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学习向往与发展目标,进而达成价值认同和共同发展的团体,是教、研、训一体的组织。通过教育行动研究,主动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教师在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同时获得自我发展。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师学习共同体,奉行共同的情感取向和行为标准,通过合作交流、对话协商、角色互嵌、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智慧与成绩,进而达成价值认同和共同发展的团体,是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教师、主管领导等)组成的组织。
(1 x)·n模式:“1”,就是由名师担当的学科导师;“x”,就是指同学科多名教师;“1 x”,就是导师引导下的同学科多名教师参与的学习共同体;“n”,则是指多个学科学习共同体。“·”则表示多学科学习共同体组成了具有凝聚力的符合本校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团队。
研究现状与价值
国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出现“学校是学习机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观点。迈克·富兰、博耶尔都阐述过“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们认为有效的学校教育首要的且最重要的要素是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进入90年代后,学习共同体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布朗和坎皮思指出设计学习者和思考者共同体;李普曼提出探究共同体;斯卡达玛亚和伯雷特提出知识构建共同体,这些都对我们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国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张建伟(清华大学)提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功能;赵健(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是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观;夏惠贤(上海师范大学)研究了项目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研究的价值 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有许多不足:一是形式单一的培训。二是教师积极性不高,参加培训的老师消极和被动。三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可持续性不强。四是培训的实效性低下。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就显得更加必要,将教师学习共同体应用于现实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基于此,学校更是迫切需要构建以一种有效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模式——“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之(1 ⅹ)·n”的校本教研模式。其价值具体有:有助于促进教师职后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利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探索教师及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有助于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 ①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形成以合作和对话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②在实践反思、提升实践智慧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理论,并促使国内的相关理论体系向纵深发展;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适合本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
研究内容 ①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中教师学习的机制及影响教师学习因素的研究。教师学习的方法很多,(1 x)·n校本模式寻找适合本校甚至本地区教师学习的方法,在研究中探寻影响教师学习的各种因素,并形成相关的制度,对学校教师长期有效的学习提供指导。②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设计原则的研究。建立在不同形式的基础之上的(1 x)·n校本模式都将有适合的原则,本课题将在研究中探寻、归纳、总结。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策略研究。目标要顺利达成,需要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寻找符合不同形式的(1 x)·n校本模式的策略。
研究重点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策略;(1 x)·n校本模式共同体中教师学习的机制及影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提高的因素;(1 x)·n校本模式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影响。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收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资料,明确理论指导作用。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操作技术;遵循“以行动为引领、以教研组织、管理组织(如: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为载体”和“管理者指导,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研究思路,采用“边实践,边反思”的行动研究方法,进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培养高品质互动技能和反思技能;最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成果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合作技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准。
具体思路为:一是基于教师学科“特长”,构建(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科特长及其教学专长,组建诸如“快乐阅读学习共同体”“快乐英语学习共同体”等。靠团队的力量从事研究活动。二是基于“兴趣”的社团性,构建(1 x)·n校本模式学习共同体。组建能够调动教师业余生活兴趣的社团,形成社团性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模式。三是基于青蓝工程,构建(1 x)·n校本模式学习共同体。“青蓝工程”拉近教师的心理距离,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合作、共赢。四是利用网络论坛,提高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研究水平。让网络论坛成为学习共同体“个个可登台,人人都表达”的展示交流的平台。五是整合汇总各形式的特征,将其优势延伸到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并设计相关的教师专业水平的考核。
研究过程 ①课题申报立项(2015年2月至2015年5月)。②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针对(1 x)·n校本模式制定研究方案;(1 x)·n校本模式建设的操作技术,调查学校教研组群体合作和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开题论证。③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定期召开研讨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开展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建设研究;研究提升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有效互动技能和建构性反思技能的措施;收集、整理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表、课堂实录(文字或光盘)、反思实录(文字或光盘)、反思札记、课件等过程性研究成果;根据学校现有的情况,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不同形式的(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针对不同形式的(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将各自的优势延伸到课堂教学,课题组将规定每位(1 x)·n模式中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堂课题研究展示课或示范课。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进一步强化相关的(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规划各阶段的研究主题,组织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论文与专著,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④研究的总结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论文集;进行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审查、鉴定。
研究方法 调查法:对本县区学习共同体的一些案例,以及对相关的一些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的实践的调查,为更好地构建符合本校(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研究法:构建“行动—反思—交流—提升—再行动”的研究模式。个案法:为每位教师建立“教师职后专业成长电子档案”,其中包括访谈、观察的文字陈述、课例探讨案例的影像、实物等。文献研究法:本课题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检索、分析,定义(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寻找教师学习共同体确立理论依据,并根据分析其特征和构建方法。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邀请课程专家加入指导,创建同学科和跨学科(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散兵作战”向“集团发展”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性”与“整体性”有效融合;(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并可以改善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的行动研究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行政服务资源等校本资源,以及教科室专家资源,同时立足于教研组等组织实际开展务实有效的研修活动。
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尝试对如何构建一个(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针对现在教师学习共同体,论述其主要概念、构建(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具体步骤。
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研究的相关论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其他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收集工作。
