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肯尼迪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关于约翰·F·肯尼迪的遗址中,达拉斯市六楼纪念馆无疑是最著名的。它曾是德克萨斯州学校藏书库。50年前的11月22日,一个无业游民从这里的一个窗口射出一枚子弹,击中了正在街上为竞选总统连任而奔忙的肯尼迪头部。
  这枚子弹不仅射杀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而且击碎了一代人的“美国梦”。直至今日,肯尼迪依然是无数美国人心中“不朽的偶像”,每年前往六楼纪念馆参观缅怀的人多达35万。留言簿上满眼皆是:“我们最最伟大的总统”、“哦,我们多么怀念他!”、“自耶稣以来最伟大的人”……
  然而,在学者眼中,肯尼迪只能称得上是一位“好总统”,远非一位“伟大的总统”。

他不过是“一道闪电”?


  肯尼迪的白宫岁月只有短短不到3年。在很多方面,他是一个“失败者”。
  入主白宫的第一年,连他自己都承认是“一场灾难”。1961年4月17日,在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由古巴流亡分子组成的一支部队在古巴猪湾登陆,企图推翻卡斯特罗的革命政权。经过3天激战,1500名美国雇佣军被全歼。“猪湾事件”对就职不到100天的肯尼迪来说,堪称奇耻大辱。然而,这只是他一系列暗杀卡斯特罗行动失败的序曲。
  对于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肯尼迪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派遣了1.6万名军事顾问帮助南越军队进行反游击战争,后来还鼓励了一次针对吴庭艳的军事政变。曾服务于肯尼迪政府的著名历史学家小亚瑟·施莱辛格说,不断扩大美国在东南亚的义务是肯尼迪总统任期里的“致命错误”。
  他最受人诟病的是在国内改革方面停滞不前,承诺远远多于行动。他倡导过多项提案,比如旨在结束种族隔离的民权法案、为老人和穷人提供医疗保险的联邦计划等,但大都没有成功——他似乎永远搞不定国会的那些议员们,无论是民主党的还是共和党的。不过,在他去世后,这些提案先后成为法律,部分原因是继任者拥有更高的政治技巧。
  当然,他也取得过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当数1962年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卓越表现。那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双方在核弹按钮边徘徊,人类空前接近毁灭的边缘。肯尼迪的绝大多数军事顾问认为,美国应该炸平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平台,而他却下令进行海上封锁,促使苏联同意拆除新安装的导弹,从而打破僵局。作为回报,美国承诺不进攻古巴,并从与苏联接壤的土耳其拆除美国的核导弹。
  在这场危机中,肯尼迪展示了成熟的外交手段,尝试从苏联的角度出发,在一些次要问题上做出让步,既坚定又克制,让赫鲁晓夫在没有受到公开羞辱的情况下屈从于美国的意志,并且在得手后没有进行任何炫耀。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他作为政治家“最优秀的时刻”。
  之后,他着手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1963年8月5日与苏联签署一项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这是双方达成的第一项武器控制协议,为之后一系列实质性进展铺平道路。他在一次大学演讲中说,美苏在终止军备竞赛、最终寻求结束冷战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因为“我们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他曾表示,希望在自己的墓志铭中加上“他维护了和平”的字句。这一点,恐怕连他最强硬的對手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也不会否认。
  大多数学者认为,肯尼迪是一个“好总统”,但称不上“伟大”。1982年,历史学家们对36位美国总统进行评估,肯尼迪名列第13位。之后,类似的评估又进行了13次,他的平均排名是第12位。
  研究总统的著名学者理查德·诺伊施塔特在上世纪70年代说过这样一句话:“肯尼迪将是一道闪电,被后来者的辉煌永远掩盖。我认为他不会在历史上留有重要一席。”

“历史就是一部八卦”


