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统区妇女刊物的出版与民族解放运动r——以《妇女生活》为例

来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Ma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国统区妇女刊物的出版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各类妇女刊物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这一时期,包括《妇女生活》在内的许多妇女刊物都将抗战救亡作为宣传重点,以民族利益为上,以动员妇女抗战为中心,以促进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为目标,成为广大妇女的舆论导师.国统区妇女刊物的出版在动员妇女积极抗战、推动妇女运动健康发展、丰富妇女精神世界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阑额月梁造”是典型的江南建筑特征.明清晋东南风土民居中也保有着大量“阑额月梁造”的做法,但形制风格与明清江南地区的做法迥异.晋东南风土民居中的“阑额月梁造”应是对宋金建筑古制的传承与保留.通过梳理大量使用“阑额月梁造”的木构实例,认为这一做法起源于中国江南,在12世纪已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官式建筑中并远播山西,但最终未能融入北方官式建筑的匠作体系而消失于元明时期.相反晋东南地方风土建筑积极地吸收了这一来自江南的做法,并将其沿用至明清.此外,在溯源晋东南民居中“阑额月梁造”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江南及汴梁建
科学认知城乡融合发展状态对实现乡村振兴、构建良好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从人口流动、空间配置、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五个维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皖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综合运用ArcGIS空间自相关、高低聚类、地理加权回归等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揭示皖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皖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各县级单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明显空间差异性,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呈较强集聚性;2)距省会城市距离、财政收支占
古今中外学界对“诗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由诗性范畴衍生出的“现代诗性”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考察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莫言小说在人物塑造、意境营造、古典叙事、现代手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现代诗性”的内涵.诗化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谱系,莫言的诗化小说赓续诗化小说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将抒情性与叙事性并置,民间性和崇高性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意识与现代批判意识结合,形成了一种崇高与荒诞间或混杂的独特的诗性品格.通过考察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与当代诗化小说的关系,进而发现莫言小说以驳杂混沌的诗学面貌,丰富和重
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和丰富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形式,与农业多功能存在交互耦合关系,在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等方面相互影响.乡村旅游与农业多功能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与农业多功能系统指标体系,对福建省乡村旅游与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福建省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和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系统由中度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其中农业经济功能发展最为迅速.2
作为靖康元年(1126)至绍兴元年(1131)南渡历史的重要在场者,陈与义在特定的写作场中以诗歌纪行的形式,浓缩社会现实、承载历史事件,引发情感激荡、贮存集体记忆;以相似的避乱经历和深刻的精神共鸣,构筑起学杜由刻意转向自然的新路径,重塑了简斋体雄浑沉郁、悲慨奇壮的诗境;以厚重纪实的诗体叙事、浸润生命的自传意识,实现了两宋之际士大夫从书斋文化到家国情怀的精神超越.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为深入推动落实,需要全面评价我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牵引性、公平性、安全性出发构建了包含10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68种测度数据在内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9年我国省际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全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且各省份之间差异性较大,可以从实现国家功能定位、聚焦乡村振兴、守住经济安全底线三个方面努力.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报告文学,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也具有丁玲浓厚的个人色彩.丁玲的报告文学延续了小说创作中深切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读起来比较亲切、真实.同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丁玲对自身的要求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相契合,在文学创作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向.报告文学渗透着丁玲的主体认同过程,体现了丁玲与“旧我”的撕裂,以及作为“党员作家”的自觉创作.丁玲的报告文学相较于她的小说更为明显地展现出了其创作立场、写作态度的转变.
《烟火漫卷》是迟子建城市书写的又一力作,“人”是其中重要的构成,作品聚焦城市中的底层人物,但却有意淡化了对其物质生活层面贫乏和艰辛的观照,而是更着意凸显其在精神层面的困局.作家或将其置于生命无常的侵袭之下,展现生命残酷和沧桑的本相;或将其置于历史的漩涡当中,突出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和悲哀;或让其陷入当下普遍的精神或情感困境里,进而连带起更宽广的社会人生之投射.通过这些无法回避的苦难,生命本身的创伤性得以充分释放,人之为人的坚韧和尊严亦完成表达.
作为符号消费的具体实践,身体消费在消费意识形态及视觉文化的影响中呈现出复杂的生态图景.一方面,消费意识形态与视觉转向赋予了身体新的审美价值,加深了主体的自我意识,为个体身体消费提供了现实基础,促进了身体消费的资本实践;另一方面,消费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将身体降格为消费品,使身体消费行使区分身份、彰显个性的符号功能,不断制造青春身体的幻象,让主体在超越真伪的视觉景观中陷入对完美身体的盲目崇拜,身体成为消费时代的审美幻想,身体变成了一种符码建构而非肉身现实.消费意识形态、视觉文化和身体消费的多向互动使当代身体成
中国古代的典质业产生于东汉时期,后来发展到宋代才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宋代典质业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具有其自身鲜明的时代特点.宋代属于中国古代典质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以官营、私营以及寺营典质三种形式并存于世,甚至还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典质行会.中国古代典质业从唐代发展到宋代,其法定利率的变化基本上呈现下降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