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中“薄情郎”形象简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朝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开放,促成了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转变,士人转而以狭斜标榜自我的才调风流。在文学领域,突出表现为唐传奇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形成,而薄情郎形象又成为婚恋题材中重要脸谱之一。
  关键词:唐传奇;薄情郎;人物形象;《霍小玉传》
  作者简介:金秋(1992-),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唐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小说领域的明珠,影响深远。其中,《霍小玉传》一篇更为家喻户晓,明人胡应麟曾曰:“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1]因鉴于此,本文将特以《霍小玉传》一篇为主要案例,简要分析唐传奇中的“薄情郎”形象。
  一、唐传奇“薄情郎”母题的形成背景
  李氏皇室血统的改变和文化政策的宽松,催助了唐朝思想的开化;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盛等又使得市民生活得以丰富;科举取士加上民族的融合及风俗的融会,文化很大程度上商品化,诗文乐曲成为卖点,突出表现为教坊青楼艺妓的走俏,“才女”成为声色经济的最大消费热点。例如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和李娃,都是才貌双全的“狭斜者”。在这种环境下,世俗社会的审美需求也走向“饱暖思淫欲”的到道路,附庸风雅的习气长久流行,以奇闻怪谈、风流韵事为兴奋点的市民化消遣活动自下而上,蔚为大观。如《霍小玉传》就提到李益“门族清华……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2]便是文人雅士狎妓的典型。
  此类消遣文学中,封建社会乾纲独断的根本性别观念规定了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且在文人士大夫庸俗审美情趣的扩大化趋势下,文人如何标榜自己的风流才性,有了新的表达方式——狭斜,即以两性关系上的“战果”为标志。女性身为附属品,甚至沦为商品,其“玩偶”质量被消费群体更加严格地要求和规定,新的消费环境要求艺妓们达到才貌双绝,更好的周旋于文士之间。如果说以前追求性的占有和满足,那么现在则是情与性的双重控制欲在泛滥。文人士大夫在当官求禄之余,将精力投入狭斜“事业”,并将其意淫形诸笔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才子佳人的传统愿望此时被固定下来,形成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雅士宴集助笑的“调味品”。
  二、《霍小玉传》中薄情郎形象分析
  在唐传奇里,《霍小玉传》中李益的薄情形象是比较鲜明典型的。首先,薄情郎一般为俊郎才子式人物。文中霍小玉“姿质秾艳,一生未见”,“玉管弦之暇,雅好诗书”,可谓才貌兼备。女主角淑女佳人,那么男主角必然亦是俊郎多才,文中所述李益便是如此。其“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先达丈人,翕然推伏”,[2]“素多才思,援笔成章。引谕山河,指诚日月,句句恳切,闻之动人”。虽出身空门望族,但也是书香世家,其人容貌俊雅,腹有诗书,总的看来算得上是才子佳人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标配。自古以来,薄情者多为才子书生之形象,如唐传奇其他佳篇中《莺莺传》的张生亦是如此。其次,薄情郎者一般性格懦弱无担当。按理说两人应是天作之合,但却终不得佳人偶成,反而男主人公落得薄情寡义之名。事实上,除开客观因素外,李益文人性格缺陷也是关键。他忌惮母亲威严,不敢违逆母命,面对来自封建礼教的压力显得懦弱无担当,如“太夫人素严毅,生逡巡不敢辞让,遂就礼谢”。[2]纵然之前为霍小玉感动涕零,立下世盟誓,但遇到阻碍时却没有一丝挣扎与反抗,其薄情之状亦有根源,反观女主人公则敢爱敢恨。最后,薄情郎者一般秉性轻薄。如李益“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2]也就是说自诩风流。其年纪到了娶亲时节,却不思普通人家的闺女,反倒访求名妓;且其举止言语中也流露出轻薄之感,如“生闻之惊跃,神飞体轻,引鲍手且拜且谢曰:“一生作奴,死亦不惮”,[2]再加之李益后来从母命而娶卢氏,与之前的“博求名妓”自相悖谬,又为言行的前后不一。这些文人大多有才学姿貌,善于“调诮”,可谓文人轻佻。虽蒋防明言李益“本性淡雅”,但文中并不见得。且看同类故事,考元稹《莺莺传》末尾,张生以“发情止礼”自我开脱,而众文人并无异议,反加赞赏,由此可知“狭斜”之风久盛,文人并非完全高雅自持,而佳人重情、才子薄幸的鲜明二元对立式人物形象群也逐渐确立。
  当然,书生薄情也却有客观原因。魏晋六朝门第制度及观念到了唐朝仍然根深蒂固,唐人最为重视郡望堂号和谱牒之学,反映到婚姻择偶上,则是后世最为熟悉的“门当户对”观念。这种观念对于才子佳人自由婚恋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门当户对”下的政治利益等左右着主人公的行动。其实进一步看,薄情郎负心也是必然的。事实上,《霍小玉传》的描写非常值得玩味。霍小玉自荐枕席后自陈身世,明言害怕李益抛弃自己,李益于是自表愿立盟约字据,霍小玉便当真让李益立了字据。这表明霍小玉并不真的相信李益不会移情别恋,立字据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细味之下,可见始乱终弃之征,此乃暗示之法。霍小玉们的担忧是必要却普遍无用的,文人书生们的感情只是一种寄托,是皮肉之交。正如沈既济《任氏传》中所说“生非精人,徒悦其色而不征其情性。向使渊识之士,必能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种所谓“情”本无所谓“深爱”,因而悲剧终会发生,而薄情郎形象产生也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唐宋传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前秦到两汉,人们认为大自然山水是神祇的化身,是道德教化的象征;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只是作家认识的客观对象;唐代山水有了生命,成了作家情思所寄的载体。宋代作家借山水来表达人生义理。自明已降作家或独抒性灵以山水寄托清幽情思,或描绘普通人眼中充满世俗情调的山川景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人与自然;神祇化身;世俗情调  作者简介:吴招弟(1985.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研究
