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独立就好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谬建东(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家庭教
  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家庭教育学》等)
  章创生(家庭教育专家,访美学者,著有《美国家训》)
  《家人》:在采訪中,有位母亲的故事让我们特别心酸。她的儿子上大学了,开学那天,母亲送他到学校,给他打扫寝室、布置床铺,为了让他尽快和同学搞好关系还请室友们吃饭。一切结束后,儿子对母亲说:“打扫得很干净,你赶紧回去吧。”母亲后来很心酸地说:我为他做了这么多,他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谬建东:中国父母历来重视子女社会适应性的教化,却忽略了其他。他们表面上十分忙碌与辛苦,实质上剥夺了孩子太多发展的机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神经质。做父母的很难遏制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关怀,而这些关怀往往超出有益的范围。”
  章创生:西方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孩子独立。所谓独立,初级阶段就是生活能自理,中级阶段是能自己独立思考问题,高级阶段是能正确判断、选择,能迅速适应社会。
  在美国有句话,叫“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中国的父母是跳过前面两个阶段,直接进入最后阶段,少了前面的奠基,后面自然也是失败的。
  《家人》:这是否也说明中国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本质?很多父母说“我只要孩子成才就好”,但什么是成才,怎么让孩子成才,却从来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章创生:可以这么说。家长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但其中大部分是该由孩子自己做的。而本该由家长亲自传授的东西却被忽略了。这也有国情的关系。
  美国孩子敢和父母说:我不想念大学,我想去开咖啡店。中国孩子就不敢这么说,说出来一定会被否定。他们不敢独立思考,思考了也不敢表达出来。因为哪怕父母都不鼓励。但人格和思维的独立性,恰恰是父母最该鼓励和教育的。
  谬建东:不敢表达自我其实也是因为长期缺乏思想交流导致相互不信任。父母觉得孩子不大学毕业就没有独立生活、谋生的能力,他们老怕孩子吃亏;孩子则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总否定自己。
  《家人》:因为从来不敢放手,中国父母把自己折腾得很累。
  谬建东:许多父母担忧的问题,例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不吃亏……恰恰不是教育该关注的问题。
  大多数父母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学。会纠结于教育和孩子生活的小细节问题,说明父母本身就是不独立的,他们太依赖于孩子。一个不独立的父母如何培养出独立的孩子?
  最后再要求一个不独立的孩子回报自己,失望就是必然结果。章创生:但有时我们也把教育看得太严肃。在独立这个问题上,父母可以边补课边执行。我觉得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重要前提还是信任。自信的父母会乐于给孩子尝试、犯错、改正的机会。独立性的一个标志是有正确的是非价值判断和自己的思想体系,会取舍选择。而这些都是在不断尝试中总结学会的。
  《家人》:要相信孩子,他们比你想象的更能干、更有潜力。
其他文献
厚绒绒的肉垫、柔顺光亮的毛发、乖巧讨喜的眼神,面对自己的专属萌宠,似乎贴面拥抱、火热的Kiss都弱爆了。  然而,和宝贝们过分亲密地接触,让我们无法忽视这些字眼:弓形虫病、结核病、骨包虫病……这真是个危险的世界,即使没有拉登大爷、交通事故和食物中毒,我们的宠物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会死于肉眼看不到的各种微生物。想要像童话故事里美满幸福地生活下去,我们得弄明白自己和萌宠的那些事儿。  宠物是宝贝,可病菌
期刊
作为一名性工作者,珍妮弗·汤普森算是出人头地,给家族的人增光了。23岁的她战功赫赫,曾在2010年趁科琳怀孕期间,勾引其夫君鲁尼出钱玩3P,现在又缠上“巴神”巴洛特利,出卖了与其的床事细节,成功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3P女郎”、“英超最著名小三”,珍妮弗红极一时,还给自己取了个“果汁珍妮”的艺名。  但她想加入英超太太团成为“正房”的梦想,却注定要落空了。“谁让这个婊子如此猖狂,视英超太太团为
期刊
