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坐禅僧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岩禅境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释延寿《雪窦中岩》,《五灯会元》卷十)
  延寿禅师,字冲玄,号抱一子,余杭人,俗姓王氏。幼时便归心佛乘,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吴越王从其志,让他出家。后参天台德韶禅师,得心法,属法眼宗青原下十世。延寿最初住持明州雪窦山,后住杭州灵隐新寺,再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他提倡禅教合一,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
  这首诗写于雪窦山的中岩。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山中的孤猿长啸,岩上的月亮在猿声中渐渐西落;野店的骚客苦吟诗句,一直到夜半残灯将尽。唐人常把诗人的苦吟与猿啼联系起来,如诗僧齐己《酬答退上人》:“苦吟曾许断猿闻。”此后猿啼更成为吟诗的象征,如苏轼《次韵僧潜见赠》:“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而中晚唐以来的僧俗诗中,常能见到有关夜半残灯吟诗的描写,如李中《秋雨二首》之二:“谁知苦吟者,坐听一灯残。”此诗头两句描写猿叫客吟,此起彼伏,其声皆哀怨宛转;月落灯残,渐灭渐尽,其色皆暗淡凄清,共同构成中岩夜半的场景。《景德传灯录》里有一种常见的对话模式,即僧问“如何是××境”,老师答以诗句。比如僧问:“如何是夹山境?”师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我们可仿其形式将延寿这首诗改写如下:僧问:“如何是雪窦境?”师曰:“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然而,一方面,中岩之夜的确令人忘怀世虑,因为吟诗向来是超功利的审美行为,而猿啼也向来产生于超人世的方外;但另一方面,中岩之夜毕竟有声有色,相对于“白云深处坐禅僧”来说,还属于耳根眼根向外攀缘的“尘境”。因此,诗的后两句,在月落猿歇、灯残客宿之后,才真正进入“坐禅僧”的“此境此时”,他晏坐于白云深处,万虑皆忘,声色俱泯,在万籁无声的沉沉静夜的“此境此时”,真正“得意”,体会到如何是佛法大意。
  诗僧惠洪非常喜欢这首诗,时常朗诵,但他既称“其气韵无一点尘埃”,又稍微不满其“诗语未工”(《冷斋夜话》卷六《诵智觉禅师诗》)这可能是因为在惠洪看来,延寿诗的头两句诗场景并置,语境距离过近,如“叫”“吟”皆为声,作用于听觉;“月”“灯”皆为色,作用于视觉;月落、半夜,时间一致。这种场景或意象并置,有唐诗风味。而惠洪更喜欢的是意脉的流动,如其《上元宿百丈》“夜久雪猿啼岳顶,梦回清月在梅花”,前后续接,更具宋诗的审美特征。
  宋地闲僧
  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释祖心《初退黄龙院作》,《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祖心禅师,南雄州始兴县人,俗姓邬氏,自号晦堂,赐号宝觉大师。他是黄龙慧南的弟子,黄庭坚的老师,属临济宗黄龙派南岳下十二世。慧南入灭,祖心继其师住持黄龙禅院十三年。这首诗偈写于辞退黄龙院住持之时。据《舆地纪胜》卷二十六记载,黄龙院位于洪州分宁县西一百四十里,是黄龙派的祖庭。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风格朴素自然,没有晚唐五代诗僧五律那种苦吟的痕迹。首联即对仗,“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写从黄龙院退休之事。黄龙院应是唐朝遗留下来的古寺,“不住”指不再当住持。因退休不用管事,可以当一个普通僧人,在宋朝的土地上闲游。
  颔联“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是说平生无非穿过三种衲衣,而老朋友则只有一枝藤杖而已。三事衲,指和尚穿的三種法衣。《释氏要览》卷上:“盖法衣有三也:一僧伽梨(即大衣也),二郁多罗僧(即七条也),三安陀会(即五条也)。慧上《菩萨经》云:‘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集时衣。’”禅门好用“三事衲”称三种法衣,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英州大容禅师章:“师上堂。僧问:‘天赐六铢披挂后,将何报答我皇恩?’师曰:‘来披三事衲,归挂六铢衣。’”同书卷二十六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章:“若求道理说千般,孤负平生三事衲。”一枝藤,指藤杖,代指和尚所用拄杖。李商隐《北青萝》写僧人生活:“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七:“遂拈起拄杖云:‘一枝藤在这里。’”总之,这两句写法衣和拄杖,旨在表明除了僧人必要的道具外,自己身无长物。这里显然化用唐僧无可(一作可止)《送僧》“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的诗句,“筇”指筇杖,相当于“藤”,也是拄杖的代称。
