生。尽管用这样的方式来譬喻学生的作文不够厚道,但很多学生的作文确实如此。表达时不讲逻辑,全无章法,自己要说什么、在说什么都不太清楚,好像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把文章的篇幅推进到试卷中那个有“600字”的标识处,然后收工完事。现举两篇文章的首段为例: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更加懂得责任,责任对于我们很重要,我们都要有这种责任感才行……”
“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自己的责任,只要成年了都要懂得自己的责任。责任是每个人培养出来的。总之,是要自己自觉一点……”
不管读者感觉如何,也不管得分几何,这种不知所云、交差完事的“洒脱”让文章难以卒读。中考中这样的作文为数不少,已经构成了中考作文的一个低分群落。这类文章往往出自那些在作文教学中被边缘化的学生之手,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那些有希望考取高中的学生,那些没有希望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处于盲点区域而被晾在一旁。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要多关心这些孩子,毕竟能够清楚地说一段话的能力是今后生活中所必需的。
5.记叙去情节化
中考的考场作文大部分都是记叙文,学生选择这种文体来作文,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表达能力发展的阶段特点。但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很多叙事性的作文中出现了一种“去情节化”倾向。文章通篇找不到坚实的叙事载体,各种文体的特征杂糅交错在一起,叙事性文章中最基本的情节要求被淡化掉了或者干脆抛弃掉了。叙事过程过于依赖人物的意识过程,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将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颇有“意识流”作品的风格。但学生确实缺少对这种表现手法足够的驾驭能力,往往导致形似而神不相关。实际上,很多作文不是由于模仿“意识流”风格的不到位而导致的畸形,根本就是想用力却没力气使用的不自觉的胡言乱语。这些文章读起来很空洞,而且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等基本要素。初中生学会把握好、运用好这些基本要素,对于夯实叙事性文章的基础,进而追求更丰富更别致的表达方式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情节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作品,情节各个组成部分并不一定都很齐全,有的作品为了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还有意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的。要正确认识到叙事性文章中情节的重要性及其变式所允许的客观维度,在日常作文的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还原这一文体特征的本来面目,充分尊重叙事性文章的内在规定性。
6.立意伪个性化
新课标提倡初中生的文章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里的“独特”是对作文表达需要个性化的一种提倡,表达要依托正确的价值观念,要符合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要遵循自然、社会等的客观规律,不可以把它错解为毫无约束的恣意表达。但在这次中考中出现了不少追求所谓个性的文章,它们的立意是伪个性化的。这些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分自恋而病态,表面上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骨子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我迷失。批判大于建构,矫情大于内涵,奇幻大于真实、表现为“愤怒”多、“骂声”多、“伦理颠覆”多及“忧伤寂寞”多。有的学生骂领导、骂教师、骂对手、无所不骂,认为他们没有对自己“负责任”;有的学生把敬老、尊师、护幼等一概颠覆,强调活出“自我”,说这是一种真正地对自我“负责任”;有的学生视野里只有个人的情感小天地,陷入忧伤寂寞中,难以自拔。正如北大教授曹文轩说:“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一副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太尖刻,少宽容。情绪低沉落寞,爱将问题搞大,爱摆破罐子破摔的姿态,爱作出哀怨的神情,甚至爱给人一副充满敌意的形象。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这番浓重的愁意与敌意,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是故意作出来的,还是对自己的曲折与不幸太夸张了?是觉得这样一种样子很时尚很迷人,还是觉得沉浸于这样一种感觉很有快意?”这种完全以“我”为中心的或过于囿于个人情感天地中的伪个性化倾向是不可取的,有性情未必就是有了真思想,优秀的文章更需要健全人格和健康信念的支撑。
当然,归纳出这6种作文症结并不是说学生作文出现了整体的病变,只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势必阻断或掩盖考场作文中真性情的生存途径。真性情的作文是对语言表达的璞真选择,是对形式技巧的自然运用,是更多对生活本身的鲜活取材和坦然立意。期望教与学双方对此多作思考,科学地依托语文教材所构建的作文训练体系,把作文教学序列中的各个要点扎扎实实地训练到位。引导学生真正把自己的真话真情带到作文中来,带到考场上来,真实地展示自我。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考作文题颇受各个地区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场中考语文学科考试结束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往往就是刚刚揭晓的中考作文题,要命制出一道好作文题需要综合考虑诸多要素。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彰显语文写作的特质,考量学生的实际表达水平,又要考虑到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自主创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
1.命题力求贴近生活,有时代感和启发性,还必须蕴含积极的导向作用。主题从生活重点和热点中引发,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而将来生活中又必需的东西,还要让学生有话说,充分发挥作文命题的综合功能。
