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改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一些令人称赞的好现象,但是结合现实仔细反思后,你就不再欣喜,现在的课改令人喜忧参半。
【关键词】语文 课改 变化 喜忧参半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改变过去课堂死气沉沉的,看不见火花,没有活力的状况,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气,闪现火花,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课改:学生地位提高,给课堂带来活力
首先,我们要承认,新一轮的课改,确实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带来了活力,过去波平如镜的课堂出现了浪花,甚至波涛。
以前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充当录音机。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上课,听课后背,谁的记忆力好,谁肯下功夫,谁的成绩就好。老师也靠“盯、盘、补”抓成绩,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丝毫活力。然而改革后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老师们已开始转变观念,不再象过去只讲词语解释、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大部分老师能主动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走到主体位置上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能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更是俯下身子,一步步走下权威的“圣坛”,走向学生,深入学生。课堂少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让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让人看了格外欣喜。然而,热闹的场景背后究竟如何呢?学生的自主、合作效果又如何呢?我们不妨拨开面纱看看其真相。
二、课改:学生缺少自主,课堂现象令人担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基本上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现象:①读的时间多了,读的方式多了;②学生动起来了,讨论多了;③学生能发表见解,刻板的约束少了。
这些都是我们该肯定的,然而,这些表象掩盖下的深层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下面,仅就本人所见的现象加以分析。
①读的时间多了,读的方式多了,但缺少个性。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是语感的培养,情感陶冶的过程,又是书面语言内化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是学生个性情感显现的过程。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照范读样式朗读,就极易抹煞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影响学生性格的个性化发展。长期这样,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人在读书心在书外”的游离状态,正确流利地朗读也就成了奢望。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课堂上应充分给学生自由,只要大前提正确,就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这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②学生动起来了,讨论多了,但缺少平等。现在的语文课堂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不管是哪一种课型的课,课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内基本上不再是刻板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老师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讨论。每次讨论时,学生们便自动前后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叽叽喳喳,教室里顿时活起来。似乎每位学生都参与了讨论,但你若深入学习小组,仔细观察,倾听每位学生,你就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只是脸转了过去,形式上象讨论,其实心不在焉,忙于做小动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参阅手边资料找答案,而真正能动脑筋思考交流的学生则很少。接下来的小组间汇报交流则更容易造成学生间的角色岐视。对于哪些所谓的“差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恐怕会使他们成为永远的沉默者。
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小组间的合作不能仅流于形式,更应注重实质。在小组组合时,可将学生作适当调整,让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合作中增强信心。
③学生能主动发表见解,但缺少自由。记得以前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课,讲的是《老山界》,在归纳作品主题时,他就希望学生能说得与教参上的答案一模一样。于是,他便将主题变为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并将所填内容变为几个备选项,用口头表达出来,让学生选着填,你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么能培养学生能力呢?当然,现在的课堂,不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了,不过,热闹背后的真相还是令人担忧的。
前些日子,我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名著推荐《西游记》的精彩片断。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说说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问题刚提出,学生们便信口说出“神通广大”、“勇敢”等。老师给予了肯定,但随后便说,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孙悟空还是什么样的人呢?于是,学生们便活跃起来,讨论得十分热烈。约摸五分钟过后,老师又提组长起来交流。同学们的答案仍不外乎“聪明”、“机智”、“”、“善于斗争”、“讲义气”等。基本上定性为褒扬性的人物,可就是没有学生敢说出孙悟空一个“不”字。其实,在讨论时,我听到一个学生说孙悟空没良心,说完后马上遭到同组学生的否定,因此,他没敢坚持。课后我问他:“你有自己的观点,你为什么不说?”他眨了眨眼睛说:“我不敢说,怕说错了。”
我不知他为什么不敢说。是胆小?还是老师不允许乱说?其实我认为,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没有必要让学生马上讨论,倒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有了自己的主见之后再交流,讨论。这样倒更容易展现学生的个性。这也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不是正确答案,只要是学生动脑思考出来的答案,都应该让学生表达。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比如上文说的 :孙悟空是个没良心的人。你想想,铁扇公主是他的嫂子,他一次没有借成扇子,就能钻到她的肚子里大闹,就忘了兄弟情份,这不是没良心是什么?其实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许多老师仍然试图用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宰整个课堂,侵犯着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往往是异口同声,长期下去,学生哪来的怀疑和批判,哪来的创新?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让思想冲破牢笼。首先,教材不是一层不变的,字词、常识我们可以依书本为本,加强记忆。其次,学习课文的过程,其实是师生共同学习,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敢于和权威辩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 课改 变化 喜忧参半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改变过去课堂死气沉沉的,看不见火花,没有活力的状况,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气,闪现火花,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课改:学生地位提高,给课堂带来活力
