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修改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kk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地经历作文的全过程,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并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在“作文批改”的课题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提高认识
  
  教学中我常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些中外文学家修改文章的例子。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曾易七稿;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几经圈改;曹雪芹批阅十年,增删五次,才写出著名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等。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明白,大凡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中外文豪尚且如此,我们就更应养成“百改不厌”的良好习惯。
  
  二、循序渐进,培养能力
  
  学生自改作文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改”的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要给作文“修改”一席之地,增设作文“评改”课,利用固定的时间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做到“六看”(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一看思想健康;二看中心明确;三看内容具体;四看条理清楚;五看语句通顺;六看书写整洁,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明白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之后,指导重点便应放在学生修改能力的训练上。
  1.交前自查。学生完成习作后,首先要求他们出声地朗读几遍,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凡读起来绕口,听起来别扭的地方,就仔细查找原因,进行修改。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在交作文之前。
  2.示范修改。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为例文,利用作文讲评课进行公开评改。组织讨论时,教师既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又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作文要求,教给学生评议的思路及修改的方法。尤其对学生作文中带有共性的问题,更要结合例文进行具体、直观的评价与指导,集“修改”和“讲评”于一课。
  3.自我修改。让学生自改作文,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要根据教学要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可对学生的作文只批不改,只在文中做出提示性的符号,或写上简要的眉批、旁批和总批,对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并指出需要修改的内容。学生根据提示有目的地重新审视、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再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老师订正。
  4.学生互改。学生互改可同桌交换,也可在四人小组中交流批改。批改前,教师可先把全班学生的作文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把作文分发到评改小组,由学生自己利用修改符号进行批改。学生在批改中,总是认真地找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给所批改的作文打上等级,签上姓名,以示负责。这样每篇作文经过四人批改(不改本人作文),批语及等级评价也比较公正。等作文交上来,教师再审阅一遍,并对个别批改不到位的作文做补充批改,然后及时反馈给学生。
  5.独立修改。通过“教师示范修改”、“学生尝试自改”、“小组互批互改”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能力,此时教师把作文评改训练转向最后一个阶段——学生自批自改。在批改中,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1)初读。作文写好后,轻读一两遍,统观全文,边读边思索;(2)细读。逐段逐句地读,边读边加批注;(3)修改。对照批注,边读边改;(4)复读。改好后再复读检查一下,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总之,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应从学生练习作文之日抓起,只要长期、系统、有针对性地训练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朝着“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稳步前进。
其他文献
人的健康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如今独生子女如林的社会里存在着很多的亚健康人群,他 Human health is: “Not o
学生的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课堂上、情境中、活动中、日常的积累运用中逐步提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一、有效地进行文本交流,在课堂中培养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运用语言的鲜活源泉,我们应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激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广袤的中华沃土孕育了汉语文化,而汉字又可谓汉语文化之魂。汉字的书写历来为人们讲究和重视,古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名家的书法作品向来被人们视为珍宝,争相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书写训练不容忽视。面对书写训练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的情况,我们要正确认识书写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以及书写训练怡情养性、培养民族情感等功能,教学中处理好书写训练几个方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性质,二者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不论学习课文,还是考试之前的复习,都不应忽视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应当如何体现人性化呢?  作为教师应是成熟的专业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将教师的专业成熟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工作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和谐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要使学生乐学语文、学好语文,关键在于激励,激励是语文教学的法宝,那么,如何创设激励机制,较好地运用这一法宝呢?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多加赞扬,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的确如此,赞扬比责备效果好,鼓励比打击作用大,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学生的缺点、错误也不能指出,也要一味赞扬、鼓励?不是的。我认为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尤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性质,二者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不论学习课文,还是考试之前的复习,都不应忽视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应当如何体现人性化呢?  作为教师应是成熟的专业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将教师的专业成熟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工作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和谐
在多年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把课堂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同时,很多县区等中等以下发展区域的专职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传统的教与学方法上。当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实际应用的领域狭窄,而小学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教学基础相对薄弱等一些问题,使得小学信息技术课
从事教育近20年,三尺讲台陪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讲课是我的工作,回味每一堂课的起伏跌宕是我的乐趣,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何谓一堂好课?有人认为,教师讲得清楚,对教材把握准确,挖掘教材量度准确、恰当,就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教师课件做得时尚、生动,就是一堂好课;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学生听懂了,记住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就是一堂好课。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什么样的课称得上精彩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确,兴趣是一种意志趋向,求知的动力,一种主动性,一种驱动性。然而,我们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咬笔头,教师皱眉头”的现象,许多学生对习作畏惧、乏味,硬着头皮写作文,特别是中年级的学生更惧怕作文。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惧怕心理呢?我认为要依据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入手,采用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儿童的内心灵性,形成于对生活的生动体验。探索儿童习作心理,对有效指导儿童习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牵手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记录生活;鼓励儿童写出真情实感,感受写作价值,让习作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习作环境    教材中的习作,内容上虽尽力体现生活化,但大多仍是命题习作的形式。平时习作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定习作题目,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