最终成果:《(1 x)·n模式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教师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集的收集整理;其他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的收集整理。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组成员情况;研究基础;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课程改革教师新思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徐斌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明德学校)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师学习共同体,奉行共同的情感取向和行为标准,通过合作交流、对话协商、角色互嵌、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智慧与成绩,进而达成价值认同和共同发展的团体,是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教师、主管领导等)组成的组织。
(1 x)·n模式:“1”,就是由名师担当的学科导师;“x”,就是指同学科多名教师;“1 x”,就是导师引导下的同学科多名教师参与的学习共同体;“n”,则是指多个学科学习共同体。“·”则表示多学科学习共同体组成了具有凝聚力的符合本校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团队。
研究现状与价值
国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出现“学校是学习机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观点。迈克·富兰、博耶尔都阐述过“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们认为有效的学校教育首要的且最重要的要素是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进入90年代后,学习共同体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布朗和坎皮思指出设计学习者和思考者共同体;李普曼提出探究共同体;斯卡达玛亚和伯雷特提出知识构建共同体,这些都对我们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国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张建伟(清华大学)提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功能;赵健(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是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观;夏惠贤(上海师范大学)研究了项目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研究的价值 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有许多不足:一是形式单一的培训。二是教师积极性不高,参加培训的老师消极和被动。三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可持续性不强。四是培训的实效性低下。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就显得更加必要,将教师学习共同体应用于现实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基于此,学校更是迫切需要构建以一种有效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模式——“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之(1 ⅹ)·n”的校本教研模式。其价值具体有:有助于促进教师职后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利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探索教师及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有助于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 ①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形成以合作和对话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②在实践反思、提升实践智慧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理论,并促使国内的相关理论体系向纵深发展;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适合本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
研究内容 ①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中教师学习的机制及影响教师学习因素的研究。教师学习的方法很多,(1 x)·n校本模式寻找适合本校甚至本地区教师学习的方法,在研究中探寻影响教师学习的各种因素,并形成相关的制度,对学校教师长期有效的学习提供指导。②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设计原则的研究。建立在不同形式的基础之上的(1 x)·n校本模式都将有适合的原则,本课题将在研究中探寻、归纳、总结。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策略研究。目标要顺利达成,需要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寻找符合不同形式的(1 x)·n校本模式的策略。
研究重点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策略;(1 x)·n校本模式共同体中教师学习的机制及影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提高的因素;(1 x)·n校本模式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影响。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收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资料,明确理论指导作用。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操作技术;遵循“以行动为引领、以教研组织、管理组织(如: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为载体”和“管理者指导,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研究思路,采用“边实践,边反思”的行动研究方法,进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培养高品质互动技能和反思技能;最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成果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合作技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准。
具体思路为:一是基于教师学科“特长”,构建(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科特长及其教学专长,组建诸如“快乐阅读学习共同体”“快乐英语学习共同体”等。靠团队的力量从事研究活动。二是基于“兴趣”的社团性,构建(1 x)·n校本模式学习共同体。组建能够调动教师业余生活兴趣的社团,形成社团性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模式。三是基于青蓝工程,构建(1 x)·n校本模式学习共同体。“青蓝工程”拉近教师的心理距离,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合作、共赢。四是利用网络论坛,提高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研究水平。让网络论坛成为学习共同体“个个可登台,人人都表达”的展示交流的平台。五是整合汇总各形式的特征,将其优势延伸到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并设计相关的教师专业水平的考核。
研究过程 ①课题申报立项(2015年2月至2015年5月)。②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针对(1 x)·n校本模式制定研究方案;(1 x)·n校本模式建设的操作技术,调查学校教研组群体合作和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开题论证。③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定期召开研讨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开展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建设研究;研究提升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有效互动技能和建构性反思技能的措施;收集、整理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表、课堂实录(文字或光盘)、反思实录(文字或光盘)、反思札记、课件等过程性研究成果;根据学校现有的情况,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不同形式的(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针对不同形式的(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将各自的优势延伸到课堂教学,课题组将规定每位(1 x)·n模式中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堂课题研究展示课或示范课。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进一步强化相关的(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规划各阶段的研究主题,组织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论文与专著,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④研究的总结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论文集;进行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审查、鉴定。
研究方法 调查法:对本县区学习共同体的一些案例,以及对相关的一些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的实践的调查,为更好地构建符合本校(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研究法:构建“行动—反思—交流—提升—再行动”的研究模式。个案法:为每位教师建立“教师职后专业成长电子档案”,其中包括访谈、观察的文字陈述、课例探讨案例的影像、实物等。文献研究法:本课题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检索、分析,定义(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寻找教师学习共同体确立理论依据,并根据分析其特征和构建方法。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邀请课程专家加入指导,创建同学科和跨学科(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散兵作战”向“集团发展”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性”与“整体性”有效融合;(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并可以改善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的行动研究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行政服务资源等校本资源,以及教科室专家资源,同时立足于教研组等组织实际开展务实有效的研修活动。
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尝试对如何构建一个(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针对现在教师学习共同体,论述其主要概念、构建(1 x)·n校本模式的学习共同体的具体步骤。
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研究的相关论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其他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收集工作。
最终成果:《(1 x)·n模式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教师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集的收集整理;其他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的收集整理。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组成员情况;研究基础;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课程改革教师新思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徐斌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明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