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的可读性越强,读者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报纸的生命力就会越强。作为党报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闻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想读、喜读、乐读,是党报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办报人最为绞尽脑汁的事。那么党报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呢?
第一,选题上要贴近百姓生活。党报的经济新闻所面对的读者群和专业财经报刊差别较为明显,不可能完全走依靠高端读者的市场策略,必须确立大众化的定位,贴近百姓生活,注重大众化的需求,报道选题既不能搞得太专业,也不能写得太深奥。不仅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国家方针、政策角度选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经济新闻具有指导性和政策性,而且还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愿望和呼声,从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消费、交换、分配的角度,选择与老百姓相关的题材,反映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突出人文关怀。《鹤壁日报》近几年来改进经济报道,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大经济报道策划采写力度,围绕百姓比较关注的经济走向、利益调整、环境变迁、市场动态等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选题,为读者释惑排忧,写出了一批有力度的文章,既服务了当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人民群众广泛关注。鹤壁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这方面的报道格外引人关注。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很多人对循环经济知之不多。本报在关注这方面的报道时,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先后写出了《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鹤壁大有可为》等文章,介绍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鹤壁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下一步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文章刊出后,不但受到市领导的表扬,也深受读者欢迎。
第二,内容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一般而言,经济新闻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国家和地区经济政策,后者包括财经事件和人物、消费和经营服务信息、商务信息、证券外汇信息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不仅是指党报经济报道要传递两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指宏观报道要体现出微观的变化,微观报道要符合宏观政策背景。前者的含义是,宏观经济报道必须体现出利益上的贴近性,也就是一项政策出台、一个突发事件将对个体的经济生活产生哪些影响,而不仅仅是笼统地进行宏观报道,要让读者知道重大决策、新技术的发展给自己的利益带来了哪些冲击。也就是说,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对某个事实的内在意义和发展趋势如何分析、判断、预测,体现出“一叶知秋”的特点。如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本地蔬菜生产出现下降,蔬菜价格上涨。本报记者在深入调查了解时发现这一现象,但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百姓生活说起,写出了《鹤壁人吃哪里的菜》一文,通过到蔬菜批发市场调查、采访商贩等,告诉读者,鹤壁菜价高的主要原因是本地菜产量不足,大量需要外购的结果。
第三,写法上要以小见大。为了准确进行经济报道的内容定位,在相关报道中充分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特点,写出好的报道来,党报记者必须做到既要加强学习,吃透宏观政策变化的精神,又要深入基层,了解微观环境变化的意义。2005年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鹤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对一般性循环经济新闻报道外,记者还深入了解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在创新方面取得的突破,先后写出了《创新生物科技点“废”成“金”》、《万和发电:产业链“榨干”废弃物》等报道。其中,报道鹤煤集团公司探索浓度小于20%的瓦斯发电技术的稿件《鹤煤集团攻克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难题》获得2006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评选专家们认为,这篇700多字的消息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以小见大,及时反映出了企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主题。
第四,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经济新闻中的舆论监督负有重要的使命:滥用权力者应予以谴责,坑蒙拐骗的及时揭露,依法管理经济事务需要舆论支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需及时提醒……搞批评报道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充分估计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分寸适度的原则,始终把解决问题、促进工作作为目的,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具有关键性、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做到报道事实准确,片面和时段安排适度,把揭露问题和改进工作结合起来,既报道存在的问题,又报道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进的举措,做到策划报道时考虑整改结果,使整个报道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让群众看到结局,以增强信心而不是丧失信心。
如教辅书过多、质量参差不齐历来为人诟病,然而每年新学期开始前,各大书店教辅书热销的场面却一年胜似一年,为此,记者采写了《教辅书热销背后的冷思考》一文,深入揭露这一现象背后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和深层次原因,稿件见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省政协副主席、原鹤壁市委书记王训智专门批示,要求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经济方面的批评报道可从已有结论的案件中选取“典型”,着眼于对其普遍警醒意义的挖掘,这是一种把握较大、风险较小、效果较好的工作方式,可以适当运用。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比较重要和重大的案件线索,比较适宜的方式是可先报内参,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抓紧解决,决不能简单地在报上一捅了事。
