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当前大学生不知稼穑、不懂劳动技能、对社会了解不深入、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模糊等共性问题,重庆市政府大力推行大学生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为主的“六个一”活动,此举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8-0026-02
Refor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ix-on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to Further Promote Refor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Qi Yongsheng, Bao Yuhong
Abstract Fac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no knowledge of the agriculture, know nothing about laboring skills, and have vague idea about their future and value, Chongqing government strongly encourages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six-one” social practice of finding paid internship, planting trees, learning agriculture, labor and military, as well as social research. This clearly manifests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that knowledge meets the end of doing,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enforce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研究,没有突出实践性,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除了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环节外,实践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
重庆市政府重磅出击,在全市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以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为主的 “六个一”活动。具体内容包括: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种100棵树,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要求全市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此举实为一场“及时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既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认知国情,懂得社会,认清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又能使他们在现实中进一步了解党和政府为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作出的不懈努力,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此举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契合了中国教育哲学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一大主题,常常体现在教育思想中。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王明阳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与行,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懂得道理和理论固然重要,实际运用也很重要,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现代人的革命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生活实践都证明,知行具有辩证的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真知实行、以知促行、以行验知、以行促知的良性前进。只有明白具体事物、具体事件、具体实践中知的本质、行的界限、知的目的、行的范围,知行的主次才能做到真知真行,知行内化与升华的高级知识层次和实践层次。
“重知轻行”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校园里获得的知识理论是经过抽象化、条框化的知识,与现实情况的契合度存在较大偏差。具体工作的操作程序和过程,不能够从教科书上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重点难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象牙塔式的教育,没有“实践”的肥沃土壤,孕育的果实——当代大学生,终究是弱小苍白的。
而重庆大力开展的“六个一”活动,让天之骄子们真正走出象牙塔,参加植树活动,可以积极投身“森林重庆”建设;进行军事训练,可以锻炼意志,强化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带薪实习,可以培养劳动观念,锻炼身心素质;去农村“三进三同”,可以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现状,增进和农民的感情。“六个一”的实践组合,使大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在具体实践中体验、体会,进而提炼、升华。
2 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顺应了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弱,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中的软肋,局限于低阶能力培养目标的大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思想的挑战,注重大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来成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目标之一。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解决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等十大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形成高阶能力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依据情境化教与学原理,知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情境中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能有效地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情景化教与学将诸如问题解决、自我导向的学习、同伴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及真实评价等策略合并起来,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跟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相分离。它并不标志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法,而是将一些不同的但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体系。这些不同的但又相关的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1)将学习内容跟学习者的经验联系起来;
2)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3)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自主学习;
4)鼓励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建构个人化的意义;
5)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学习结果,并允许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
“六个一”活动的开展,正是让大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生活情景中,“做事中学”“探索中学”,通过自己的思索学习,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构高阶能力。
3 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社会进步的作用
重庆“六个一”活动,倡导大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标志着中国大学的精英培养已经开始从学喝葡萄酒、跳交谊舞等,转向了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感,此令人欣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浮躁等不良风气,大学生尤为典型,此令人堪忧。大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普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是家庭教育、国家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合力的结果。重庆市大力推行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立即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凤凰网站统计,78.2%的网友对重庆市的该项举措表示支持;74.2%的网友认为这个时代有必要学习“工农兵”,青年学生应当向工农兵学习;很多网友甚至表示应该向全国推广。
工厂、农村、军队,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生活着我国大多数人口,这部分人好了,国家才会好。大学生深入最基层实践,可以增进对中国社会真实状况的了解,亲身体验大多数民众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对于大学生作为保家卫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是大有益处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只有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如能实实在在地学工学农学军,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必受益非浅。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通过“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体魄和毅力,丰富他们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他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经得起考验、挑得起大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善莫大焉。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昌盛才有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中国的大学教育本质才真正得以体现。
4 结语
重庆市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力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形式,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应将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人民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自觉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把青春岁月渲染得更加绚丽多彩,把青春之歌谱写得更加雄浑激越!
