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o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古诗词情感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词阅读题中的常见内容。解答这类试题,可以有如下策略:一是通过读诗词的题目,把握其情感;二是聚焦诗词中的“情语”,细察情感的方向;三是通过品析诗词意象,体察情感的动向;四是细品诗词中的典故,洞察情感的走向;五是知晓作者,把握情感的流向;六是通过注释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揭开情感的面纱。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阅读;情感;解题策略
  古诗词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考的一个必考点。诗以言志,情感是古诗词之“根”,因此中考古诗词阅读题几乎都有对诗词情感的考查。那么,该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呢?笔者认为,诗词的一枝一叶都或显或隐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只要我们关注其中的细节,就能找到破译诗词情感的密码。
  一、寻题觅情
  所谓寻题觅情,指的是通过读诗词的题目,把握其情感。
  题目往往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对诗词的内容或情感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如布燮的《思乡作》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陆游的《书愤》含感慨与忧愤之意,杜甫的《春夜喜雨》直白地抒写对春雨的喜爱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饱含适逢佳节思念亲人的深情。只要我们细读诗题,我们就能叩开洞察情感的大门,走进诗词的核心,读懂诗人的情怀。
  【示例】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如果不关注这首诗的题目,只关注诗歌本身,那么我们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这样的一幅场景:新枝绿叶青翠欲滴,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芬芳,花叶丛中百鸟欢唱,淙淙溪水唱着欢快的歌谣。山中云雾缭绕,错杂的石径上,一个诗人闲适地走着,一不小心,身旁树叶上的露珠便沾湿了他的衣裳。此情此景,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但是留意诗歌的题目,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山中的美景,无不是为了留住客人。一个“留”字,表达的便是对客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寻文觅情
  所谓寻文觅情,就是聚焦诗词中的“情语”,细察情感的方向。
  读诗除了将目光聚焦诗题外,更要聚焦诗句,“披文入情”,去体味诗词的情感。直抒胸臆是诗词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诗人往往通过一些词语来直接袒露心迹、表白情感,而这种直接表白情感的词语就是“情语”。如晏殊《中秋月》中的“孤、独、怅恨、凄冷”无不彰显诗人客居远地“独向隅”的孤独寂寞,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则洋溢着诗人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这些“情语”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散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卒章显志。只要找到这些“情语”密码,我们就能一线串珠,细察诗人情感的方向,打开作者的心扉。
  【示例】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的题目明确了写作对象,但是却很难觅得作者的情感踪迹,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射到诗歌的内容中去,去找“情语”,即带有诗人情感的词语,去补充、佐证诗人的情感。细读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中有一个直白表达情感的词“惆怅”,再细审“惆怅”之因:一因“柳絮飞时花满城”,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则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可见;二因“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如那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如此,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情感可读。
  三、寻景觅情
  所谓寻景觅情,就是通过品析诗词意象,体察情感的动向。
  明代胡应麟在《诗蔽》中写道:“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读古诗词,我们会发现古代的许多诗词表达情感往往是含蓄委婉的,即借景来抒情。诗词中的许多景物已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它们的组合承载起诗人想表达的某一份情感,并且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久而久之就达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默契,它们被称之为“意象”。如明月、鸿雁、家书、落叶、羌笛、日暮鸟归、归船等抒写思乡思亲情结,折柳、灞桥、南浦、长亭、孤蓬、酒等抒寫离愁别绪,菊、梅、松、柏、竹等代表品行高洁,梧桐、芭蕉、猿猴、西风、昏鸦、秋蝉等表达愁苦凄清之情。它们就如情感的载体,在诗词中会言语、会微笑、会唱歌、会哭泣。只要我们细细品析这些意象,我们就能体察诗人情感的动向,回望诗人的内心。
  【示例】
  月螺川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读这首诗,我们会关注文题的“早发”和诗中的“孤”字,但是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关注诗中的意象,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月落”“短棹”“残星”“孤亭”,月落将晓,水天苍茫,螺川好似一座孤亭,独立舟头的诗人内心涌起的是孤独;“鸥”驻、“雁”飞、“船”行,引发的是诗人离别螺川时的伤感和对螺川的依恋。
  四、寻典觅情
  所谓寻典觅情,就是细品诗词中的典故,洞察情感的走向。
  以典入诗,是古诗词常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避免了一览无余的直白,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它使表达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庄重典雅;它使诗词意蕴丰富,力透纸背,掷地有声。如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就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功业的信心。典故,就如一条通幽的小径,引领我们探寻作者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品文中的典故,我们就能洞察情感的走向,回眸诗人的灵魂。   【示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读这首词,如果只关注题目和内容,我们就会把它当作是一首表达作者出猎的豪情壮志的词,这样的理解就有失偏颇。只有关注词中的典故,我们才能正确解读这首词。这里的第一个典故是“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喻,表达的是词人的“狂”气。第二个典故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它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当时的苏轼迁调密州太守,所以以魏尚自许,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第三个典故是“射天狼”。《楚辞·九歌·东君》云:“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苏轼在词中用它来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借此来表达自己愿赴边疆抗击西夏等侵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五、寻人觅情
  所谓寻人觅情,就是知晓作者,把握情感的流向。
  文如其人。每一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所以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少时仗剑远游,豪气十足,后来虽未能实现他“兼济天下”的宏志,但他在抑郁苦闷之时仍积极乐观地笑对生活,诗风豪放飘逸。如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历了战乱,其诗歌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即使同一位诗人,由于在各个时期的生活遭遇不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也会不同。如杜甫:年轻时胸怀大志,意气风发,于是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中年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创痛,家破人亡,于是思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怀深沉而感人肺腑。如能了解这些诗人的人生经历与主要风格,那么我们就能拥有一面观照作者情感的镜子,了然于胸地分析诗歌的情感。
  【示例】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要正确解读这两首词,我们必须清晰地了解李清照人生前后期的不同经历。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她拥有优雅的生活环境,生活无忧无虑;她置身浓厚的文学氛围,创作初露头角。《如梦令》表达的便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游玩尽兴的快乐。而《武陵春》则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此时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所以此时她心头的浓浓愁绪,怎是一艘小小的舴艋舟所能承载得了的!
