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武汉商学院为例,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转型和定位问题。它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通过转型和定位的浅析,提出了几点建设的思考意见。
关键词:转型;定位;应用型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崛起已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学院经过了一系列的论证、反思和实践,在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转型试点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型人才的大缺口,引发了教育界人士对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一全新课题的研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给应用型本科转型和教育定位的问题。它的创办要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又要能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势头;要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大挑战;还要培养出工农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创新型精英人才。但一些高等院校苦于没有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合理的转型和定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
(一)转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更名上
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能将其转型简单地停留在学校更名、挂牌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二)不要在定义上做文章
我们讨论的转型,不需要在定义上大做文章,其实,转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我们这个特殊国情的大背景下,现在是国家转型改革的攻坚期,正在深水区,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要让转型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立足产业的发展,做成大家满意的教育。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一)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突显其办学特色,注重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建立核心竞争力,才能培养出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其专业是基于“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逐渐探索形成“双证融通、阶段式个性化培养模式”,将行业的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逐级强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实现目标。倘若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结果定会不尽如人意。
(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综合性大学,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综合性大学重学术,高职高专重技术。应用型本科重知识多技能型符合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成为一批可用的中流砥柱的新生力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摒弃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必须给自己找准方向,定好位,开创产学研研究新模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在今天,知识的增长和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知识老化的速度在加速飞奔。有人测算,“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 ①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不够,所以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灵魂工程师而言,老师们要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和丰富的企业工作背景及经历,熟悉岗位职责和要求,了解、熟悉市场需求,那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高等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那么简单,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变成知识的研究者,要能够根据信息做出及时的预测、判断、分析,在专业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我们武汉商学院而言,作为新型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我们还非常年轻,学校对老师们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校长鼓励老师们攻读博士并给予了资助计划,对35岁以内的年轻教师定下了硬指标——必须读博,对35-40岁的教师鼓励读博,为教师的前途培养和学校上档次创造了好的条件,同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以此来培养师资。我校聘请了武汉大学的几位教授作为我校的彩虹学者,定期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师生创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赴名校学习进修等。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
[2]王亚林 主编.高等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3):99-102
作者简介:
张燕妮(1980~ ),女,武汉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转型;定位;应用型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崛起已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学院经过了一系列的论证、反思和实践,在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转型试点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型人才的大缺口,引发了教育界人士对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一全新课题的研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给应用型本科转型和教育定位的问题。它的创办要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又要能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势头;要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大挑战;还要培养出工农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创新型精英人才。但一些高等院校苦于没有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合理的转型和定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
(一)转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更名上
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能将其转型简单地停留在学校更名、挂牌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二)不要在定义上做文章
我们讨论的转型,不需要在定义上大做文章,其实,转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我们这个特殊国情的大背景下,现在是国家转型改革的攻坚期,正在深水区,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要让转型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立足产业的发展,做成大家满意的教育。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一)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突显其办学特色,注重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建立核心竞争力,才能培养出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其专业是基于“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逐渐探索形成“双证融通、阶段式个性化培养模式”,将行业的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逐级强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实现目标。倘若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结果定会不尽如人意。
(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综合性大学,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综合性大学重学术,高职高专重技术。应用型本科重知识多技能型符合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成为一批可用的中流砥柱的新生力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摒弃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必须给自己找准方向,定好位,开创产学研研究新模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在今天,知识的增长和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知识老化的速度在加速飞奔。有人测算,“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 ①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不够,所以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灵魂工程师而言,老师们要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和丰富的企业工作背景及经历,熟悉岗位职责和要求,了解、熟悉市场需求,那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高等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那么简单,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变成知识的研究者,要能够根据信息做出及时的预测、判断、分析,在专业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我们武汉商学院而言,作为新型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我们还非常年轻,学校对老师们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校长鼓励老师们攻读博士并给予了资助计划,对35岁以内的年轻教师定下了硬指标——必须读博,对35-40岁的教师鼓励读博,为教师的前途培养和学校上档次创造了好的条件,同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以此来培养师资。我校聘请了武汉大学的几位教授作为我校的彩虹学者,定期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师生创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赴名校学习进修等。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
[2]王亚林 主编.高等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3):99-102
作者简介:
张燕妮(1980~ ),女,武汉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