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歌蕴含着一定的美学因素,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时对其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设法挖掘出诗歌艺术之美,在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美的创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古典诗歌 美学因素 审美判断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213-02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着一定的美学因素。如果说古典诗歌象一座恬静幽深的园林,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象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园林中去,指出何处应拾级,何处当拐弯,何处该觅幽径,何处需荡小舟,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每一处胜境,并在此基础上,对整座园林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乃至一木一石的设置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纵观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歌,其蕴含的美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课本中不少诗歌就描写了这种美。如描写江南阳春三月美景的《江南春绝句》、《钱塘湖春行》;描写雄伟开阔的山川大海的《望天门山》、《观沧海》;描写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等。
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不仅能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寄托他们的理想,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爱。而这些诗歌描写的景物,不仅再现了自然美,还表达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因此,学生既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美的感受,又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甚至在美的感染下产生创作的冲动。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课本中这些诗作的社会美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爱国美。它是社会斗争美的一种,即诗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坚贞不渝的心灵的美。这种对祖国的感情根深蒂固地埋植于诗人心中,埋植于每个学生心中。只要从审美角度巧妙引导,就能触发学生的民族自尊,使他们受到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类作品如,歌颂替父从军、抵抗异族入侵英雄的〈〈木兰诗〉〉;表现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戍边之志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人至暮年犹盼收复失土之情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
2、人格美。这类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坚持捍卫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等崇高伟大的人格,是一曲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之歌。例如,反映杜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庇护天下寒土精神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李白不卑不屈蔑视权贵品格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塑造美好崇高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人情美。这类作品主要反映了日常生活领域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例如,表现朋友惜别、珍视友谊的《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表现对爱情坚贞不渝、忠诚不二的《雨霖铃》;表现乡音无改、乡情难忘的《回乡偶书》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人间最纯真、最美好的感情,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培养他们尚友、重情、爱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此外,表现社会美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感时伤世、反映民生疾苦的《石壕吏》、《卖炭翁》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那个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懂得古代劳动人民的不幸和斗争,从而加深对新生活的热爱。
总之,古典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鉴赏社会美,可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赞美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鄙视一切假、恶、丑的东西。
三、艺术美。
这里所讲的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即诗歌中所写的内容、对象的美。例如: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重现了画面所描绘的美丽的早春风光,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勃勃生机;白居易的《琵琶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展现了音乐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创造了一个众音繁会的音乐境界。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对象的艺术美,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四、形式美。
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古典诗歌的美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作为诗歌所写的内容、对象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第二个系统,是诗歌本身形式的美——语言、结构、风格、表现手法等。现从以下几方面略加分析。
1、语言的音乐美。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与乐的关系很密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都可以合乐歌唱。当诗乐一体时,诗的语言依附于乐曲的节奏,形成音乐美。当诗离开音乐独立成文时,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依靠诗歌语言的声韵诸因素体现,如声调、韵律、节奏等。这一点,我们在诵读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无需赘述。
2、结构的整齐美。中国古典诗歌种类繁多,有诗,有词,还有曲。就诗而言,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近体,按每句字数可分为杂言、齐言。杂言诗长短参差而不显杂乱无章,齐言诗整齐一律而不觉单调呆板,选人课本的诗歌以齐言为多,即使是词和散曲,局部虽然是参差的,但就各个局部所构成的整体看,有时仍是整齐的,学习中宜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体会这种形式的整齐美给人的明净、纯洁的感受。
3、风格的多样美。古典诗歌,流派纷陈,风格多样。标准不同,分法也不同。如《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风格流派不同,给人的美感则不同。例如,清新飘逸则神异奇特,夸张大胆;沉郁顿挫则博大精深,凝重深沉。再如,豪放则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婉约则含蓄蕴藉,哀怨凄恻。风格无高下优劣之分,但不同气质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喜好,这虽属正常,但教师还要加以引导,不可让学生厚此薄彼,因“偏食”而造成“营养不良”。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家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诗歌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操。
4、艺术手法的美。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仅从修辞这一角度看,就有对偶、比喻、比拟等等。其它手法如情景交融、铺陈渲染、虚实相生等等,更是举不胜举,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以分析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利于欣赏诗歌的形式美。