  六、寻注觅情
  所谓寻注觅情,就是通过注释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揭开情感的面纱。
  每首诗词的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背景,是作者对这一特定背景感受、领悟之后的有感而发。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能够明了作者写作的意图,理解作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情感。如苏轼的《如梦令·春思》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所以表达的自然是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而苏轼的《水調歌头·明月几时》是他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当时他与弟弟已分别七年之久,所以表达的是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写作背景就如一把洞悉诗词情感的钥匙,只要拥有它,我们就能揭开情感的面纱,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
  【示例】
  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①此诗写于八年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初读这首诗,也许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和他乡遇故知的欣喜,殊不知此诗“言情在笔墨之外”(《唐宋诗醇》)。究竟有什么玄机呢?我们就必须要结合注释才能解读。通过注释可以了解到:曾经的他们能够在帝王贵胄与名门望族间自由出入,可见当时是多么地春风得意,唐朝之盛亦可略见一斑;而如今经历了战乱,两人再次相逢在江南,却已“同是天涯沦落人”了。此诗中的欣喜只是流于表面的,更多的却是对往事的深情怀念、凄凉流离的哀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如果我们忽略掉注释,就会有失谬误。
  细观诗人眼中景,深思选材言外意。清风明月本无价,一枝一叶总关情。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拥有一颗善于体悟的慧心,我们就能透过诗词的一枝一叶,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把握诗人的脉搏,解读诗人的情感,聆听时代的回音。
  (责任编辑:陆姹妮)
其他文献
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灵活设置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选文是多种类型的散文。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该单元学习的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
期刊
摘 要: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按理说考生对此应该驾轻就熟,但众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因遗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或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混为一谈而造成不应有的失分。要想规避这两种失分现象,唯有正其本,清其源,抓住小说的根本要素,明辨相关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高考试题;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形象特点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小说一直比较青睐,而人物形象分析又是命题者无法割舍的一个
期刊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才子,在现代作家中,他的旧体诗词堪称一绝。他以诗人的气质遭遇乱世,以诗人的情怀突围苦闷。在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巧妙化用古典诗词的佳句和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可以说,郁达夫的散文具有民族特有的审美特性,充满着“诗情和画意”,
期刊
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半张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不过是在“半张纸”上记叙了一段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多次阅读揣摩之后,斯特林堡巧妙的艺术构思从情节之“轻”中慢慢浮现。  一、他是谁  他是谁?是“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是爱丽丝的丈夫,是银行的旧职员。此外,斯特林堡没有向我们透露更多的信息。斯特林堡将他的一切剥离,最大可能地剪除了他与现实世界的身份关联。  他,指代的模糊
期刊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储备?构建怎样的知识网络?拥有怎样的知识视域?我想这是每一个从事或者即将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你的知识储备丰富了,知识结构优化了,知识视域拓宽了,你的语文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然而,我们当前的教师队伍,在知识储备与知识更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人生忧。以语言学科知识来说,尽管大学中文专业都开设语言学等相关课程,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
期刊
如果一所学校拥有杰出的教师,这就是一所杰出的学校。没有杰出的教师,这所学校就缺少杰出的关键因素。这从来都与方案无关,而与人有关。因为方案只有把教师身上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的时候才算是答案。  ——托德·威特克尔  就是这段写在第一件事前的提示语,让我思潮微涌,触动了我心中沉静多年的一隅,引发购买此书一睹为快的冲动。  捧着这本书,做好啃艰涩理论的心理准备,计划每天一定要拿下10页的阅读任务,然而,这
期刊
笔者在教学韩愈的《原毁》一文时,学生提出困惑:文中“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强者”“懦者”,到底何“悦”之有呢?难道是“强者”“懦者”在韩愈的小测试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好像未必——韩愈的此番测试并非愉悦身心的小游戏。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士”的评价中窥到了大唐振兴的希望,并因此做起了中唐复兴梦?这样理解,好像又太过缥缈牵强。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非良士”的微小问题的关注中“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中的重要性使得教育补习服务也成为中国家庭的一种生活必需。影子教育的盛行反映了家庭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除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影响,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还反映了身处主流教育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与选择教育资源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学业成就获得,学生奔走在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之间。
  针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多数将视角放在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业成绩等结构性因素与影子教育的相关性上,对其作用的机制并未深入展开。其忽视了影子教育决策是一
摘 要:近两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将“叙事”手法(特色)作为考查内容,这一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因此造成失分严重。这类试题的备考,可采用如下策略:纵向打通体裁壁垒,提升迁移能力;横向强化教材梳理,激活知识联系;提升临场应试素养,强化审题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2016年、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均对诗歌“叙事”手法(特色)進行了考查。一般意义上
期刊
【试题呈现】  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及相关论述题如下:  理性思维(12分)  你的朋友是否曾经就某个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是的话,你也许已经通过逻辑的方式来帮助他理解问题了。也许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做其实就是在用理性思维的技能帮助朋友。理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作出判断时使用推理和逻辑。下面就来谈谈一些理性思维的技巧。  类比与对比  当你想要寻找两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