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验,一些态度看上去不温不火的人,却总能轻易把我们搞得气急败坏。特别是一个工作团队里面,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做砸了;答应的承诺,却永不兑现……总之,他们就是有办法上演各种不合作的逃避大戏令人窝火。  不得不说,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其实都充满了攻击性,而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这种并不正面,被称为隐性攻击的秘密武器。    拖延就是杀手锏  生活经验和处世原则告诉我们,不论在哪种
期刊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重要?  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后者。  南京东路幼儿园每年招生报名时都会让家长填一份宝宝情况表,包括吃饭穿衣作息时间等,“小班一个班15个孩子,我们每年至少有四个班,最小的孩子刚刚两岁,最大的也不超过三岁,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作息时间也不规律,在家里让父母很头痛。”吴邵萍园长说,随着孩子入园低龄化趋势增强,父母们干脆把一些让自己头痛的教育责任托付给老师。“不仅是父
期刊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爆发频率之快,让人因持续震惊而麻木了。“还有什么能吃的?”这个问题甚至已经不需要答案。  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鹿奶粉,2009年毒餐具,之后是老话重提的农药蔬菜、膨大剂水果,而在2012年,“毒”字一词席卷了我们身边所有与吃有关的领域。皮鞋胶囊老酸奶,保险甲醛白菜,50%不合格却要涨价的问题自来水……掌握一家人健康阀的主妇们绷紧了每一根神经。  “新时代主妇,上得
期刊
“我要杀死你,然后让你下地狱!”6岁女孩宝儿冲着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妈妈却很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怎么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的,不行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不是班里认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聪明的?”  宝儿来自高知家庭,妈妈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爸爸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知識、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
期刊
女儿张格嫣予小学读了三所学校,她读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时,我也试图为她转学,后来发现难度太大,还有,其实也没有任何学校可以转,太相似了。  我坚持从来不为成绩批评孩子。我坚持决不为面子、金钱、焦虑而站到应试教育那一边去。我坚持决不参与到伤害孩子健康、对未来的期待、自我信心的行列中去。有时候我也会坚忍地想到,总之孩子肯定会长大的,我们卡在历史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只能接受与承受。作为父亲,我理解自己的无奈
期刊
关于家庭教育,父母们的诸多问题可以结成一本《十万个怎么办》。中国传统教育、西方现代教育,亚洲父母的严厉、西方父母的开放,成功案例、失败教训,各色教材铺天盖地,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案例越多,父母们的疑惑也越深:这些,是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吗?  为人父母,无異于匆忙上阵当代课老师。父母职责是养育孩子,养,不过是供孩子衣食无忧住行有靠,父母天生即会。惟独教之一职,没有培训学校,前人理论教诲更需甄别挑拣。 
期刊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李素青直言,自己和父亲李东方的关系可以用一段三部曲来形容。“年幼时宠爱为主,青少年时管教为主,现在基本是把对我的一腔热情放到孙子多多身上了。”  出生于19 5 2年的李东方吃过许多苦,农民出身的父亲对他最常的教育一般都是在饭桌上,“要牢记共产党的恩情,要热爱劳动,不能忘本……”有父亲以身示范领着种地砍柴,李东方初中毕业当知青时很快就成为农田上的行家里手。但看着大儿子在农村下乡
期刊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一篇“红旗下的演讲”,红了高二少年江成博。他迅速成为自认同样正被中国教育制度毁灭的中学乃至高校生们的偶像。但在父母眼中,他们并不希望自家孩子具备江成博那样的勇气。尽管在这份4000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71.5%的父母赞同或部分赞同少年的观点。  “万一学校给孩子穿小鞋怎么办?”“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容忍学生出格的。”“逞一时之快,是不理智的表现。”64.9%的父母们表示自己的担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