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诗性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这一同时承载着技艺性和精神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基于其媒材的特定属性,注定要同时涵盖中华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生活情趣的文化特质。
  从广泛的审美创造活动意义上讲,生活创造、生产创造、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其中都蕴含着审美的因素,皆能构成审美创作的多维世界。从情感需要到审美发生,从认识需要到理性反思,从精神需要到德性追求,审美精神的多维追求得以呈现。无论何种艺术门类,其高阶审美意义均在于通过特定的语言表现情感、阐明人性。唯有通过高妙的艺术语言本身方能让艺术作品与人亲切交流,通过艺术语言媒介使其成为审美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得以在对象世界中确认自我、表现自我、获得自由。
  对于青花这一同时承载着技艺性和精神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基于其媒材的特定属性,注定要同时涵盖中华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生活情趣的文化特质。艺术家高大庆正是这样一位沉浸于陶瓷语言与现代审美情境中的笃行者。徜徉在高大庆的青花瓷韵中,伴随着陶瓷语言的自由流动,构造出一个个诗性的叙事形象,呈现出一幅幅流动的视觉图景。观看高大庆青花瓷作品的过程,亦是感受和体悟艺术家内在才情、生命意识、精神判断和价值取向的过程。
  从器型、色彩、图像到造型构成等诸语言来看,高大庆的青花瓷作品总体上呈现一种多元对立的综合美:既显北方的苍劲遒力,又呈江南的柔和清秀;既庄重又活泼,既繁茂又空灵。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语言正是他主动融入这个多元共生、兼容并包的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高大庆充分运用传统青花自身的“语法”特点,将个人的生活情感与感性思维巧妙地转变为一种可知可感的艺术符号,而作为一种实现其艺术语言表达的中间媒材,青花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扮演了一个联结精神和物质的角色。青花瓷在文化语义上的简易多义性和相对恒定性,构成了这种传统器物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独特景观。经过锻烧、塑型、凝固、描绘而浴火重生的是一个再造的象征性符号体系,也是一个被凝固了的符号世界和想象空间。这种符号体系的象征性和联想性在高大庆的青花作品中得以实现:仿佛是一种蓝天白云与青花白瓷之间的潜在对应,即便是抛开作品中具体的造型语言,仅是那鲜明亮丽的宝蓝色,就足以让人产生广袤的联想:湛蓝的天空,幽深的湖泊,微雨如织,风轻云淡,山峦如黛,使其作品中往往萦绕着一种素洁、宁静和永恒的精神表征,也映带出一种略带含蓄的生命意志。
  高大庆在其青花瓷作品的绘制中,着力体现造型对象的墨色之美,点线之趣和晕染之变,多以跳跃性的线条来抒发情感。作品中飘逸灵动的青,跌宕起伏的蓝,恰似梦境中的宁静与超然,又似曲终人散却意犹未尽的生命之宴,揭示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一种生命常态,进而幻化成一种极具生命意识的笔墨精神。这种笔墨精神其实正是高大庆建立在对青花墨色特性基础上的具有实验性的尝试,他希冀于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以青花为基础媒材开拓出一种特殊的水墨形态,以“造境”的方式来产生感官视觉和审美精神的冲击,向观者心底投射出一个恍如梦境的青花水墨世界。当我们闭目遐思,透过这凝固的青花作品去回溯高大庆的创作过程,可以明显感受到他是以一种跌宕的心绪在与青花进行着一场时空对话,对话结果则是青花理解并包容了他,而他则在创作的迷狂中收获了青花的善意和美感。
  高大庆在其多年的艺术创作中,不断融人对现代生活和个体生命的理解,在具象和抽象语言之间驰骋游走,通过对陶瓷语言的自由掌握而获得其艺术的生命价值,通过对多种艺术语言的组合与创造而获得其作品的诗性意义。这种诗性是一种流动的诗性,也是一种生命的自由,而绝非语言本身的拼凑。翻阅古今中外艺术史,不难发现,艺术创作的自由是运用语言的自由,而创作的痛苦,往往也是语言匮乏的痛苦。只有把握到艺术语言的最高机密,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在艺术世界中所表达的美才会得到充分的理解,这在高大庆的《山水系列》和《仙鹤系列》等青花作品中得到充分地诠释。
  高大庆所塑造的众多青花形象,所呈现的纯洁牢靠而又摇曳多姿的生长性,不变不易的永恒性,生生不息的繁衍精神,与“青花瓷”这个典型的東方符号之间存在种种相契之处。他正是要通过这样的青花瓷韵来反映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风格独具的造型语言来表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试图在蓝白相间的色彩构成和图式语言中捕捉东方民族的审美心理,试图创造一种既具个性又具共性,既有传统文脉又有时代特点,甚至又超出时代局限的既普遍又恒久的艺术审美样式。数十年来,高大庆努力通过有意识的解构性创造,通过利用青花媒材的固有特性,不断实验其青花水墨的艺术理想和形态表达,这对于提高传统青花瓷艺术在当代视觉文化领域的能见度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其他文献