2.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这样的思考符合作文命题方式回归的潮流。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始终在“命题——半命题——话题——命题”这样一个环状系统中轮回,一种形式使用一段时期后都会调整至另一种形式,为的是尽可能克服作文教与学过程中的思维定式。选择采用命题作文的考查方式是有其优势的,它既具有开放性的表达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既可以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又可以考查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3.文题力求有较宽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表达的张力,最大可能地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还要兼顾为各种体裁类别的文章提供表达的可能,确保学生表达途径的多样化,落实素质教育中能力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表达个性,客观上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4.作文题初步确定后,还要进行相关的搜索排除工作。已经在各校模拟试卷中出现过的不选;情境相似于网上盛行的不选;在考场上进行套作、仿作可能性比较大的也尽可能不选。基于以上考虑,2009年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试题定为命题作文《懂得责任》。
对于作文,决定胜负的是真情和思想,要让感情找到思想,让思想找到文字。其中,第一是真诚的感情,第二是闪亮的思想,第三是优美的语言。强调这三点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追求指向。热爱生活,真诚待人,知晓责任,共构和谐。文章的高下,说到底是见识的高下,见识广优于聪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学生知道周迅的太多,知道鲁迅的太少;知道马克的太多,知道马克·吐温的太少;知道比尔的太多,知道保尔的太少。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致力于提高思想的文化含量。
秉持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在分析中考作文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写出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有真性情的流露,表达出了符合社会发展主流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也许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作文教学症结某种程度的集中显现。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作文教学的得与失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更客观,也有助于作文教学策略的调整。笔者把这些不足粗略地归类为6个“化”:
1.结构模式化
文章结构模式化是这次中考作文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之一,笔者随机统计分析了550篇作文,一是其中使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等明显外在标志形式的作文占45.71%,数量庞大,比例太高。笔者并不反对使用这些,因为形式也有生命力。如:题记可以有立体展示内容、提示作品内涵、阐述写作缘由等效用,让读者从中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脉动,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突出重点。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文面爽洁,展示作者的人文素养。至于后记,可以说是文末延伸向思考深处的路径。但是笔者要强调的是,如何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适宜的形式恰当表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千万不要使形式僵化。二是“三段论”文章的篇幅比例占32.7%。无论篇幅长短也不管表意的转换,文章都只有三段,这种结构模式是小学生初学写作阶段的一个起始训练模式,在特定的时期有其特定的功效和合理性,但如果抱守至今那就要贻笑大方了。其实段落的流转承换就好比人的呼吸,自然顺畅方才妥当。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与内容相协调,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2.题材历史化
这也是这次中考作文中暴露出来的一个大问题。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们下笔就是沉重的历史题材,没有一点新时期的新气象,也感受不到他们应有的青春初绽的生气。无论你给他(她)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复活对应的历史人物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于是他们的笔下复活了屈原、王昭君、陶渊明、辛弃疾等历代先贤,但凡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名人,一个个都被拉出来说说话做做事,无论这些事他们愿不愿意或可不可能去做。学生们已经不善于把自身的寒来暑往变为笔下春秋。这种历史题材的泛滥,原因有三:一是片面理解泰州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材选择的导向,误以为现代文阅读理解(记叙文)选择的都是有关“人文古迹”方面的题材,似乎文章只有这么写才是正统。加之学生在复习中围绕这类题材的文章反复操练,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二是受教师群体阅读兴趣指向的影响。初三语文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以中年人为主,这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带有明显的反思特质,加上年富力强,更愿意把学生的表达纳入到自己的审美范畴里来,更多地强调深度和哲理,不断地把学生的立意、选材、表达等的建构推向成人化。适合口味的文章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表扬,教师的这种阅读兴趣指向对学生作文选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三是作文训练的重心偏重于想象类记叙文。这样的训练导致的结果是,无论作文题怎样变化,考生普遍疏于纪实和思考,而多借助历史题材作空泛的抒情议论。表面看来,或气吞山河,或柔肠寸断;拂去膨胀的泡沫,其实留下的东西甚少,缺少自己的话语,缺乏自己的思考。
3.表达玄虚化
文章通篇艳词喷涌、云山雾罩,不管文章要讲什么,先把姿态摆好、浓情铺开,让读者看得恍恍惚惚。我们来看看几篇文章的开头:
(1)“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但你那颗热烈的责任心还宛如苍穹中一抹最夺目的星光,熠熠生辉。”
(2)“天空黯淡成一潭明媚的泉,哗啦啦地流过,隐隐约约。责任,抉择的天平永远向着这端,而那端,是你拥有的一切。”
(3)“你的美丽,浅尝辄止就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亦毫不逊色,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你只微微露出笑靥,浅笑嫣然。”
(4)“一拂袖的温柔,烟柳水湄;一举手的眺望,流金薄暮。”
