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到”才会“手到”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文分析了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改进现有实验装置,力求精细和有效;优化实验内容,力求提高思维能力;优化实验方法,力求最佳实验效果;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力求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实验教学优化设计
  初中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科学教学中的落实,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改进实验,使之易于操作,突显实验所蕴涵的“思维”教育教学功能,既可以直观的展现、示范抽象的思维方式,又可以训练学生,避免思维“惰性知识”的形成,让思维的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本文分析了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化设计,希望对广大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有所借鉴的价值。
  一.改进现有实验装置,力求精细和有效
  (一)改变实验目的,实现一材多用。
  每个实验都有一定的实验目的,利用一定的实验器材,往往可完成许多个不同目的的实验。综观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小实验,多次用到了同样的实验器材,如果能够加以整理,则能实现一材多用,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就地也能轻松取到的“材”。如:一支铅笔,可以完成光的折射现象,惯性实验,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压强的大小因素,利用积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区分导体和绝缘体,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等。一只饮料瓶,本来是用来装饮料的,但我们可以用来做水火箭实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实验、大气压强实验、压强与水深的关系实验、液化实验等。
  (二)改变实验原理,实现殊途同归。
  每一个实验都有其依据的实验原理。为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依据不同的实验原理进行实验。如案例:微小形变
  在学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瓶子演示微小形变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实验采用了用玻璃细管中的液柱使微小形变放大的方法。我们也可以采用通过光杠杆使微小形变放大的方法:将两面平面镜放在坚硬的板上,激光笔用铁夹子夹住置于两平面镜之间,使激光笔发出的光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到天花板上。演示时用手压板,观察天花板上的光点,光点移动便说明了板已形变。本实验直观形象,又联系了学生前一章刚学的光学知识,而且可见度好,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以上两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物体的微小形变,能加深学生对微小形变的认识。
  (三)改变实验器材,实现因地制宜。
  有些课本实验只需改变一些小细节,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比如我们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则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或粉笔或面粉就能清晰的观察到光路。再我们为了突破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这一难点,设计这样的实验:向烧杯中注水会发现沾有细线的乒乓球浮起,此时细线与水平面垂直,说明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当倾斜烧杯时细线仍然竖直,说明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优化实验内容,力求提高思维能力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不同的,要想取得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掌握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从而确定他们的学习障碍在哪里。比如初中学生的学习障碍之一就是思维问题,因为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注意根据这一学情设计、优化实验内容,将许多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问题,让他们去理解,去分析,教学任务的解决就顺利多了。
  我们可挖掘一些效果更佳的实验,如启发性强的实验,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验,现象更明显的实验,更加安全、简便的实验等。如《大气压》一课中我添加几个贴近生活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用不同的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在“气压和液体的沸点的关系”的实验,书本安排了“抽去液体上方的一部分气体,以减小气压,促使液体重新沸腾。或继续加热,提高温度,使之达到沸点而重新沸腾。”我问学生:“能否用雪使水重新沸腾起来?”学生一致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雪只会降低温度,怎么可能使水沸腾起来?我当即将已停止沸腾的烧瓶塞上塞子,将瓶倒过来,然后,烧瓶底放上一些雪,瓶内的水立即剧烈沸腾起来。惊奇之余,学生讨论其中的奥秘,悟出了“雪冷却了液体上方的气体,降低气压,从而降低水的沸点”的道理。
  三.优化实验方法,力求最佳实验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的作用,相同的实验目的与原理,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优化实验方法,使实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力求有效的指导
  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内容往往把现象明显和结果正确作为首选标准,而常常忽略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在实验指导过程中,往往把正确的做法直接告诉学生,而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等问题则很少体现。而这些过程性的体验正是科学探究教学所必需的。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将这些所谓的正确方法,用“为什么”、“怎么会”“怎么样”等进行设问,从中创设实验方法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相同的实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如案例: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
  戴维·梅里尔提出:“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这样趣味化的教学设计,相比较于先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然后再实验验证的教学过程无疑有很多优势:创设了水竟然不能灭火的的矛盾情境,一下子就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和兴趣,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激起他们强烈的思维冲突,渴求新知去破解疑问。
  总之,只要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有利于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我们都可以大胆尝试对教材中存在问题的实验进行改进,以便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遵循“学以致用,点石成金”的原则,使每个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本 作为素材 积累 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较丰富,语言也比较优美,注重语文课本中的作文素材积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写作
【摘要】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何在,这是一个长久争论的话题,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放在首要位置,而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我国的教育受到不断冲击和调整的同时是否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英美国家一直都走在教育行列的先锋地位,通过分析其两国学者在教育目的上的思考有助于我国在面临新形势的前景下重新思考教育目的,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教育目的新世纪挑
【摘要】低年级“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它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综合性、趣味性强,分为四大板块:“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口语交际”。平时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探究性、实践性 、开放性、综合性、趣味性。“语文园地”教学是前联后延、整体综合的,它不是告诉,而是发现;不仅积累,还在运用。  【关键词】双向交流 亲历自主发现
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由于生理的变化,使一些学生情绪不稳定,暴燥、易怒、打架、故意和教师作对,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些现象让教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头疼和哭笑不得,这种小学生爱好的萌动现象,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不容忽视,作为小学班主任,适时适度的解决并处理好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及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二十几年生涯中,有一件事虽已过去七年了,但现在回想起来仍记
【摘要】本文首先对快乐学习法进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原因进行论述,作为文章整体论述的基础,接着从三个方面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实现快乐教学法的,最后,作者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快乐教学法的实际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快乐学习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引 言:快乐教学法即不是一种教学观念,也不是某种教学方法,而是以正确教学思想为基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决定了一堂课的效率,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得教学模式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很难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尤其在教学解决问题方面,传统的教学手段重视现成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忽视培养学生熟悉问题的提出与发现,常常使学生感觉在绕迷宫,很难找到入口,然而
【摘要】 很多资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不喜欢德育课,存在学习效率不高、教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中职德育课中实施活动体验式学习正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通过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的形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帮助和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高效学习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的教师才是一位智慧的教师。那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哪些状态呢?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起點  一般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习惯于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条理地进行教学。这样可能会犯两种错误:  一种是忽视学生的真实
《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我从事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有学习的潜能,但学习不自信,其中一部分学生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课堂上不主动,另外有少量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现如今学生评价目标比较单一,评价的方法还不够丰富,关注评价过程不够,关注情况态度和价值观不够,这样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真
动一动,音乐在其中,快乐在其中!  十九世纪初叶,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就提出了著名而又有成效的“体态律动学”,他主张以身体(包括全身肢体及各种器官)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韵律节奏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从而达到欣赏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我校“培养学生技能,挖掘学生潜能”校本教研的实践中,我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以唱游律动为主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