正当战“疫”战斗得十分激烈之际,王富强以强烈的使命感、饱满的创作欲,为我们创作了六首反映此次战“疫”的公益歌曲,它既描写了战“疫”,也展示了王富强的一片赤诚和绚美才华。  多少双眼睛遥望着武汉,  多少颗爱心牵挂着武汉,  多少名战士飞奔向武汉,  多少位同胞支援着武汉!  在这病魔横行、疫情严峻的时刻,武汉,成了全国抗击冠状病毒的中心和前线。  正当战“疫”战斗得十分激烈之际,王富强以强烈的使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广播影视教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爱的文学》《新时期争鸣小说纵横谈》《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审美心理与诗学话题》《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等。  推荐理由  2017年1月,出版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影像诗学”的专著《图像文化时
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一定是妈妈,可是,我的妈妈却是个“大骗子”,你不信吗?请听我一一道来。  我小的时候最爱挑食,长得又黄又瘦,上幼儿园时,天天念叨着想学游泳,哪知道,这以后她一直拿游泳说事。那天,妈妈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个大鹅蛋,中午煮熟剥掉壳放在我的碗里,我一看就不想吃。这时,妈妈突然问我:“唐诗《咏鹅》还会背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赶紧背起来。妈妈笑着对我说:“看!鹅可会游泳了,你不是
如果我们有心对当代文学的苦难叙事进行一番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已选择性回避甚至抵触苦难阅读,但作家仍然层出不穷地进入苦难叙事这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他们的命意很明显:不在于煽情和渲染苦难,只在于通过文学的方式铭记与反思苦难。  《十月》长篇小说专号2020年第6期推出的杜阳林长篇小说《惊蛰》,以川北农村少年凌云青的成长史为主线,以“密不透风”的苦难叙事和随处可见的年代记忆
山城重庆,嘉陵江畔,浓荫如盖的黄桷树、爬满青藤的小楼……化龙桥南华村48号,那个此生难忘的小院。   1958年8月,我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刚满20岁。按我当时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进入中央美院本科继续深造,但我听说四川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油田,号称四川的“克拉玛依”。于是我就坚决要求到火热的油田工作。来到重庆后,却被留在了重庆美协(现在的四川美协)工作,后来才知道是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把我和吴强年介绍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庄園文物珍品馆”内有一套清中式紫檀木家具,它是国家一级文物,计有座椅八把、茶几四个、六角桌一张,共十三件,被博物馆视作 “镇馆之宝”,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  这套紫檀木家具有着一段传奇的流传经过。据调查,这套家具是太平天国天王府的遗物。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进入天京(即南京,太平天国的京城),其手下部将鲍超带兵冲进洪秀全的天王府,将这套家具抢回四川
朗诵/刘劲   元宵节,中华自古称佳节。   称佳节,全民欢乐,笙歌通夜。  今年元宵大减色,门万户守家宅,   守家宅,冠状病毒,城乡肆虐。   (二)   戰妖孽,中华儿女不畏怯。   不畏怯,全民动员,鏖斗不歇。   病毒扩散全阻绝,冠状恶魔尽歼灭。尽歼灭,大功告成,欢呼祖国。   简介   马识途   著名作家。   刘劲   著名影视演员、影视剧“周恩来”扮演者。
在所有中华诗词中,庄宏华最喜欢毛主席的诗词。他认为毛主席诗词大气磅礴,富含远大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不乏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催人奋进,感染力极强。故而多次以毛主席诗词为创作蓝本,用不同的书法形式表现毛主席诗词的伟大精神。  军人,自古活跃于边关战阵,似乎与书法绘画这些文人墨客所钟情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有交集。然而,在新时代的人民军队里,却不乏文武双全的现代军人。原成都军区联勤部副参谋长、云南怒江军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这是习总书记多次在扶贫工作中讲到的一句话。  2018年金秋,我正在北京行政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当看到家乡四川省文联所属的《四川艺术网》刊登画家王开术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凉山精准扶贫为素材创作的巨幅中国画作品《习主席到凉山》时,我顿时感慨万分,夜不能寐,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今年春节前夕2月11日凉山州的盛况。  这天上午,十分关怀凉山彝区贫困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从西昌出发,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