  颈联“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写日后游方的生活,走乡串市,乞食化缘;逢山遇寺,登临参访。这是一种通透了达的态度,重在“随缘”“任意”四字。“随缘过”借用寒山诗“此世随缘过”“布裘拥质随缘过”之语。
  尾联“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意谓众人遇见我这样随随便便、无所作为的和尚,不要嘲笑我,因为我虽然有广东口音,却不是当年那个开创南宗禅的六祖慧能。祖心是南雄州人,而慧能是新州人,宋代都属广南东路,在大庾岭之南,所以这里借慧能来作对比,意思是希望众僧不要再将自己看作黄龙派的掌门人。
  从著名的黄龙院住持的位子上退下来,祖心无所谓失落,也无所谓高兴,只把自己看作一个本色平常的和尚,过自己该过的简朴生活。许顗《彦周诗话》评论说:“此诗深静平实,道眼所了,非世间文士诗僧所能仿佛也。”正指出了诗中看破浮名、平实朴素的内在精神。
  立雪江西
  闻道安禅处,深萝杳隔溪。清猿定中发,幽鸟坐边栖。云影朝晡别,山峰远近齐。不知谁问法,雪夜立江西。(释契嵩《寄怀泐潭山月禅师》,《镡津文集》卷十七)
  宋代禅僧中最著名的诗文兼擅者有三人,即契嵩、惠洪和居简。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滕州镡津人,俗姓李氏。七岁出家,十三得度,得法于洞山晓聪禅师,属云门宗青原下十世。契嵩博通世间经书章句,作《原教论》十余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排佛之说。仁宗读其书,赐号明教大师。其文笔力雄伟,辩论蜂起,自成一家之言。其诗亦清秀可喜,尤长于五言古律诗。有《镡津文集》传世。   这是寄给僧友表达怀念之情的诗。泐潭山,又号石门山。据《舆地纪胜》卷二十六《江南西路洪州》记载:“泐潭,在靖安县西北四十里,上有宝峰院,号石门山。”月禅师,法名晓月,豫章人,师法琅琊慧觉禅师,属临济宗南岳下十一世,住持泐潭山宝峰院,其事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七。
  晓月本是极有天赋的和尚,《续灯录》称他“六经百子,三藏五乘,凡一舒卷,洞明渊奥”。此诗却重在推崇他的禅门本分事,即“安禅”的定力,坐禅而不受一切干扰。诗的前四句,皆就“安禅”大力铺写。先写安禅的地点,“深萝杳隔溪”,不仅翠碧的薜萝掩映,而且隔着幽邃的山溪。“深”形容薜萝的蓊郁茂密,“杳”形容溪水的深远幽暗,“隔”则更给人一种封锁阻隔的感觉。总之,这句诗表明晓月安禅的地点是一个与人世隔绝的深幽的环境。
  颔联借助山中的动物猿鸟来烘托僧人安禅所达到的入定状态,清厉的猿声在禅定时响起,他置若罔闻;幽寂的小鸟在坐石旁栖息,他视而不见。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晚唐诗人诗僧对禅定的描写,如刘得仁的“萤入定僧衣”(《秋夜宿僧院》),僧清尚的“坐石鸟疑死”(《赠樊川长老》),僧虚中的“鹿嗅安禅石”(《赠栖禅上人》),僧人的坚坐不动,屏息无声,简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契嵩这里写的“安禅”出自传闻和想象,出自亲历此境的经验,虽不如唐人那么刻苦精妙,却也不至于过分夸张,显得恰如其分。
  颈联“云影朝晡别,山峰远近齐”,想象泐潭山的景象。晡,指黄昏。朝晡,犹言早晚。两句是说,云影虽有朝霞和暮霭的区别,而山峰却无论是远是近总是不分高低。上句言“别”,下句言“齐”,因此云影、山峰的“别”与“齐”,又隐含着佛理,无论云影象征的虚妄相如何变化,千差万别,而山峰象征的真实相却始终不变,平等如一。这就是晓月禅师坚守的禅理。
  如此坚忍不拔、智慧博学的禅师,谁来继承他的衣钵呢?谁来参问他的禅法呢?尾联“不知谁问法,雪夜立江西”,想象晓月门下有个僧人,就像当年禅宗二祖慧可问法于面壁坐禅的初祖达摩那样,在雪夜中坚立不动,向晓月表明求道的决心。泐潭山在洪州靖安县,宋代属于江南西路,所以简称“江西”。这里用慧可久立雪夜求法达摩的故事,暗示晓月的佛法之高妙,坐禅之坚定,同时也曲折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其他文献
题咏,元代方回所编《瀛奎律髓》谓之为“着题类”,是侧重于体物肖形,赋而有比的诗作。体物肖形,即通过文字把物体的形貌特征精当地表现出来,这是赋的工夫;又往往需要用到形象的比喻,故曰赋而有比。题咏又可分题诗(词)与咏物。题诗者,是要题写在某一种器物之上的,如题画、题砚、题扇、题诗集文集,咏物就只是对某一物体的吟咏,并不需要题写。科举时代,常以“赋得……”为题,要求围绕某一物事甚至一句诗展开诗意,又须用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讲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去研究;从实践层面上讲要从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去研究。关键是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范畴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范畴体系    十七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到杭州那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出租车从杭州东站直接开到高银街上的十三湾巷,这里离西湖只有一公里出头,是名副其实的老城区。她站在小区入口等我,细瘦的身材,上身穿着灰色字母厚卫衣,竟把卫衣塞到一条黑色天鹅绒百褶阔腿裤里,撑着一把小到不能再小的小黄伞,见到我,笑了笑,她只要略微一笑,就很动人。  这是个年轻的女孩,脸颊上有颗淡褐色的痣,长得地方适中,不觉得突兀,但也不含蓄。她有亚热带的肤色,凸起的颧骨