首先,我们要承认,新一轮的课改,确实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带来了活力,过去波平如镜的课堂出现了浪花,甚至波涛。
以前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充当录音机。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上课,听课后背,谁的记忆力好,谁肯下功夫,谁的成绩就好。老师也靠“盯、盘、补”抓成绩,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丝毫活力。然而改革后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老师们已开始转变观念,不再象过去只讲词语解释、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大部分老师能主动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走到主体位置上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能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更是俯下身子,一步步走下权威的“圣坛”,走向学生,深入学生。课堂少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让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让人看了格外欣喜。然而,热闹的场景背后究竟如何呢?学生的自主、合作效果又如何呢?我们不妨拨开面纱看看其真相。
二、课改:学生缺少自主,课堂现象令人担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基本上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现象:①读的时间多了,读的方式多了;②学生动起来了,讨论多了;③学生能发表见解,刻板的约束少了。
这些都是我们该肯定的,然而,这些表象掩盖下的深层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下面,仅就本人所见的现象加以分析。
①读的时间多了,读的方式多了,但缺少个性。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是语感的培养,情感陶冶的过程,又是书面语言内化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是学生个性情感显现的过程。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照范读样式朗读,就极易抹煞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影响学生性格的个性化发展。长期这样,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人在读书心在书外”的游离状态,正确流利地朗读也就成了奢望。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课堂上应充分给学生自由,只要大前提正确,就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这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②学生动起来了,讨论多了,但缺少平等。现在的语文课堂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不管是哪一种课型的课,课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内基本上不再是刻板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老师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讨论。每次讨论时,学生们便自动前后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叽叽喳喳,教室里顿时活起来。似乎每位学生都参与了讨论,但你若深入学习小组,仔细观察,倾听每位学生,你就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只是脸转了过去,形式上象讨论,其实心不在焉,忙于做小动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参阅手边资料找答案,而真正能动脑筋思考交流的学生则很少。接下来的小组间汇报交流则更容易造成学生间的角色岐视。对于哪些所谓的“差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恐怕会使他们成为永远的沉默者。
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小组间的合作不能仅流于形式,更应注重实质。在小组组合时,可将学生作适当调整,让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合作中增强信心。
③学生能主动发表见解,但缺少自由。记得以前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课,讲的是《老山界》,在归纳作品主题时,他就希望学生能说得与教参上的答案一模一样。于是,他便将主题变为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并将所填内容变为几个备选项,用口头表达出来,让学生选着填,你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么能培养学生能力呢?当然,现在的课堂,不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了,不过,热闹背后的真相还是令人担忧的。
前些日子,我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名著推荐《西游记》的精彩片断。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说说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问题刚提出,学生们便信口说出“神通广大”、“勇敢”等。老师给予了肯定,但随后便说,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孙悟空还是什么样的人呢?于是,学生们便活跃起来,讨论得十分热烈。约摸五分钟过后,老师又提组长起来交流。同学们的答案仍不外乎“聪明”、“机智”、“”、“善于斗争”、“讲义气”等。基本上定性为褒扬性的人物,可就是没有学生敢说出孙悟空一个“不”字。其实,在讨论时,我听到一个学生说孙悟空没良心,说完后马上遭到同组学生的否定,因此,他没敢坚持。课后我问他:“你有自己的观点,你为什么不说?”他眨了眨眼睛说:“我不敢说,怕说错了。”
我不知他为什么不敢说。是胆小?还是老师不允许乱说?其实我认为,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没有必要让学生马上讨论,倒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有了自己的主见之后再交流,讨论。这样倒更容易展现学生的个性。这也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不是正确答案,只要是学生动脑思考出来的答案,都应该让学生表达。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比如上文说的 :孙悟空是个没良心的人。你想想,铁扇公主是他的嫂子,他一次没有借成扇子,就能钻到她的肚子里大闹,就忘了兄弟情份,这不是没良心是什么?其实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许多老师仍然试图用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宰整个课堂,侵犯着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往往是异口同声,长期下去,学生哪来的怀疑和批判,哪来的创新?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让思想冲破牢笼。首先,教材不是一层不变的,字词、常识我们可以依书本为本,加强记忆。其次,学习课文的过程,其实是师生共同学习,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敢于和权威辩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