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有效性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s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可以分为三轮,即注重梳理和巩固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第二轮复习,注重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态的第三轮复习。经过第一轮较为系统的复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理的知识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技能和素养。进入第二轮复习应该以地理《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一轮复习中暴露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加强知识点间的横纵联系,对主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注重学法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以生为本,了解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许多学生天天重复“拼时间,多做题”的老路,不及时总结错因,不研究解题思路,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泥潭,学习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学生手头的资料有两三种甚至更多,终日沉迷题海,海量的习题使得大部分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有些学生对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题目无暇思考,做一次忘一次。正是由于陷入题海,不注重分析归纳题型,不注重反思解题的一般方法,无法达到“做会一道题,弄通一类题”的高质、高效目标。由于忙于应付各种题目,导致无法及时补缺补漏,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路不够完善。
  (二)重“文字”,轻“图表”
  学生注重死记硬背,对文字知识机械记忆得多,对地理图表关注理解得少;不注重通过读图、析图、作图等方面能力训练,提高自己空间定位、空间联系、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地理时刻离不开图表。学生读图、析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考地理成绩的高低。但是进入二轮复习,发现许多学生就是背书、记答案。在复习中不注重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对从图表中准确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对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题目特别畏惧。
  (三)重“难点”,轻“基础”
  有的学生重视地理难点的钻研,大量时间花在解难题、偏题上,忽视了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复习。地理基本原理、规律掌握不熟,应用不活。在平时考试中会发现,往往那些被学生认为最简单的问题,常常丢分最多。比如有的学生“地球运动”的难题会做,可是反而在“太阳活动、地球圈层结构、太阳辐射”等试题上栽跟斗。所以,在二轮复习时仍要强调地理基础主干知识,包括地理基本原理、规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四)重“共性”,轻“个性”
  学生复习中注重对一般规律的掌握,但轻视特殊现象的把握。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都具有一般规律性,学习过程重视共性规律的掌握,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复习知识,把握大方向。但分析高考试卷发现,高考往往从不符合一般规律的一些特殊现象命题。例如,“解释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世界上与该地气候类型及成因相似的还有哪些地区?”对此,在复习过程中就要找出特殊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分析导致这些个性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学生们还会发现,关注了个性现象也有利于加深对共性规律的理解。
  (五)重“树木”,轻“森林”
  复习过程中学生追求对知识的纵深理解,忽略知识横向重组,轻视知识点的联系和延伸。在考试过程中表现为解题思路狭窄,陷入“只见树不见林”的误区。经过第一轮比较系统的复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得到较好的落实,但知识点之间缺乏重组,显得比较零乱。由于不经常进行知识的联系和延伸,在遇到具体分析问题时表现为思维不够严谨,不能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解题时思路狭窄,思维角度少,集中于某一两点,无法做到滴水不漏。
  (六)重“经验”,轻“审题”
  遇到题目不重视联系背景资料、图表所提供的具体信息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不注重審题,因此,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经过第一轮掌握知识为主的系统学习,学生做过的试题不计其数,几乎各种题型都见过、做过,二轮复习中学生容易根据印象,凭借经验,轻易做答。
  二、以学法指导为重心,促进学生达成考核目标
  (一)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及时总结答题技巧
  1.梳理三类知识结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
  自然地理学习重在理解原理、过程和规律的本质,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地理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强化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学习重在案例剖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主干知识,如工业、农业、城市和交通四大区位因素分析。对于人地关系问题等典型案例,要理清知识线索,建立知识框架,并能灵活迁移到其他案例的分析中。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应强调系统地理区域化,应尽可能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2.按专题归纳知识框架,让地理知识在头脑中有序存储,以便随时灵活调用
  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归纳和总结,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建立知识框架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学生自主归纳,教师适当引导。上专题复习课前,教师应通过布置作业,如“分析天津港的有利和不利区位条件”,学生在做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分析港口区位条件”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将要复习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找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复习课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框架”与教师设计的相比较,使得学生在理解的层面上系统掌握地理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及技巧。
  (2)建构知识框架,用好支撑案例。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框架,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区域背景上,每个框架一定要有1~2个案例来支撑,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学生能够很自然以莱茵河、密西西比河为正、反两个案例,在遇到新的区域、新的河流时,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较好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
  (3)及时修订总结,完善答题框架。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要逐步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以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等。
  (二)积极分析绘制图表,提取有效地理信息
  由于图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灵活地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所以,高考试题都以一定的材料或图表作为背景资料承载考点。高考要求考生对新情境、新素材进行分析、加工、提取,再加上自己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要认真对待图表,要理解图中所埋藏的显性、隐形地理信息,把握试题的考察意图,分析后进行有效提取和应用。强化读图、画图、析图训练。特别是要培养分析地图的能力,掌握图图互换、图文互换的方法,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学会用地理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分析、判断、评析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
  (三)引导回归基本原理,切实抓好知识迁移
  到了二轮复习阶段,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很多,但遇到的“新背景”问题更多。引导学生回归基本原理,切忌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教师要精选好题,尽量减轻学生负担。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基础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要求学生不仅要做题,而且还要通过研究、总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等,力求做到“题不二错”,提高学生做题的有效性。
  (四)培养认真审题习惯,确保规范组织答案
  1.精读问题
  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每一道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作答的方向。要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行为动词“指出、说明、描述、分析、阐述、比较”等。抓住关键词,首先抓住行为动词,明确考核能力层次;其次抓住宾语名词,明确考核目标;最后抓住条件状语,明确时空限定。
  2.多读材料
  精读背景图表、材料,要把握细节,全面提取信息,多次重复读背景资料。
  3.提取背景信息,调用答题框架
  读图表要先看图名,再看图例和坐标单位,后观察图表中具体事项,确保信息无遗漏。经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文字信息。要根据提取的背景信息调动知识框架。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4.规范表述
  (1)分点作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考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注意题目分值,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例如问“该地气候特点”,尽量不要多答气候类型,以免画蛇添足。
  (3)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其他文献
摘 要:一个好的习题,应该具有生命力,能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为实现新课程服务,切忌那种脱离实际的纯“思辨游戏”式的题目。本文从几个思维角度出发,就物理习题的设计选择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练习题设计;物理现象  一、物理习题应从生活中来,到社会中去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
我国文化宝库中卷帙浩繁的的典籍,如<史记>、<华阳国志>、<梦溪笔谈>、<水经注>等等,除了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史学价值外,其中不少篇章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和经验,闪
研究纤蛇纹石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初始溶液pH、温度和铜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进行吸附等温线的测定和热力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60℃,pH为2~4,铜离子
摘 要: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对学生概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中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而言,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
基于有机小分子插层复合法,开发出有机复合膨润土,通过X线衍射等分析等微观手段及成球性指数测定,揭示有机复合膨润土通过化学吸附和复合分子桥联作用改善铁精矿成球的作用机
学生不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他们看不到数学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生活太远;学生参与的机会(包括课堂上,也包括课外)太少,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知道了学生的想法,教师也
历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作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很多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很多老师也将作文教学视为畏途,“作文难”成了摆在学生和老师面前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新课标的颁布
本文从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学会倾听,多用赞扬激励学生,学会适时鼓励,相互尊重、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个人魅力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营造轻松有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将“要
摘 要:高效课堂的特点是目标性、针对性强,效率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艺术与技术。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技术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依据李炳勤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0%,学生的学习占70%,剩余10%的时间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试评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