[摘要]人民政协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不仅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而且因其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形式、发挥政协委员中的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而十分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  [关键词]人民政协 党的领导 协商民主    60年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成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务,由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一  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逝世,学界震惊。打开电脑,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刊物及出版社都纷纷发文悼念,学界同仁无论老少,乃至海外的不少学者也都发帖深表哀悼。我也发一短文,认为先生与鲁迅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在学术文化的建设方面有着丰功伟绩,他对年轻学子的关爱培植更是意义深远。  我与傅先生关注中晚唐文史及李德裕、李商隐研究已三十余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先生逝世次日
[摘要]教育涵盖了学习群体,学习群体催生了自主学习模式。教育群体的先导性意味着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全局性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甚至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基础性意味着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关键词]自主学习 学习群体 大学身份 大学战略    研究命题:高等教育与学习群体    高等教育学是作为人与知识的联系而进行的教育理论阐释。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应坚持法治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同时,要坚持民众的广泛参与。  【关键词】社会主义 法治 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的新发展、新突破,是党执政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提出由法制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经验的
陶渊明不仅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是一种理想和人格的象征,是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关于他,我们有太多津津乐道的话题:不为五斗米折腰、弹无弦琴、以葛巾漉酒、采菊东篱,以及桃花源理想世界的营构,等等。而真正走近他的最好方式,就是熟读涵泳其诗文。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族谱引”云:“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事实上,涵泳之后必然带来的另一个收获是对陶渊明诗文
张玮玮一直戴着圆圆的边框眼镜,常常被人说,长得像胡适。  他喜欢看书。一旦喜欢一本书,就会往死里看,翻来覆去地看。  他喜欢在家里写东西,因为特别自由。往那儿一坐,他写出来的世界就由他决定,只要说服自己就可以。而作为歌手去演出,则需要说服别人,说服乐手和观众。  如今,张玮玮和郭龙都定居在了云南大理。这两年,张玮玮都在装修房子,工地都是自己打扫的,而且他特别爱拖地,160多平的房子拖了无数遍。他想
【摘要】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并未对“学风”、“学术规范”等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学术研究一旦失范,可能会导致学术腐败。如果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危害性没有清醒认识,便会对学术自身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学风 学术规范 学术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被誉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①以社会科学界、人文科学界为主,包括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