参考文献
[1]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3]Chiarelott L.情境中的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王云华.化学探究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8-0026-02
Refor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ix-on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to Further Promote Refor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Qi Yongsheng, Bao Yuhong
Abstract Fac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no knowledge of the agriculture, know nothing about laboring skills, and have vague idea about their future and value, Chongqing government strongly encourages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six-one” social practice of finding paid internship, planting trees, learning agriculture, labor and military, as well as social research. This clearly manifests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that knowledge meets the end of doing,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enforce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研究,没有突出实践性,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除了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环节外,实践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
重庆市政府重磅出击,在全市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以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为主的 “六个一”活动。具体内容包括: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种100棵树,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要求全市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此举实为一场“及时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既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认知国情,懂得社会,认清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又能使他们在现实中进一步了解党和政府为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作出的不懈努力,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此举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契合了中国教育哲学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一大主题,常常体现在教育思想中。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王明阳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与行,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懂得道理和理论固然重要,实际运用也很重要,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现代人的革命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生活实践都证明,知行具有辩证的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真知实行、以知促行、以行验知、以行促知的良性前进。只有明白具体事物、具体事件、具体实践中知的本质、行的界限、知的目的、行的范围,知行的主次才能做到真知真行,知行内化与升华的高级知识层次和实践层次。
“重知轻行”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校园里获得的知识理论是经过抽象化、条框化的知识,与现实情况的契合度存在较大偏差。具体工作的操作程序和过程,不能够从教科书上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重点难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象牙塔式的教育,没有“实践”的肥沃土壤,孕育的果实——当代大学生,终究是弱小苍白的。
而重庆大力开展的“六个一”活动,让天之骄子们真正走出象牙塔,参加植树活动,可以积极投身“森林重庆”建设;进行军事训练,可以锻炼意志,强化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带薪实习,可以培养劳动观念,锻炼身心素质;去农村“三进三同”,可以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现状,增进和农民的感情。“六个一”的实践组合,使大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在具体实践中体验、体会,进而提炼、升华。
2 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顺应了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弱,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中的软肋,局限于低阶能力培养目标的大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思想的挑战,注重大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来成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目标之一。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解决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等十大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形成高阶能力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依据情境化教与学原理,知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情境中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能有效地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情景化教与学将诸如问题解决、自我导向的学习、同伴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及真实评价等策略合并起来,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跟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相分离。它并不标志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法,而是将一些不同的但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体系。这些不同的但又相关的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1)将学习内容跟学习者的经验联系起来;
2)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3)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自主学习;
4)鼓励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建构个人化的意义;
5)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学习结果,并允许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
“六个一”活动的开展,正是让大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生活情景中,“做事中学”“探索中学”,通过自己的思索学习,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构高阶能力。
3 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社会进步的作用
重庆“六个一”活动,倡导大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标志着中国大学的精英培养已经开始从学喝葡萄酒、跳交谊舞等,转向了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感,此令人欣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浮躁等不良风气,大学生尤为典型,此令人堪忧。大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普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是家庭教育、国家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合力的结果。重庆市大力推行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立即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凤凰网站统计,78.2%的网友对重庆市的该项举措表示支持;74.2%的网友认为这个时代有必要学习“工农兵”,青年学生应当向工农兵学习;很多网友甚至表示应该向全国推广。
工厂、农村、军队,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生活着我国大多数人口,这部分人好了,国家才会好。大学生深入最基层实践,可以增进对中国社会真实状况的了解,亲身体验大多数民众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对于大学生作为保家卫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是大有益处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只有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如能实实在在地学工学农学军,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必受益非浅。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通过“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体魄和毅力,丰富他们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他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经得起考验、挑得起大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善莫大焉。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昌盛才有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中国的大学教育本质才真正得以体现。
4 结语
重庆市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力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形式,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应将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人民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自觉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把青春岁月渲染得更加绚丽多彩,把青春之歌谱写得更加雄浑激越!
参考文献
[1]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3]Chiarelott L.情境中的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王云华.化学探究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