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不少教师口口声声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一定要认真学!”这样无形中提高了作文的难度。另外,有些老师“心比天高”,一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挑剔语病,一味训斥,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应该让学生明确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二、加强习作与阅读之间的联系
1、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只能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我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扎实抓好阅读积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最想积累的句子,多读一读,并且动手记一记,使其有的外部语言转化为他们的内部语言。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中,我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有的学生读:“金黄色是田野给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我最喜欢这一个比喻句,因为它写出了田野美丽的颜色。”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一句,写出了熟了的果实不及待地要掉下来,让人们欣赏它们美丽的姿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来记忆,有感情作基础效果好,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增强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2、文章情节延伸想象。有的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我利用此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例如:教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男孩又来了……”为开头,引导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续写。学生的思维活跃非凡,有的以《完成使命》、有的以《小摄影师笑了》、有的以《满意而归》等为题,写出一篇篇生动的小故事来,学生在续写的同时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受到了思想教育,可谓是一箭双雕。
3、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种做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仿写。选编进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文中不仅仅是因为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作者的写法。例如:写景文章《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等有的文章写作特点上突出,有的描写语言上典型,有的文章引入独特等,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把学与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还要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诗人郭沫若曾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学生阅读完,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总之,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多练多写,才能熟能生巧,写出通顺的文章来。
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想象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在习作“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之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夸他(她)”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我们可以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让学生自办活动“班级周末大家乐”、“早晨新闻发布会”。定期举行“看我露一手”擂台赛,拔河比赛……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f“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例如:我们可以亲自带领学生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这样,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不少教师口口声声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一定要认真学!”这样无形中提高了作文的难度。另外,有些老师“心比天高”,一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挑剔语病,一味训斥,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应该让学生明确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二、加强习作与阅读之间的联系
1、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只能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我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扎实抓好阅读积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最想积累的句子,多读一读,并且动手记一记,使其有的外部语言转化为他们的内部语言。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中,我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有的学生读:“金黄色是田野给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我最喜欢这一个比喻句,因为它写出了田野美丽的颜色。”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一句,写出了熟了的果实不及待地要掉下来,让人们欣赏它们美丽的姿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来记忆,有感情作基础效果好,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增强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2、文章情节延伸想象。有的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我利用此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例如:教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男孩又来了……”为开头,引导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续写。学生的思维活跃非凡,有的以《完成使命》、有的以《小摄影师笑了》、有的以《满意而归》等为题,写出一篇篇生动的小故事来,学生在续写的同时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受到了思想教育,可谓是一箭双雕。
3、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种做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仿写。选编进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文中不仅仅是因为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作者的写法。例如:写景文章《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等有的文章写作特点上突出,有的描写语言上典型,有的文章引入独特等,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把学与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还要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诗人郭沫若曾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学生阅读完,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总之,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多练多写,才能熟能生巧,写出通顺的文章来。
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想象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在习作“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之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夸他(她)”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我们可以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让学生自办活动“班级周末大家乐”、“早晨新闻发布会”。定期举行“看我露一手”擂台赛,拔河比赛……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f“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例如:我们可以亲自带领学生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这样,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