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副词“无非”的词汇化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he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无非”为例,在梳理其语义发展的基础上,对其词汇化过程作初步探索.即“无非”从先秦时作为跨层结构表示双重否定“没有不是”使用,到明后期词汇化彻底完成.在此过程中,其语义和功能也发生一定变化.
其他文献
文章重新讨论了双宾语句式“V+N1/pron+N2”和单宾语句式“V+时量词/动量词+N”“V+N+时量词/动量词”的句法结构.运用生成语法的约束理论、格理论、题元理论,讨论在“V+N1/pron+N2”中,当N1与N2具有领属关系且N1/pron与句子主语为异指关系时,N1、N2分别是句子的宾语;在“V+时量词/动量词+N”“V+N+时量词/动量词”中,只有“N”能获得宾语的格位和动词指派的题元角色,故宜分析为单宾语句式.
意外类评注副词“竟然”是典型的反预期标记,主要明示的是说话人的反预期心理,传达的是与说话人预期,或说话人推测的受话人预期,或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社会群体共享预期不一致的反预期信息.“竟然”在语篇中前后项间的语义关系不同,“竟然”表达反预期的语义结构也有所不同.“竟然/果然/以为”这组词均与“预期—结果”语义表述模式相关,但在表述方式、语义关系等方面存在异同.
期刊
林州地处河南最北部,林州话在河南话中自成一体,较之河南其他方言比较晦涩难懂.文章旨在通过展示林州话中大量带“圪”字的词语,来探讨“圪”字词语的各类词性的语义特征.一方面,笔者希望通过对“圪A”的基本结构的分析,进而延伸至其结构变体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这种方言词汇出现的背景,以期达到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的目的.
“瞅”字主要分布在官话区,河南方言中的“瞅”字和普通话中的“看”字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一个常见的“看类词”.“你瞅瞅”是河南方言口语中的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在会话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客法会话》中的“做得”具有助动词的功能,从句法形态和语义的角度对“做得”进行描写,将其分为“能力”义动词、“条件可能”型动力情态助动词和“许可”型道义情态助动词,并据此探究其演变路径.
文章对“风”的研究主要从“风”的造字理据、词义引申和“风”在艺术作品中发挥的运用价值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风”字字形梳理和文献典籍整理,进而总结“风”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风”字的认识.
文章旨在对天津方言中七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后缀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前面词根的选择性、语法功能以及表达色彩.
字词关系的研究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笔者整理了前辈时贤有关出土文献方面字词关系的研究成果.文章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实践方面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中的字词关系展开讨论,并进行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考察,以期对出土文献字词关系的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章在历时上考察了总括副词同义并列组合的使用频率,把握其发展演变的脉络,发现它经历了“悉皆→尽皆→全都”这样一个历时的替换过程.其兴起受汉语词汇双音化驱使,心理机制、语用因素作用.之后文章重点考察同义并列现象的性质,认为,古代汉语中总括副词同义并列组合有的凝固成词,有的只是临时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