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sp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与翻译,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知识和文言语法现象。
  2.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形成良好的文言积累和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3.学习主人公邹忌勇敢、爱国、敢于进谏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现象的总结和梳理;对文章中文言语法活用的区分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热播和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想必同学们对于战国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早已有了自己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印象中的战国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踊跃回答,有的说是“诸侯割据,炮火纷飞”,有的说是“国贫民苦,哀鸿遍野”,还有的说是“合纵连横,政客往来”等。无论学生们的回答正确与否,都要对他们积极发言的态度给予表扬,然后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那个混乱残酷的时代下,主人公邹忌的智慧(板书题目和出处)。
  二、介绍文章作者刘向和出处《战国策》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三、课文的深层学习和解读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跟随多媒体音频朗读,在跟读过程中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播放音频资料);学生自行朗读,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故事内容,试着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深层解析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把班级学生按照人数多少,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文的分析和学习,学习过程中以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发挥引导和帮助作用。
  按照“信、达、雅”的文言文翻译原则,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翻译任务,给予2~3分钟时间,进行合作学习翻译课文。
  在小组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本段课文的翻译演示,演示完成后,教师给予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改正。
  翻译环节完成后,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在黑板上列出,给予学生重点的强调和解析。如:修(长,这里指身高)、孰(谁,什么)、纳谏(接受规劝)、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中词类活用和文章中语法现象的查找,比拼哪个小组查找的多。虽然是以比赛的方式开展,但是教学重点应放在文章语法现象的学习上。
  如:第一小组: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服,名词作动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忌不自信(即“信自”,宾语前置)。
  第二小组: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状语后置)。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讨论后说出文章中主人公身上的优点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引导学生总结出主人公邹忌的形象:有勇有谋、聪明爱国的智者形象。
  四、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要寻找有关本课的练习题,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
  如:翻译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案: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答案: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B. 吾妻之美我者
  C. 君美甚D. 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兩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私我也B. 公而忘私C.曹操绕寨私行D. 不宜偏私
  (答案:BA)
  五、教师小结
  在本课中我们学习了作者和《战国策》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语法的解析和掌握,同时也学习了主人邹忌的善于反思的品质和爱国的高尚情怀。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查找《战国策》中的其他文章进行朗读。总结出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说出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224000)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应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环节从四个方面进行合理优化,为学生思维训练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设计导语,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语文的认同感,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课堂导入方
精当的课堂预设,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使课堂成为接受知识、互动交流、开发思维、提升情感的场所。下面本人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策略,谈谈自
近几年一直承担中考语文作文的阅卷工作,能欣赏到文不加点的优秀作品,也看到不少寥寥几字甚至是空白的作文卷。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留心关注了影响学生考场作文发挥的主观心理,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见“老”题大意。三年的学习,见过的、练过的作文题目不计其数。但凡在考场作文时,遇到形似的,考生们沾沾自喜的主观心理就会立刻无限膨胀,如果原先的作文是得意之作,更是不假思索的直接填满。殊不知,有些作文题目,
一个完整历史保护区的要素除了历史建筑本身外,还包括周边一定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环境,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往往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建筑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其整体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尤以诗词文化最为出众。诗歌艺术承载了哲学思辨性、美学艺术性、伦理价值观等要素,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多
复习,是帮助学生回顾巩固知识,系统理解,弥补缺漏,熟练技能,提高整体能力的有效方式。但从当前中考语文复习课来看,复习课变成了“题海课”,机械无趣低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专题复习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巩固知识,升华规律,提高复习课效果。下面以中考诗歌鉴赏复习为例,谈谈这种复习模式的运用。  一、明确目标,自主复习  复习课前,教师依照中考说明与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