这样的语言不可谓不美。一般来说,这种语言风格的文章多数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写出来的。他们的文章经历了从粗陋到华丽的转变,而经由华丽走向形神俱璞的再提高却没能实现。文章的语言挤兑了思想的表达,通篇没有坚实的内容载体,显得特别玄虚。让阅卷者在阅卷的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它的优劣,增加了阅卷的时间成本甚至往往可能被误判为高分。这也就给了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以可乘之机,他们往往考前背几篇范文,到考场后胡乱拼凑出一篇“玄虚”的作文来,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有失公平。究其个中缘由,有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作为参照系的学生的整体表达水平不高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屈就,有通俗读物选材风格的潜在影响,当然也有所谓的应试技巧的潜伏。
4.语体“唐僧”化
请恕笔者使用这个无厘头的“术语”,它源自于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代表作《大话西游》。电影对《西游记》进行了颠覆性的建构,其中最经典的创意之一就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唐僧的喋喋不休。这位师傅整天婆婆妈妈叽叽喳喳,不分情况不分场合不管对方情绪一律“苦口婆心”、唠叨不停。其结果是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听得孙行者是头疼欲裂痛不欲生。尽管用这样的方式来譬喻学生的作文不够厚道,但很多学生的作文确实如此。表达时不讲逻辑,全无章法,自己要说什么、在说什么都不太清楚,好像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把文章的篇幅推进到试卷中那个有“600字”的标识处,然后收工完事。现举两篇文章的首段为例: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更加懂得责任,责任对于我们很重要,我们都要有这种责任感才行……”
“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自己的责任,只要成年了都要懂得自己的责任。责任是每个人培养出来的。总之,是要自己自觉一点……”
不管读者感觉如何,也不管得分几何,这种不知所云、交差完事的“洒脱”让文章难以卒读。中考中这样的作文为数不少,已经构成了中考作文的一个低分群落。这类文章往往出自那些在作文教学中被边缘化的学生之手,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那些有希望考取高中的学生,那些没有希望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处于盲点区域而被晾在一旁。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要多关心这些孩子,毕竟能够清楚地说一段话的能力是今后生活中所必需的。
5.记叙去情节化
中考的考场作文大部分都是记叙文,学生选择这种文体来作文,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表达能力发展的阶段特点。但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很多叙事性的作文中出现了一种“去情节化”倾向。文章通篇找不到坚实的叙事载体,各种文体的特征杂糅交错在一起,叙事性文章中最基本的情节要求被淡化掉了或者干脆抛弃掉了。叙事过程过于依赖人物的意识过程,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将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颇有“意识流”作品的风格。但学生确实缺少对这种表现手法足够的驾驭能力,往往导致形似而神不相关。实际上,很多作文不是由于模仿“意识流”风格的不到位而导致的畸形,根本就是想用力却没力气使用的不自觉的胡言乱语。这些文章读起来很空洞,而且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等基本要素。初中生学会把握好、运用好这些基本要素,对于夯实叙事性文章的基础,进而追求更丰富更别致的表达方式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情节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作品,情节各个组成部分并不一定都很齐全,有的作品为了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还有意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的。要正确认识到叙事性文章中情节的重要性及其变式所允许的客观维度,在日常作文的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还原这一文体特征的本来面目,充分尊重叙事性文章的内在规定性。
6.立意伪个性化
新课标提倡初中生的文章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里的“独特”是对作文表达需要个性化的一种提倡,表达要依托正确的价值观念,要符合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要遵循自然、社会等的客观规律,不可以把它错解为毫无约束的恣意表达。但在这次中考中出现了不少追求所谓个性的文章,它们的立意是伪个性化的。这些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分自恋而病态,表面上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骨子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我迷失。批判大于建构,矫情大于内涵,奇幻大于真实、表现为“愤怒”多、“骂声”多、“伦理颠覆”多及“忧伤寂寞”多。有的学生骂领导、骂教师、骂对手、无所不骂,认为他们没有对自己“负责任”;有的学生把敬老、尊师、护幼等一概颠覆,强调活出“自我”,说这是一种真正地对自我“负责任”;有的学生视野里只有个人的情感小天地,陷入忧伤寂寞中,难以自拔。正如北大教授曹文轩说:“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一副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太尖刻,少宽容。情绪低沉落寞,爱将问题搞大,爱摆破罐子破摔的姿态,爱作出哀怨的神情,甚至爱给人一副充满敌意的形象。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这番浓重的愁意与敌意,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是故意作出来的,还是对自己的曲折与不幸太夸张了?是觉得这样一种样子很时尚很迷人,还是觉得沉浸于这样一种感觉很有快意?”这种完全以“我”为中心的或过于囿于个人情感天地中的伪个性化倾向是不可取的,有性情未必就是有了真思想,优秀的文章更需要健全人格和健康信念的支撑。
当然,归纳出这6种作文症结并不是说学生作文出现了整体的病变,只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势必阻断或掩盖考场作文中真性情的生存途径。真性情的作文是对语言表达的璞真选择,是对形式技巧的自然运用,是更多对生活本身的鲜活取材和坦然立意。期望教与学双方对此多作思考,科学地依托语文教材所构建的作文训练体系,把作文教学序列中的各个要点扎扎实实地训练到位。引导学生真正把自己的真话真情带到作文中来,带到考场上来,真实地展示自我。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