  然而,50年过去了,肯尼迪非但不是“一道闪电”,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光彩夺目,成为一个永恒的象征。
  肯尼迪堪称是一个时代的造物。他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恰好他的前任艾森豪威尔将军是截至当时美国最年老的总统;他是第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总统;第一位出征过二战的“退伍兵总统”。这些标签,让他一登上政治舞台就有了天然的象征意义,似乎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但构筑其传奇的核心实则来自他的个人魅力。那时候,电视刚刚开始普及,他外形俊美,言谈风趣,天生就是电视的宠儿。即便是今天,我们观看他当年的电视辩论和演讲,依然会被他棱角分明的面容、运动员般的体魄、铿锵有力的名言所征服。他就职演讲中的那句“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曾令多少青年热血沸腾。
  超越其英俊外表的是他深入骨髓的优雅气质。他出身名门,毕业于哈佛名校,内阁成员中颇有几位哈佛教授;他时常邀请作家、画家、知识分子做客白宫,令这个乏味的政治中心流淌着艺术气息;他的演讲词里总是在最合适的地方出现诗人和哲学家的引语,深邃而不做作。他因撰写《当仁不让》一书获得过普利策奖,是唯一得过该奖的美国总统。对了,别忘了他的娇妻杰奎琳,一个同样出身优渥、标致优雅的美人,还有他的一双可爱的儿女,无不为他增添光彩。他的记者朋友本·布拉德利为他写了一本传记,书名里的仰慕之情扑面而来——《如此别致的优雅》。
  担任总统之前,肯尼迪的许多政治同仁认为,他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是他的父亲用金钱为他铺设了一条白宫之路。一部描写其青年时代的传记《肯尼迪:不羁的少年》如此写道:“他聪明、勇敢、富有、英俊,有一种略带羞涩的魅力,心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但总好像缺少点什么——少了一点深度,或者严肃的态度。当他赢得选民或女人心后,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无法赋予征服一种更深远的意义。”著名自由派作家I·F·斯通也说过:“他不过是一个幻觉。”
  不过,所谓“人人都爱坏小子”,年少轻狂,或者偶尔风流,对于一个“明星式人物”有时却是讨巧的点缀。肯尼迪身边从来不缺女人,她们或真情流露,或逢场作戏,半遮半掩地都在肯尼迪的世界里留下一抹神秘的香水味儿。当“全世界的情人”玛丽莲·梦露粉墨登场后,“好莱坞遇到华盛顿”的故事情节被推向高潮。而这两个传奇人物迷雾重重的死亡,更是生生将一本低俗小说演绎成了一部悬疑大片。
1963年8月14日,肯尼迪与妻子和儿女在白宫

  事实上,在肯尼迪去世后的几十年里,他对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逐渐消退,蒸蒸日上的却是各种艳史说和阴谋论。当然,这部分归功于他的家族成员及后代前仆后继的续写篇章。学者们公认,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即便夸大了说,他也比不上马丁路德·金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甚至不及里根,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为世人怀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迷人风采和英年早逝。这倒是符合这个国家“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精神。在美国,“政治家族”的传统十分薄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集权主义在这个国家永远没有市场;而“娱乐家族”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被媒体和公众奉为另一种“王权”。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肯尼迪成了名副其实的“娱乐巨星”。他似乎也很明白自己的处境,曾感慨道:“历史就是一部八卦。”