古典诗歌确是一座美的宝藏,真可谓无一处无美景,无一处无胜境。面对这样一座宝藏,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吟咏、弛骋想象、课外阅读、介绍赏析文章等途径来挖掘,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古典诗歌 美学因素 审美判断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213-02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着一定的美学因素。如果说古典诗歌象一座恬静幽深的园林,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象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园林中去,指出何处应拾级,何处当拐弯,何处该觅幽径,何处需荡小舟,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每一处胜境,并在此基础上,对整座园林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乃至一木一石的设置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纵观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歌,其蕴含的美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课本中不少诗歌就描写了这种美。如描写江南阳春三月美景的《江南春绝句》、《钱塘湖春行》;描写雄伟开阔的山川大海的《望天门山》、《观沧海》;描写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等。
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不仅能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寄托他们的理想,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爱。而这些诗歌描写的景物,不仅再现了自然美,还表达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因此,学生既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美的感受,又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甚至在美的感染下产生创作的冲动。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课本中这些诗作的社会美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爱国美。它是社会斗争美的一种,即诗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坚贞不渝的心灵的美。这种对祖国的感情根深蒂固地埋植于诗人心中,埋植于每个学生心中。只要从审美角度巧妙引导,就能触发学生的民族自尊,使他们受到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类作品如,歌颂替父从军、抵抗异族入侵英雄的〈〈木兰诗〉〉;表现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戍边之志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人至暮年犹盼收复失土之情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
2、人格美。这类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坚持捍卫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等崇高伟大的人格,是一曲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之歌。例如,反映杜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庇护天下寒土精神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李白不卑不屈蔑视权贵品格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塑造美好崇高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人情美。这类作品主要反映了日常生活领域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例如,表现朋友惜别、珍视友谊的《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表现对爱情坚贞不渝、忠诚不二的《雨霖铃》;表现乡音无改、乡情难忘的《回乡偶书》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人间最纯真、最美好的感情,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培养他们尚友、重情、爱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此外,表现社会美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感时伤世、反映民生疾苦的《石壕吏》、《卖炭翁》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那个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懂得古代劳动人民的不幸和斗争,从而加深对新生活的热爱。
总之,古典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鉴赏社会美,可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赞美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鄙视一切假、恶、丑的东西。
三、艺术美。
这里所讲的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即诗歌中所写的内容、对象的美。例如: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重现了画面所描绘的美丽的早春风光,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勃勃生机;白居易的《琵琶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展现了音乐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创造了一个众音繁会的音乐境界。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对象的艺术美,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四、形式美。
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古典诗歌的美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作为诗歌所写的内容、对象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第二个系统,是诗歌本身形式的美——语言、结构、风格、表现手法等。现从以下几方面略加分析。
1、语言的音乐美。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与乐的关系很密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都可以合乐歌唱。当诗乐一体时,诗的语言依附于乐曲的节奏,形成音乐美。当诗离开音乐独立成文时,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依靠诗歌语言的声韵诸因素体现,如声调、韵律、节奏等。这一点,我们在诵读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无需赘述。
2、结构的整齐美。中国古典诗歌种类繁多,有诗,有词,还有曲。就诗而言,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近体,按每句字数可分为杂言、齐言。杂言诗长短参差而不显杂乱无章,齐言诗整齐一律而不觉单调呆板,选人课本的诗歌以齐言为多,即使是词和散曲,局部虽然是参差的,但就各个局部所构成的整体看,有时仍是整齐的,学习中宜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体会这种形式的整齐美给人的明净、纯洁的感受。
3、风格的多样美。古典诗歌,流派纷陈,风格多样。标准不同,分法也不同。如《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风格流派不同,给人的美感则不同。例如,清新飘逸则神异奇特,夸张大胆;沉郁顿挫则博大精深,凝重深沉。再如,豪放则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婉约则含蓄蕴藉,哀怨凄恻。风格无高下优劣之分,但不同气质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喜好,这虽属正常,但教师还要加以引导,不可让学生厚此薄彼,因“偏食”而造成“营养不良”。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家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诗歌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操。
4、艺术手法的美。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仅从修辞这一角度看,就有对偶、比喻、比拟等等。其它手法如情景交融、铺陈渲染、虚实相生等等,更是举不胜举,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以分析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利于欣赏诗歌的形式美。
古典诗歌确是一座美的宝藏,真可谓无一处无美景,无一处无胜境。面对这样一座宝藏,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吟咏、弛骋想象、课外阅读、介绍赏析文章等途径来挖掘,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