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吴承思的伦理道德观念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吴承恩以《西游记》为载体阐释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昏庸君主的谴责、对贤明君主的热望,展现了对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悲愤之情,他在阐释因果报应,劝善惩恶以及妇女贞操观念的同时,演绎了以人为本,追求幸福生活,创建美好家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西游记》 吴承恩 伦理道德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四大奇书之一,人们对它较为普遍的评价是一部“神话小说”。文本中作者借奇妙的幻想、曲折的故事、神异的人物,阐释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述说了他对封建社会的独特感知。本文拟以吴承恩的君权思想、对时代的愤慨、对世人的劝善和贞操观中人文精神的探讨。剖析吴承恩在封建社会影响下的伦理道德观念。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它既揭示人类延续过程中的情感,也展示文明秩序中诸如哲学等方面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日臻完善的社会道德、集体信念和个人精神的阐释。文学具有对人类实施化育的责任和功能,人们称其为社会学并非耸闻。文学家以文本为载体,或述说历史教训、人生哲理,或揭示人生百态、社会万象等,这是以史为鉴,重树和完善社会伦理道德,引导人类走向和谐与健康的发展之路。基于这一目的,文学作家常以诗化的语言、典型的形象、神异的故事述说社会、经验教训,构建未来。这一艰辛的历程,既要文学作家揭示时代的本质,反映时代精神,又要超越时代,描绘未来。它决定了文本中既有作家受时代影响的烙印,又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底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即是典型。后人从他那里既能感受到他因受时代影响时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又满怀对未来的希望。
  吴承恩,“宇汝忠,号射阳居士。”生于明朝穆宗至嘉庆年间。明朝社会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时期,封建专制制度下人民没有社会地位、政治权利、言论自由,民不聊生。吴承恩这位文学奇才只能以《西游记》之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在看似供人一乐的“神话小说”中阐释他的伦理道德观念,撒下对国家、民众的一杯热泪。
  1、《西游记》表达了对封建君主的愚忠,展示了对封建君主的谴责和对贤明君主的热望
  首先,吴承恩接受的是封建礼法教育,必然具有对封建君王愚忠的观念,这在《西游记》中屡有显现。文本中第四十五回、第七十八回等回目中,唐僧每逢遇见像车迟国王、比丘国王这样的昏君也照样纳首下拜,不敢有丝毫不悦之色,对玉皇大帝这个不学无术、昏庸无能的所谓人类的“救世主”更不敢略有反抗。唐僧的所作所为即是吴承恩伦理观道德念的真实反映。这虽然不能责备吴承恩,但从这里人们不难看出吴承恩伦理道德观念中对封建君王愚忠的特性。其次,吴承恩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在对封建王权和封建君主愚忠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昏君的谴责。文本中第四十五回车迟国王昏庸无能、第八十七回玉皇大帝让凤仙郡“一连三载遇干旱,草子不生绝五谷。……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第九十八回如来佛祖的手下向唐僧等人索要人事,孙悟空表示不满,如来佛说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文本中这些描写,看似神话故事,却影射了现实社会,深刻揭示了现实中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导致卖官粥爵、酷吏横行、民不聊生的黑暗状况。作者此时在文本中对造成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元凶一昏君表达了深切的痛责。
  其次、吴承恩借文本中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昏君的不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贤明君主的塑造,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展示了作者的人文理想。文本中第十二回的唐太宗、第八十七回的凤仙郡主、第八十八回的玉华洲王等,他们或皇帝、或亲王、或地方官吏,却都能够为民着想,使民众安居乐业。作者以对他们的歌颂,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期盼,述说了下层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吴承恩在文本中强烈表达了对政治黑暗的不满
  吴承恩以对明朝社会的感知,满怀悲愤之心对现实中的政治黑暗和民众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强烈的谴责和深切的同情。
  文本中唐僧历经艰辛取经的过程,倒不如说是孙悟空历经磨难的过程,吴承恩以这一历程为契机,演绎了自身对明朝政治黑暗的愤慨和强烈不满,显现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人的道德观念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又折射现实的本质。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明朝政治黑暗的批判即是如此。这种批判与谴责,主要分两个层次。其一,文本中对第十七回“白花蛇怪”、第二十七回“白骨精”、第五十六回“草寇”、第六十三回“九头虫”、第六十四回“树精藤怪”、第六十七回“红磷大蟒”、第七十三回“蜘蛛精”、第八十六回“艾叶花皮豹子精”、第九十二回“犀牛精”等草寇或精怪结局的描写,显现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表面上看文本中孙悟空剿灭草寇、精怪寓意了作者吴承恩在现实中铲除邪恶,澄清玉宇的社会理想。事实上,这些精怪之所以能被铲除是因为它们没有靠山和保护伞。