点燃希望之灯


  当然,世人对肯尼迪长达半个世纪的追捧不能简单归结于他的明星外形和个人魅力。他让人们缅怀他所在的那个生机勃勃的年代,代表了美国人苦苦追寻的理想主义和希望之光。
  二战结束后的15年里,意识形态逐渐在美国形成,许多美国人对与苏联争霸感到焦虑。由于共和党的无所作为,国家陷入长期停滞,但大多数美国人仍然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乐观。这个时候,他们热切期望,有一个“不一样的人”横空出世,带领国家走向复兴。
  肯尼迪看准了这一点,也深深知道美国已在各个方面做好了复兴的准备,他只需振臂一呼,就能一呼百应。于是,他在竞选总统时一再强调:“我竞选总统的唯一理由就是,我看到美国人民正在为碌碌无为的现状而深感不安,而他们有意愿,也有力量,开启新的征途。”
  他的话好似给国民注射了一剂兴奋剂。历史学家施莱辛格在其著作中写道:“在艾森豪威尔手里昏睡多年的首都猛然惊醒,跃跃欲试的人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整座城市开始重现生机。”
  入主白宫后,肯尼迪明白,当务之急是给国民一个“伟大的美国使命”,哪怕他并不清楚,这个使命到底是什么。国防部一名官员在一份政策报告中如此描述这个目标不明却又十分迫切的“使命”:“美国需要一个‘宏伟的目标’……关键不在于这个目标是否正确,而在于我们必须‘有’一个目标,能让我们为之奋斗。”
  就这样,肯尼迪为美国点燃了一盏灯。这是一盏希望之灯,尽管人们并不清楚它会带领自己走向何方,却个个精神振奋,信心满满。他们愿意把命运交给这位年轻的总统,相信他就是那个引领国家走向复兴的“领路人”。
  1963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9%的受访人声称在1960年的总统选举中投了肯尼迪一票,而事实上,他当年只得到49.7%的选票。他遇刺之后,支持率一度飙升至65%。盖洛普的多次民意调查显示,他长期被公众评为自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最出色的总统。
  许多美国民众相信,如果没有被刺杀,他将改变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至今,他仍代表了一个珍贵的时代:那时候,人们还相信,政治能够伸张社会道义,能够实现崇高理想。更重要的是,他让人们怀念那个时代: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力量无穷,我们的未来无限光明,我们能扫除一切障碍,成就辉煌……而如今,俱往矣,一切已沉没在悠远的记忆之中。
  肯尼迪遇刺后不久,记者兼历史学家西奥多·怀特对其遗孀杰奎琳进行了一次著名访问,文章发表在《生活》杂志上。文中杰奎琳谈到:“夜晚,入睡之前,他喜欢放一些音乐唱片。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在唱片的末尾,歌词这样写道:不要将它遗忘,有那么一个地方,曾经短暂辉煌,它的名字叫卡米洛特(英国传说中的亚瑟王王宫所在地)。”
  这首歌叫《闪亮的瞬间》,它成了肯尼迪作为总统的永远形象。
其他文献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先生教导他的干部们,到基层了解情况,不要暴露干部身份,可以说自己是记者,这样才便于了解真实情况。这是4月上旬最富传播力的一句“官话”。话说得倒是比较实在:不仅透露了官民关系的底细——官员不被民众信任的程度;也多少为声名并不见佳的记者行业正了名——记者再不堪,也不比官员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脱离民众”一词成为官民双方共同默认的常用语,甚至一种场面话。官方是用于批评干部,干部也
图/受访者提供  兰州大学是中国离火车站最近的大学。从火车站往北走几百米就是天水路十字,过了这个路口,往前几十米就是兰大本部正门,往东就可以进入兰大家属院。  天水路十字对于水均益来说,再熟悉不过。他不仅是兰大外语系1980级的学生,他还是兰大子弟,曾经住在兰大家属院里。他父亲水天明是兰大俄语教授,伯父水天同是兰大英语教授,著名翻译家。上溯至民国,他祖父水梓是享誉西北的教育家,曾任甘肃文化厅厅长。
