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主动质疑, 催绽教学之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mem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质疑问难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它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终南捷径。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发现、质疑、分析、解决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会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不动笔墨不读书。由质疑而提问,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学习过程。在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所学的课文进行自主质疑,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主动质疑的精神。这并不是让学生故意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而是让他们在质疑中发现,思考,并在阅读中产生疑惑,提出看法,激发他们精读文本的良好兴趣。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了解文章的作者经历吗?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文本,无疑能大大提高阅读性价比。
  因此,我们按照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并带到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做到教学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在疑难部分,有所侧重地进行疏导性讲,真正落实“以生为本”。
  二、营造和谐氛围,培养质疑精神
  活跃的思维,大多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产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倡鼓励一些喜欢提问的学生,在班级中营造善于提问的氛围,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解放,实现以生为本的终极目标。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提出来的问题不能全部具有思维价值,甚至是幼稚肤浅的表象问题,我们不能搁置一旁,置之不理,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有个学生问,不是两打白骨精吗?最后一次打死了能不能算打?问题一现,整个教室充满着咸亨酒店般的笑声,既快活又无关要紧。这对于已经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岂不是太小儿科了?随即,这位学生羞红着脸庞,无比尴尬。我抬手止住学生的笑声,先肯定其求知欲及勇问精神,并引导三打的经过,同时不忘教育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才能敢于提出疑问,而不会受到嘲笑,才能不断向前。这样学生提问题能力必然渐渐提高,教学效率将得到提高。
  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所以我们要放下教鞭,蹲下身来,侧耳倾听,营造毫无芥蒂的沟通交流的氛围。如此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提出对文章的见解及领悟。
  三、学会课内质疑,善于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提问,但又不甚合理地、每每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使得原本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突然一下子如石激浪,也分散转移注意力。正所谓“要问不难,难在善问”。毕竟,如人之指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尽相同、理解水平各有千秋,提问质量有高有低,所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相当重要。
  (一)向文题发难,提高阅读能力。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关键部位,也就是常说的文眼。它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课文的线索、中心思想。在题目中,往往能看出文章的对象材料,叙述说明的时空范围等。所以,如果我们巧妙抓住文眼进行质疑解疑,则可以使阅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及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其通过文眼进行阅读课文的能力。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着手,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概括:“为什么强调是‘地震中’?谁、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里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说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从而把课文理解得比较透彻。如果阅读不能紧紧抓住文章题目,不注意文题关键字眼,常常就难以把握中心内容,最终使阅读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学会把握文眼,向文眼发难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于朗读中质疑,提升自主能力。
  斯言诚哉,好文章是靠诵读出来的,尤其是美文,更需要美读。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毕竟,教材中一篇篇词句优美朗朗上口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所以,我们要读懂文章。但是不能一直玩些花拳绣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仅要粗读、略读,而且要熟读,更要学会“精思”,从而读有所获。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问促读,这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思维发展的不二法门。如教学《黄果树听瀑》时,我先让学生粗读文章,同时提出:“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瀑布?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进行形容呢?”朗读之后,学生列举出一些词语:哗哗、腾空而上、隨风飘飞、漫天浮游、震荡、回响、訇然作响。在这些景物描绘的感知时,有位学生竟天马行空联系到《梅影仙踪》中对家乡景物的细致的描写,促发了思维的拓展。这种在朗读中以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很大的助力,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在标点处质疑,促进思维能力。
  曾有这样的一副对联:“‘生?’‘死!’”(“生”为倒着写),寓意为宁可站着死,也不愿倒着生,深刻简洁。可见标点符号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它可能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其表达的效果是用文字表白难以比拟的。如在《梅花魂》一文:“外祖父想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这省略号就让学生感到很好奇,在查阅省略号的作用后明白了:表示话说未完,意思未完,从而表达了外祖父浓浓的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发难的意识,促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够释疑,带着“问号”步入文本,怀着“感叹号”走出语文殿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关注,懂得引领,把学生的质疑方向直指文章的主要内容、内在实质。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不断的疑问中呈螺旋式地发展,增强能力。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激励和保护他们求异问难的兴趣的可持续性,使学生在质疑中求获真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有节奏的艺术。要让课堂有节奏,采用问题式导向是很好的办法。将教学设计为七个环节,使之成为有节奏的课堂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符合学生接受规律。《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从这篇课文教学中可以总结出七段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及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七段式 教学法 《小狗包弟》  一、七段式教学法的理论解读  课堂教学是有节奏的艺术。要让课堂有节奏,采用问题式导向是很好的
摘 要: 认读、理解、概括、评鉴、创新是语文阅读这座金字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层次的阅读能力从塔底到塔尖,依次排列,五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它们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无论哪个环节,都不容断开。就评鉴而言,它是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是非、优劣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形式,是阅读审美的高级境界。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评鉴能力呢?比较阅读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比较阅读——
摘 要: 教学提问是各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规教学方式,如果提问方式新颖、科学,那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教学提问,不断创新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使语文课堂提问达到“常问常新”的效果。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不足,其次分析了教学提问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对如何创新提问方式提出了几点
目的L型钙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Ca-L),广泛存在于各种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如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分泌细胞、神经元细胞等。它在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启动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知Ca-L的功能改变是影响早后除极(earlyafterdepolarization, EAD)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这就是说,要科学有效地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形成发挥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完善学生人格,进行开放式教學,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一、解放学生身心,发展良好个性  语文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展开,以生为本,尽可能地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