如果把这些精怪、草寇与其它回目中精怪的结局相比较,人们即能清楚地认识到吴承恩与其说是以此构筑对社会政治的理想和希望,倒不如说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其二,吴承恩在文本中展示了对明朝“官官相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政治黑暗的愤慨和强烈谴责。第十七回观音菩萨收熊罴精做守山大神、第二十一回灵吉菩萨保护因偷吃灵山清油成精的黄毛貂鼠、第三十回天宫收回下界淫乱公主的奎星、第三十五回太上老君保护下界为妖的两个童儿、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收红孩儿为金童等故事无不揭示现实生活中“官官相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政治黑暗。更有甚者,第三十九回中文殊菩萨走失坐骑青毛狮,为害人间、秽乱宫廷,还谎称:“悟空,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更编出自己被乌鸡国王浸水三日,佛即要他受罪三年的谎言掩盖其罪行。第四十三回中鼍怪侵入府第、霸人妻女、恃强凌弱,表面看是其本质凶恶,实则是因为有他的舅父做靠山方敢如此,正如黑水河神所说:“那妖精旧年五月间——把我坐的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见得玉帝。”由此可见,鼍怪的罪恶与他的靠山密切相关。第四十九回中灵感大王原是观音菩萨荷花池中养大的金鱼,因听佛法成精,在人间专吃童男、童女,为害生灵,民众却哭告无门。对这种罪行累累、敢于亵渎自身英名的怪物,菩萨本当立即除去,以解民众之倒悬,挽英名于未倾,但观音菩萨却“死的去,活的住!死的去,活的住!”只除去了为虎作伥的喽啰,对罪魁祸首一金鱼却关爱有加,放其一条生路。观音菩萨此时也是罪恶的保护伞。第五十二回中太上老君的青牛私自下界,祸害人间,莫说是孙悟空和诸天众神奈何他不得,如来佛祖虽知其底细也说:“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 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显然,如来佛祖也明哲保身。甚至妖魔的主人公太上老君也说:“……若偷去我的‘芭蕉扇’,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妖魔的势力之大,背景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妖魔有如此的威势,是与他的主人太上老君和像如来佛祖这样的统治者对他的纵容分不开的。第六十六回中黄眉老佛乃是东来佛祖弥勒的司磬童儿,他在下界假言惑众,祸乱人间,众天将拿他不住。多受其苦。最后,孙悟空要将他打杀,弥勒佛却说:“孙悟空,看我面上,饶他命罢。”孙悟空也无可奈何。第七十一回中的妖王是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私自下界“欺君骗后,败俗伤风”,占人妻子,玷污礼法。菩萨却编出国王年幼时射伤佛母孔雀的儿女,佛母吩咐拆凤三年,为王消灾的谎话,掩盖其属下的罪恶行径。第七十九回中当孙悟空要打杀私自下界蛊惑国王吃小儿心的白鹿时,它的主人公寿星叫道:“大圣慢来,天蓬休赶。老道在此施礼哩。”孙悟空问道:“老怪不与老弟相干,为何来说人情?”寿星说白鹿是他的脚力。第九十回中孙悟空等人虽然剿灭众多狮精获得一定的胜利,但罪魁祸首九灵元圣因太乙天尊的保护而获罪不咎。吴承恩在文本中通过这些或兽魔、或妖灵、或仙佛宠物结局的描绘,旨归现实中政治的黑暗和明朝社会的本质。明朝嘉庆年间一太监闻听吃小儿脑可提高阳功,便在福建一带吃了上千个小儿脑,生灵涂炭。那些置身权贵之门的恶奴同样拉虎皮做大旗,依仗权贵的保护和纵容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给民众造成无尽的灾难。文本的故事与社会现实两相对照,人们不难看出,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表象在敷衍鬼怪精灵的故事,实则是满怀悲愤之情,述说对明朝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和对不幸人们的深切同情。
  3、敷衍因果轮回的伦理道德观念,呈劝善惩恶之救世良方
  吴承恩尽管在《西游记》中透视出封建社会的痼疾所在,但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却没有改变现实的良方妙药。他只能在封建道德观念的狭隘圈子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他在文本中以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寻求劝善惩恶、警世救人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它既是封建时代伦理道德观念的产物。又显示了吴承恩世界观的局限性。文本第十回、第十一回中吴承恩一方面描写“幽冥地府鬼门关”、阴山、一十八层地狱中“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的鬼魂的惨状,他们或因不忠不孝遭受拔舌、割皮之苦,或因“瞒心昧己不公道,花言巧语暗损人”遭受皮开肉绽之痛,或因“大斗小秤欺痴蠢”被脱壳、抽肠,或因“强暴欺良善”领上刀山、下油锅之苦,或因“谋财害命,宰畜屠生”而沉沦永不得翻身。这里吴承恩以鬼魂的千般苦楚想要言说“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此警醒世人切莫为恶,达到劝善弃恶的社会效果,并以此为良方妙药力图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吴承恩还描写了另一人士,“他是河南开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以卖水、经营乌盆瓦器为生,家虽贫穷却经常“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故有此善果臻身。”此两者,一为生前作业遭受千般苦楚,一为生前为善得“善果臻身”。两相对比,吴承恩救苦解难,济世救人的良苦用心即清晰可见。同样,《西游记》第九十六回、九十七回,吴承恩以寇洪为载体再次述说了善有善报的伦理道德观念。人们从这些借神话演绎现实的故事中既能看到吴承恩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之所在,也能了解作者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对于后者,人们不必苛全求备。人们从《西游记》中需要把握的是吴承恩的人文情怀、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悲愤。它启迪后人在新的时代,高举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情怀关爱民众,创造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构想。吴承恩伦理观念的局限性,使他不能准确把握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根源一封建统治,所以他以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为依据,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妙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4、宣扬封建贞操观念,揭示人道主义思想