摘 要:《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富含女性主义观点。本文主要对女主人公爱玛的一些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爱玛;独立;自由;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奥斯丁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性视角对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大女性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摘 要:词是字有定声、定调,字有定数的文体。有人说词的格律束缚了词的情与美。实际上一首好的词作必然是律与情相互和谐。本文以《浣溪沙》为例,试图探索词的以律传情的特性。  关键词:词;格律;情感;《浣溪沙》  作者简介:王福来(1990.1-),男,汉族,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同时供职于吉林省国税系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关于现代文学的转型,现在已然是一个经典化的体系构建,它往往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导对现代文学的转型进行叙述,主流的文学也日益被经典化,而那些迥异于主流文学的暗流如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学的书写在文学转型的研究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遮蔽。通过对暗流的寻觅,试图探寻现代文学转型的偏异的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转型;暗流;偏异;主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作者简介:于帅(1991-),男,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失乐园中的凛子和久木之所以会走在一起,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身体内部最根本的欲望在控制着他们。他们在外人看来已经是让人十分羡慕的了。应该拥有的东西,也全都有了
摘 要:池莉和方方同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又同为武汉的女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艺术特色,但由于个性气质和禀赋的不同,二人在持有相同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又各具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新写实;价值倾向;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豆金(1991.8-),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萧统《昭明文选》中选了鲍照的《芜城赋》,作为赋体文学,该作表达了一种扬州城衰败的叹息之情。无独有偶,千年之后,宋人姜夔作自度词《扬州慢》,同样也表达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慨。鲍照的《芜城赋》与姜夔的《扬州慢》的艺术之异,文体不同带来的抒情之异,值得我们探寻。  关键词:鲍照;姜夔;赋与词;文体的抒情性  作者简介:蔡晓伟(1994-),男,江苏昆山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说有几位初级经理参加一个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问:“假如一截木头上有五只青蛙,其中三只决定跳开,木头上还剩几只青蛙?”学员不假思索地同声回答:“两只。”培训师说:“错。仍然剩下五只,因为决定跳开不等于实际跳开。”如果说《教育规划纲要》是“决定跳开”的话,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就是从“决定跳开”到“实际跳开”的过程。而在有些人士看来,相对于其他教育领域“实际跳开”的进展,主
摘 要:近代对辩证法的探讨是在对哲学基本问题讨论时引申出来的,我们可以透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来审视辩证法。康德是第一位比较系统的研究了这个问题的近代思想家。康德的辩证法以理性辩证法的样态而出场;费希特在考察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后,指出了康德辩证法的缺陷并提出了自己的主体辩证法;而谢林又着重强调了客体方面,提出了他的客体辩证法。这些近代哲学家关于辩证法的思想研究,给黑格尔认识辩证法提供了理论资源。黑
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学的关系型范畴,也是核心范畴,是学科范畴群的中心概念或基本属性,能够统帅范畴群,并注入新的内容,做到纲举目张。关系型范畴是范畴史的最高级形态。唯有辩证关系的机制,才能解释社会学习化的基本原理:即在对象中返回到自身,也就是社会把学习的进程作为自身发展的机制,反之亦然。关系范畴能够解释、预测重大发展,解释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如何使人的“继续社会化”与社会的学习化统一起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