(作者单位:鹤壁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第一,选题上要贴近百姓生活。党报的经济新闻所面对的读者群和专业财经报刊差别较为明显,不可能完全走依靠高端读者的市场策略,必须确立大众化的定位,贴近百姓生活,注重大众化的需求,报道选题既不能搞得太专业,也不能写得太深奥。不仅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国家方针、政策角度选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经济新闻具有指导性和政策性,而且还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愿望和呼声,从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消费、交换、分配的角度,选择与老百姓相关的题材,反映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突出人文关怀。《鹤壁日报》近几年来改进经济报道,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大经济报道策划采写力度,围绕百姓比较关注的经济走向、利益调整、环境变迁、市场动态等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选题,为读者释惑排忧,写出了一批有力度的文章,既服务了当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人民群众广泛关注。鹤壁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这方面的报道格外引人关注。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很多人对循环经济知之不多。本报在关注这方面的报道时,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先后写出了《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鹤壁大有可为》等文章,介绍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鹤壁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下一步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文章刊出后,不但受到市领导的表扬,也深受读者欢迎。
第二,内容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一般而言,经济新闻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国家和地区经济政策,后者包括财经事件和人物、消费和经营服务信息、商务信息、证券外汇信息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不仅是指党报经济报道要传递两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指宏观报道要体现出微观的变化,微观报道要符合宏观政策背景。前者的含义是,宏观经济报道必须体现出利益上的贴近性,也就是一项政策出台、一个突发事件将对个体的经济生活产生哪些影响,而不仅仅是笼统地进行宏观报道,要让读者知道重大决策、新技术的发展给自己的利益带来了哪些冲击。也就是说,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对某个事实的内在意义和发展趋势如何分析、判断、预测,体现出“一叶知秋”的特点。如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本地蔬菜生产出现下降,蔬菜价格上涨。本报记者在深入调查了解时发现这一现象,但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百姓生活说起,写出了《鹤壁人吃哪里的菜》一文,通过到蔬菜批发市场调查、采访商贩等,告诉读者,鹤壁菜价高的主要原因是本地菜产量不足,大量需要外购的结果。
第三,写法上要以小见大。为了准确进行经济报道的内容定位,在相关报道中充分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特点,写出好的报道来,党报记者必须做到既要加强学习,吃透宏观政策变化的精神,又要深入基层,了解微观环境变化的意义。2005年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鹤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对一般性循环经济新闻报道外,记者还深入了解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在创新方面取得的突破,先后写出了《创新生物科技点“废”成“金”》、《万和发电:产业链“榨干”废弃物》等报道。其中,报道鹤煤集团公司探索浓度小于20%的瓦斯发电技术的稿件《鹤煤集团攻克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难题》获得2006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评选专家们认为,这篇700多字的消息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以小见大,及时反映出了企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主题。
第四,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经济新闻中的舆论监督负有重要的使命:滥用权力者应予以谴责,坑蒙拐骗的及时揭露,依法管理经济事务需要舆论支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需及时提醒……搞批评报道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充分估计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分寸适度的原则,始终把解决问题、促进工作作为目的,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具有关键性、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做到报道事实准确,片面和时段安排适度,把揭露问题和改进工作结合起来,既报道存在的问题,又报道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进的举措,做到策划报道时考虑整改结果,使整个报道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让群众看到结局,以增强信心而不是丧失信心。
如教辅书过多、质量参差不齐历来为人诟病,然而每年新学期开始前,各大书店教辅书热销的场面却一年胜似一年,为此,记者采写了《教辅书热销背后的冷思考》一文,深入揭露这一现象背后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和深层次原因,稿件见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省政协副主席、原鹤壁市委书记王训智专门批示,要求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经济方面的批评报道可从已有结论的案件中选取“典型”,着眼于对其普遍警醒意义的挖掘,这是一种把握较大、风险较小、效果较好的工作方式,可以适当运用。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比较重要和重大的案件线索,比较适宜的方式是可先报内参,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抓紧解决,决不能简单地在报上一捅了事。
(作者单位:鹤壁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