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部黑戈壁地表辐射及能量收支演变特征

来源 :沙漠与绿洲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东部黑戈壁作为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生态脆弱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利用红柳河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9年4、7、9月观测资料,分析东疆黑戈壁地表辐射及能量收支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辐射及能量收支各分量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就不同季节而言,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为夏季>春季>秋季,反射短波辐射为春季>夏季>秋季,地表和大气长波辐射为夏季>秋季>春季.(2)能量收支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感热通量为春季>夏季>秋季,潜热通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地表土壤热通量为秋季>夏季>春季;能量分配在不同季节均以感热为主,地表土壤热通量次之,潜热通量极其微弱.(3)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均为“U”型,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月均值依次为0.29、0.27、0.26.
其他文献
选取1980—2019年贵州省84个地面观测站的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单相关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贵州省的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霜冻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年霜冻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呈西多东少分布特征,大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的赫章县和威宁;霜冻日数、初霜日数、终霜日数出现频率最高的月份分别为12、10、3月.1980—2019年贵州省气候趋势为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气温变暖;其中初霜日在1989年出现突变,突变后初霜日推迟;终霜日出现多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也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了探究西藏的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避暑资源优势,使用西藏地区39个站点1970—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根据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对西藏地区气候舒适度进行统计,并重点分析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5个主要旅游城市.结果表明,西藏舒适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南暖湿而西北严寒的特点,舒适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及澜沧江流域.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西藏广义舒适域日数逐年增多,偏冷域日数逐年减少,有利于当地的康养旅游业发展.西藏气候
利用博斯腾湖流域开都河、黄水沟和清水河的出山口水文站月径流量和气象站月平均数据,开展气候水文变化特征分析和径流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年际气候变化以气温上升为主,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域内主要河流径流量持续上升.突变检验发现,三条入湖河流20世纪90年代之前径流量增加主要是域内降水量增加的结果,随后受气温上升导致冰雪消融加快也对径流量的增加有贡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博斯腾湖三条入湖河流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4、7月降水因子影响.此外,开都河的径流变化还表现出对8月气温和降水的显著响应,
基于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5个国家气象站1960—2020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等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晋城市61 a风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20年晋城市的年代际和年平均风速都呈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3和-0.124 m·s-1·(10 a)-1;冬、春季平均风速大于夏、秋季,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四季平均风速均呈震荡减小的趋势,1989年之后四季平均风速的波动幅度趋于平缓.空间上,全市年平均风速由西向东减小,各站气
根据盐城市2017年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FROM-GLC10地表覆盖类型数据以及MOD15A2叶面积指数LA I数据对其热岛效应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白天城市用地的平均地表温度高于其他地表覆盖类型,并且无季节性差异,其中夏季为33.2℃,而河流区域平均地表温度最低,其中冬季为9.1℃.(2)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河流起主导的降温作用.(3)热岛强度在夏季表现最明显,春季其次,秋冬两季不够显著,另外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基本消失.(4)地表温度与LA
根据伊犁南部山区10个采样点的树轮宽度年表与气象资料的相关普查,研究发现,伊犁南部山区树木径向生长整体与气温响应不显著,生长季之前的降水对雪岭云杉径向生长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冬季积雪.树木径向生长与主要积雪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伊犁地区西段QST、ZMC树轮年表与当年1、2月的最大积雪深度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53(p<0.01,n=55)、0.393(p<0.01,n=55);在空间尺度上,树木径向生长对冬季降水和最大积雪深度的响应均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该研究从时空演变特征上分
利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12个国家气象站点1990—2019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着衣指数(ICL)以及综合舒适指数(CCI)对该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音布鲁克适宜旅游的气候舒适期在夏季的6—8月,综合舒适指数呈单峰型,适宜期最短;南部五县(库尔勒、尉犁、轮台、若羌、且末)、北部四县(和静、和硕、焉耆、博湖)的气候舒适期主要分布在春秋两季的4—5、9月,综合舒适指数呈双峰型,但夏季北部四县气候舒适度明显高于南部五县,相比适宜旅游的
以3年生宁杞7号为试验对象,展叶期采用人工气候室开展低温模拟试验.设置常温(CK)、0、-2、-4、-6、-8℃共6个温度,每个温度分别持续3、6、9 h条件下观察枸杞枝条、叶片形态特征变化并测定枝条叶绿素荧光、相对电导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持续时间的延长,枸杞枝条基础荧光和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光能转化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明显.枸杞展叶期温度在-4~-2℃,持续时间3h会出现轻度霜冻.当温度在-4~-2℃,持续时间3~6h或温度在-2~0℃,持续时间超过6h会出现中度霜冻.当温度在
利用气象业务中使用的L波段探空数据和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资料,分析探空相对湿度在入云和出云时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探空相对湿度阈值与梯度相结合的云区边界识别改进算法,并利用云雷达观测数据对算法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利用北京市南郊观象台2019年1—6月层状云样本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相比相对湿度阈值法,对云区边界识别更加合理;改进算法识别结果与云雷达观测的云底高度相对误差为-1.1%,云顶高度相对误差为3.7%,较单纯利用相对湿度阈值法精度均有明显提高.
以2019年4月24日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为例,选取GFS(全球预报系统)0.25°×0.25°再分析资料,基于WRF模式三维变分同化技术,分别进行IASI资料同化试验和未同化任何资料的控制试验(CTNL),通过对比两组试验结果分析IASI资料同化对改进数值模式初始场的影响及其后续预报的机制.结果表明:经过IASI资料同化的模拟结果质量有很大改善,分析场与背景场相比更接近观测场;经过云检测之后不同通道使用的观测数目不同,资料同化对模拟的改善效果在通道0~800最佳;IASI资料同化对地表1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