  封建理学作为封建社会对人们进行思想统治的根本,它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危害了人性。尤其是对妇女贞操的宣扬,典型是对女子人权的侵犯。封建社会中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女子只能从一而终,诚所谓“生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既扼杀了妇女的人性,又显示出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的现实,突显出封建专制制度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吴承恩作为封建文化体系中的一员,其身心必然浸淫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体现在《西游记》中即是宣扬了女子必须保持贞操的思想《西游记》“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节中,他为陈光蕊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殷小姐却因曾事身刘洪而“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其后,吴承恩在第三十九回中写到,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走失乌鸡国宫中三年,孙悟空问菩萨:“固然如此,但只三宫娘娘,与他同眠同起,玷污了他的身体,坏了多少纲常伦理,还叫不曾害人?”菩萨道:“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第七十一回中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掳走朱紫国国王的金圣宫娘娘。后来吴承恩借孙悟空之口说:“娘娘身上生了毒刺,手上有蛰阳之毒。自到麒麟山,与那赛太岁三年,那妖更不曾沾身。但沾身就害身疼,但沾手就害手疼。”第九十五回中作者再次借老僧保住天竺国公主贞操的故事强调了妇女贞操的重要性,宣扬了他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些描写无不反映了吴承恩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但是透过这种表象的背后,人们能够看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吴承恩在男权主流话语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由于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政治地位而表现出对男子的依赖,表达了对女子命运和遭遇的深切痛心,注入了作者关注女性,还女性自然本性和社会地位的人文精神。这正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展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光芒所在,它与《西游记》为人们带来的欢乐一样,像照彻人类心宇的明灯,引导人们跨越封建时代黑暗的时空。
  综上所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标准,它既是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的支柱,又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必将具有时代的烙印,吴承恩也不例外。文本中吴承恩显现了他作为封建时代文人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他以神异的故事为载体,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表达了对封建时代黑暗政治的悲愤。显现了对不幸人们的深切同情。展现了黑暗时空中对人文精神的热切呼唤。对于新时代的人们来说,《西游记》中吴承恩演绎的并不仅仅是旧思想的糟粕,人们更应感悟其文学精神的底蕴,以其伦理道德观念的闪光之处,结合新时代的特色,引导人们建立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构建和谐的社会,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园。
其他文献
摘要 《天上草原》以一个八岁的城市汉族弦子的视角展现着他童年的草原生活,以及将成人后的回忆作为画外音叙述故事。从中体现出草原上一种宁静而致远的人间温情,挖掘出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天上草原》 灵魂    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以一种炽热的民族热情根植在草原这片悠久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沃土,营造着他们独特的电影世界,展现着他们浓厚的民
【摘要】在宫崎骏的眼中,“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以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千与千寻》在国际上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影片通过对十岁普通小女孩千寻的一次成功成长经历的叙述浓缩了对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思考,千寻所遇到的鬼神世界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隐喻。  【关键词】成长 隐喻 心理 拯救    2002年《千与千寻》摘取第52届柏林电影节
