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倾向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bblef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历史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必须引起历史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泛历史”倾向
  
  在研究性活动中,历史本身被边缘化、模糊化。新课标颁布以来,历史教学出现了研究性活动,这种活动设计是根植于历史本身的活动元素,是历史本身的实践性质、综合性质的教学体现,它的最终研究“主题”应该是历史本身,“历史”是历史教学研究性活动设计永恒的追求和基本原则。但是现在许多研究性活动设计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和这一永恒的追求。
  有教师上《近代文化·自然科学革命》时,整节课大力推介牛顿三大定律,在课堂里做实验,并且让学生上台动手一起做;放录像,看达尔文的考察情况;出示电磁仪器,学生配合演习,了解其发明人法拉第;出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回答谁制定的,这图表有什么特征;然后小结,“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物理课、化学课,而不是历史课。“泛历史”的实质,就是把历史学科以外的东西、学生的生活实际、整个社会实践看作历史。这是对历史课的极大误解。“泛历史”就是“没有历史的历史课”,没有灵魂的历史教学;它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性内涵了。
  
  二、“去历史”倾向
  
  去历史,即没有历史事实,没有历史过程,没有故事情节,只有背景、意义介绍,造成一种历史知识的空心化、非历史化。
  有位教师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述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和意义,近10000字的课后记录中,真正述及义和团运动斗争的不足300字,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义和团运动被简化成几个字、几句话,它的过程、它斗争的艰巨性被边缘化、模糊化。学生感觉不到历史的过程,也就体会不到历史事实的激动人心之处,他的历史意识,他的历史人文又如何养成?除了工具性的教化作用,他的潛意识里的爱国心和对先民的亲近感又怎么树立?
  历史素养不是由历史知识直接转化过来的,也不是由简单的“背景意义”训练出来的,而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感受、积累、体验等途径达成的。历史新课标试图重新建构一个新的历史话语系统,这个系统认为,历史认识和历史意识根植于历史事实。但“去历史化”的倾向,在历史知识问题上采取了极端化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历史除了背景和意义,几乎什么也不是。
  
  三、“无中心拓展”倾向
  
  有一个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五四运动中“火烧曹宅”是否合法以及“能否痛殴章宗祥”。这些活动哪里看得到历史的影子?学生开展这项活动所获得的成果,主要是在对伦理价值与和谐社会问题的了解和对讨论这种方式的掌握,而在历史方面的收获,却几乎看不到。
  从历史本体(人类历史)的角度而言,历史是客观的,它是一种独立的和外在的东西,不为人的意志和行动所左右;从认识(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与思考)的角度而言,历史随着人们的理论指导和认识深浅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历史的独特美感之一。历史教学是通过历史知识来完成的,历史认识是通过历史的本体来完成的。
  历史教学应该拓展,注重跨领域的学习,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历史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历史本身,历史的元叙事。我们应该围绕历史的元叙事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史实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向历史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
  
  四、“无效讨论”倾向
  
  现在流行“讨论”教学法,如何评价这种“讨论热”,关键是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则讨论也就是“伪讨论”。
  需不需要讨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什么问题才需要讨论呢?第一涉及思想方法,通过讨论明确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二关涉史实的性质,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深化对史实的认识;第三比较其他教学方式,讨论是最好、最经济的。不需要讨论而用讨论法,就是无效讨论。
  有没有条件讨论。是个问题,也需要讨论,但有没有条件讨论?学生在课堂里可不可能展开自己的讨论?例如一位教师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问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犁你有什么看法?能有什么看法呢?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少人扶过犁?更不要说城市的学生了。
  怎么讨论。讨论不管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和规则的。如果没有按照讨论本身固有的要求来讨论,那也是无效讨论。每个学科都像一张全息摄影的照片,全息摄影图的每个部分都含有整体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即拿起全息摄影的任何部分你都能完整地重建它,此所谓“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如孙中山之于辛亥革命,拿破仑之于法国大革命,等等。
  
  五、“多媒体化”倾向
  
  多媒体对历史教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则可能对历史教学造成损害,成为一个陷阱。现在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一种“多媒体化”的倾向,已经给历史教学带来严重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把多媒体当作一块黑板来板书。在一个教室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畅通的,现场的板书书写也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如果只是为了呈示板书,多媒体可以说是多余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用多媒体来控制历史教学过程。在现有条件下,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整个教学流程不能更改。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师生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出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想到的闪光,这时怎么办?教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已做好的课件,继续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
  第三个问题,就是多媒体对历史教学内容的遮蔽。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历史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比方说,讲到《解放战争》,教师用了《三大战役》或《开国大典》;讲到巴洛克式建筑,就带学生看《巴黎圣母院》。你用电影、碟片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但不是历史课了,而是电影课或文学课了;学生的想像可能是丰富了,但历史的体会能力,历史的想像能力可能反而弱了。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历史之间的障碍物,它悄悄地把历史教学的内容偷换掉了。
  第四个问题,就是形式化。就是将课堂中要写要用的,统统打上多媒体,尤其是公开课。大家按照“成功”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如此循环往复,使多媒体教学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至于知识的生成性和建构性是没有的,更不要说多元化了。
  以上这五种倾向,是在历史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我们批判这五种倾向,并不是要历史教学走回到老路上去,而是要纠正这些失误,使历史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能够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动脑能力,是中小学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然而在实际教学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教学质量相对较差,不能满足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应在充分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五条数学教学指导策略,给有关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3
作为文字性科目,语文确实有其独特别致的一面,它不同于数理化这些讲究逻辑演绎、归纳推理的科目(这些皆归于理性的门类,科学性甚强),语文当然也是科学的范畴之一,然而在它自身旋转的轨迹中,情感是占了较大比重的。以语言文字作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媒介,语文脱离不了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至少,作为交际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摆脱不了文字所构建的游戏方阵的。正因为如此,语言的巧妙变化与组合,才决定了文字性科目尤其是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和具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84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
基于情境感悟,基于案例分析,基于问题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好学,从而激发学生这一主体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如何实现这些问题,除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外,情境创设也很重要。下面,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情境创设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  新课程倡导课堂
摘 要:本文以“四川省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关系”为主题情境,将问题式教学应用于单元教学,在3课时中依次讲述四川省交通从“蜀道难”到“蜀道通”、从“蜀道通”到“蜀道畅”再到“交通强省”的转变故事,让学生从运输方式、不同空间尺度上深入认识交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提出并例证了课时情境间要有关联性、课时问题间要结构化、课时问题间解决途径要多元化等问题式单元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是一个看似很抽象的课题,如何在阅读与鉴赏中将“民族心理”化抽象为具体并进行探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教学《我心归去》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
〔关键词〕山西省;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麦田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特别指出,要加快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事业
在学校里,德育课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通过德育课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可见,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但是,德育课又是一门不易上好的课程,德育课教学所面临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言既是“言传声教”的工具,又是表情达意的桥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做到以情感人,以声动人,要做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必须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让自己的语言像蜜一样,能粘住学生。  [关键词]准确 形象 幽默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有人说老师是“吃开口饭的
重庆清华中学代丽教师回答:  学困生即智力正常,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生。对于地理课而言,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淡薄、基础知识较差、上课效率不高、学习方法落后、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较低。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每位中学教师都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践,认为地理学困生走出“困境”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有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