11月15日,缅甸总统办公室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总统吴登盛已在当天依法赦免了69名政治犯;声明还说,政治犯审查委员会还在继续工作,以便在2013年年底前释放全部政治犯。  释放政治犯是缅甸政治改革的重要步骤和成果,也是外界观察其改革是否真诚的试金石。2010年11月,被软禁长达15年的昂山素季获得了自由,这被认为是缅甸开启改革的标志性事件;而现任总统吴登盛自2011年3月上台以
迷上岩下志麻,是近两年的事。  据说,这位72岁的老牌影星,在1960年出道时,以“岸惠子第二”著称。两相对比,我却认为,无论岸惠子巧笑嫣然,或是嘤嘤而语,始终暗藏着一份心机——为了我,不得不牺牲你。岩下志麻则不然,她扮演的极道之妻,冷冷夺下情敌袭来的刺刀,说,“为男人杀人,你也不过是普通的女人。为心中的道义,敢于杀死自己爱的男人,才是真正的强女。”  冷,是她表演的基调。第一次看到她,是在小津安
台湾IT届名人辈出,从台积电张忠谋、宏基施振荣,到鸿海郭台铭,可谓声名显赫,是各大媒体甚至娱乐新闻关注的焦点人物。与他们相比,台达集团创办人暨荣誉董事长郑崇华则非常低调。  台达集团和鸿海都是跨入“千亿俱乐部”的企业,当记者问到如何比较两者时,已经74岁的郑崇华微笑着强调:“可不一样,台达集团不是代工,产品大都是自主研发的。”从计算机、笔记本、游戏机到高端服务器、电信交换机,几乎都有台达的产品在提
中国大妈与比特币  在过去的两周,比特币兑换法定货币的价格已经超过1000美元,这让五十多岁的“中国大妈”余金萍的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屏幕上运行的Bitcoin-QT软件界面简直可以用干净来形容,这个比特币钱包软件有三分之二的界面都是空白,像极了一本新开的存折,随时可以填充进复杂数字的余额和交易记录,如果你有那么多比特币的话。  3个多月前,这位炒过股指期货、玩过纸黄金、接触股票十几年的公司
作为一个自然疗法粉丝、感冒从不吃药只是默默把鼻涕擤了又擤的患者,我一直支持顺产。顺产的孩子经过产道挤压,感官平衡能力比剖腹产的孩子好。但我不经吓,医生一唬,我立刻老老实实签了手术同意书。  顺产据说很痛,有位师姐告诉我,当年她老公现场直击生孩子全程后抓住她的手痛哭:老婆,我一定会一辈子对你好。师姐以此证明夫妻恩爱,我听完牙都疼了:姐夫莫非是吓哭的?  剖腹不痛,但感觉怪异。你能感觉到一堆人在你肚子
姥姥一个小家碧玉,嫁给姥爷的那天,一定不会想到,今后的生命竟要经历那么多风风雨雨。  姥姥闺名仙云,民国味道很浓的女子名字。她嫁给姥爷时芳龄十八,做的却是填房。姥爷的元配不幸难产,没闯过鬼门关,留下嗷嗷待哺的大舅。姥姥过门后,马上担起母亲的责任。随后几年,她接连生下我的母亲、二舅、三舅,但她肯定没因此冷落大舅,相反,一定是视如己出的。  我这个判断是有根据的——大舅1949年16岁作为南逃学生被国
近日,《大公报》、《文汇报》等香港媒体报道称,英国情报机构在港的活动,不仅没有在香港回归后消停,反而不断加强。上述报道称:众多退役、现役的英国军情六处驻港特工,有的以外交人员身份,有的以经济文化等部门职员身份在港服务于“英国的需要”。他们的“行动中心”,目前位于英国驻港总领事馆内。  近百年来,除了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之外,香港还有“远东的卡萨布兰卡”之称(卡萨布兰卡,北非名城,二战时期交战各国特
他是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的儿子,是第43任总统小布什的弟弟。他在中国做“促进志愿服务和中美关系的工作”以及“房地产、能源与矿产资源方面”、投资咨询方面的生意  近日,尼尔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张照片:他头戴军绿红星帽,斜挎军绿色“为人民服务”雷锋包,手端毛泽东光芒头像搪瓷杯,上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配的图说是:“我正在考虑加入中国共产党。你觉得我的装备怎么样?”  这条微博引来了中国网友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