【摘要】摄影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开拓创新,需要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协调和统一,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具有独创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好的摄影作品会更多的体现哲学意味,表达出梦境和现实。  【关键词】真实 虚幻 情感    摄影是用影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人类的感情也大多深埋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的通过视觉和听觉所感受到的真实或者虚幻却能够深入我们的灵魂。梦,能够帮助人排除意识体系无法接受的那些愿
[摘要]“80后”作为新起的群体逐渐登上社会大舞台,当前反映这个群体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80后”一代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透过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丰富与多彩,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过来人们正视差异,理解、包容“80后”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促进社会心理走向和谐的应有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 “80后” 价值取向    2007年,在诸多韩剧、台剧充斥各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黑人女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雷和她的戏剧《太阳下的一颗葡萄干》,然后简要总结了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黑人英语在该剧中的作用。  关键词:黑人英语 方言 语言特征    一、引言    黑人英语指的是主要由非洲裔美国人后裔所使用的集中变体的名称,其名称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有African AmericanEnglish(AAE),BIack English,Bla
摘要 美国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在影片《与狼共舞》中成功地运用狼的寓意,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多世纪以前美洲印地安人质朴、纯真而又命运多舛的生活。  关键词 狼 印地安人 象征 历史    一、引言    狼在中外文化中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反面形象。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是残忍、凶狠、狡猾的化身。然而,近年来,文化界突然兴起了一股狼文化热潮。狼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本性被挖掘出来。人称“狼的哲学”。笔者由此想到凯文,科斯
【摘要】电影《大鱼)》展现了—部给成人的奇幻童话,使观众无意识或潜意识地沿着与电影时空同步的“虚构”心理走向,开始经历预定的心灵体验历程,唤醒久违的用童话式纯真思维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蒂姆·渡顿 奇幻电影 童话思维    引言    一个好的剧本在手,并不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成功。希区柯克曾说,他“对讲述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更感兴趣。”导演蒂姆·波顿是深知此道的,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他已经驾轻就熟地
摘要:影片《立春》以犀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再现改革春风刚刚起风时,对当时人们的理想、信念及道德观念的冲击……,人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痛苦的挣扎、呐喊与不解。理想是自己的,现实是社会的,只有走过或经历了“立春”的人,才能融入现实的社会,但梦想不可泯灭,只要有梦想早晚都会实现的,立足于现实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立春 梦想 现实    影片《立春》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生在某小城里一群追求艺术
【摘要】皮尼奥尔的《冷皮》讲述两个人在一座岛上与一群野兽战斗的故事,在这个人性与兽性碰撞的试验场里,作家试图揭露人的强悍与脆弱,以及人在被迫卷入战争之后所爆发的野性。而这部小说相似的开头和结尾让故事具有持久永恒的哲学意味,作家给读者展示的文明与野蛮的反差,说明了这么一个主题: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不是现实绝对的,而人类对生活采取的态度的不同,命运当然就不同,敌对的结果是更深入的敌对。  【关键词】实验小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多重意味的意象,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探讨了对爱情的理解,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 意象    电影,是一门人学。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之所以成为电影史中的经典,不仅仅在于其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它对人生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它的思考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而其中之一就是“法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