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非常活跃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美国牧歌》曾获得1998年普利策奖。本文从《美国牧歌》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个人和其家庭在美国社会中的他者身份出发,通过探讨小说中个体对权力与规训的回应,以及作者罗斯对生活在权力下的人们生存问题的思考后得出结论,在《美国牧歌》中, 菲利普·罗斯引发了读者对处于两难境地的犹太裔美国人的深层思考, 他们试图成为美国人,并过上真正意义的美国生活。但是,主人公竭力追求的一种合乎社会规范的“美国梦”, 最终不过是一曲田园悲歌,塞莫尔一家最终迷失在“他者”身份的网络之中。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他者 美国梦 犹太裔
作为当代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在美国当今文坛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作品也常常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美国牧歌》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哲学论文,它是在几个关键词的围攻中展开的一场角逐,其中“美国梦”与“犹太裔的他者身份”正是它阐述与分析的两极。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人称“瑞典佬”)成为人人仰慕的棒球明星,妻子多恩是美貌绝伦的新泽西小姐,家族控制的手套制造业在海外也设有子公司和分厂。他希望这成为他沟通美国主流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但就在他快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几代移民的宿愿时,却遭到意外打击,弄得家庭分崩离析。因为正当这些犹太移民顺利地融入美国社会时,越南战争和国内矛盾打断了融合的进程,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女儿梅丽扔下的那颗炸弹彻底毁灭了一家人的美国梦。牧歌总是给人以安宁而幸福的幻想,然而,在社会现实之中,良好的意愿难免遭遇美梦的破碎,牧歌终成一曲悲歌。5年后,塞莫尔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已成为自我残害的耆那教信徒的女儿,但梅丽仍然对父母和社会充满仇恨,不愿回家。最后,塞莫尔在自责与绝望中走向死亡。《美国牧歌》可以被视为菲利普·罗斯对于那段历史的一种个人诠释。他曾亲身经历过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生活,他把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犹太裔的思想体系中, 流放是他们很重要的思想之一, 可视为对整个犹太人历史经历的总结。所以,作者就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犹太裔是如何经历那些历史事件的,其中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和精神堕落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要历史背景。这部小说引发读者对美国,特别是少数民族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否完美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犹太人为何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抱负和愿望,而走向悲剧结局的思考。
“瑞典佬”的父亲娄·利沃夫代表老一辈移民,他努力维护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他们这些移民来说,其美国梦就是在符合犹太人传统价值观的前提下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他们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不得不接受外界强加的价值观。他们的成长历程本质上是自我身份的否定与肯定、解构与建构的过程。在主人公眼中,移民身份是一块命运强加给他的、影响他成就自我的污秽,他强烈地反抗这个试图将他吮吸进去的强大的“我们”。他以为,只要摆脱这个无所不在的身份标签,他就能实现“原始的我”,即主人公“瑞典佬”成为棒球明星、成功企业家,娶了美貌的新泽西小姐为妻,从而通过对生活的自我构建,完成自我本质上的净化。在强势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矛盾是一种纠结状态,选择对身为移民的复杂面人为地加以剔除,来追求在强势文化下对自我的认同,只能使人性陷入一种不真实当中。
在主人公眼里,自我和外部世界是一种冲突和对立的关系,他无法遵循外部世界的现有秩序,来取得自我与环境的相对和谐,而只有通过主动构建服务于自我的外部环境,来降低外界对个体发展的限制与压迫。因此,在他成年后的生活中,希图通过重新塑造一个自我,来赢得他想要的自由。然而,外部的自由可以通过改造自我的努力加以实现,内心的自由却不能接受谎言与背叛,他追求自我的努力在带给他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使得个人的完整性不复存在。现实是残酷的,他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同化意味着普通化,罗斯在作品中表现的正是美国犹太人具有的边缘人对主流文化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必须肯定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下意识地限制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参与。当梅丽逃离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投身于反战组织的活动,并由杀手转变为宗教狂热者后,她在自由宣泄对社会的愤懑时不再口吃,甚至成为能言善辩的教义宣讲者。她在逃亡生活中成了一名耆那教徒,彻底断绝了与父亲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联系。《美国牧歌》中的女儿梅丽,对当局政府和总统失去了信任,最终成为了一名反战分子、自由战士、反压迫战斗的先锋。梅丽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最终变成极端分子,从表面上看,自我身份的转变与更替是如此简单,然而实质上,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接受却是绝对的复杂,或者说是异常的艰难,这需要一份绝决和勇气。梅丽的人生跌宕起伏以及她对自我身份的思考,说明了这个道理。梅丽在他人眼中的反叛生活其实是她为自己构建的一种追求。它不是对自己出身和历史的否认,不是为了创建一个更大空间的“我”,而是对原有上层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是对文明背后的诸多谎言的反叛,是人生态度的一次主动选择。后来在小说中,梅丽把革命的火焰烧到了他们原本田园般安宁的家中,至此塞莫尔才意识到民权运动真切地发生在他的身边。
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塞莫尔和他的女儿看待国家的不同态度,塞莫尔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塞莫尔作为父亲,追寻祖祖辈辈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为之奋斗终身的“美国梦”,并一直试图保持成功的形象,因为他一直受制于整个美国社会的权力阴影中,他的中心工作就是维护一切秩序, 不忽略、不允许产生哪怕最小的混乱。同时,他也希望把这一思想灌输并实践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继承家业,遵循他的生活轨迹, 取得更大的成功。然而,他的女儿却无法忍受各种压力,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天主教、基督教的强势话语权力下,仍然受到排斥,这种强势话语权力也被认为是一种种族霸权。在美国的犹太移民,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威所同化,不得不屈从于这样的权力压迫,用主流社会认同的价值标准要求自己乃至家人,使得许多像“瑞典佬”塞莫尔这样不断追寻美国梦的人,迷失于权力的网络之中而浑然不觉,也使得如梅丽一样的年轻一代徒然反抗社会强权,最终被无声无息地吞噬。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简史: 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夏明滇.消逝的牧歌——《美国牧歌》对人生悲剧的深层透视[J].世界文学评论,2008,(1).
[3]Roya,Derek Parker.
Philip Roth: New aspective on an American au thor[M]. W estport: Praeger Pub lishers, 2005.
※此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反叛”还是“妥协”——对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WX310。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他者 美国梦 犹太裔
作为当代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在美国当今文坛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作品也常常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美国牧歌》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哲学论文,它是在几个关键词的围攻中展开的一场角逐,其中“美国梦”与“犹太裔的他者身份”正是它阐述与分析的两极。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人称“瑞典佬”)成为人人仰慕的棒球明星,妻子多恩是美貌绝伦的新泽西小姐,家族控制的手套制造业在海外也设有子公司和分厂。他希望这成为他沟通美国主流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但就在他快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几代移民的宿愿时,却遭到意外打击,弄得家庭分崩离析。因为正当这些犹太移民顺利地融入美国社会时,越南战争和国内矛盾打断了融合的进程,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女儿梅丽扔下的那颗炸弹彻底毁灭了一家人的美国梦。牧歌总是给人以安宁而幸福的幻想,然而,在社会现实之中,良好的意愿难免遭遇美梦的破碎,牧歌终成一曲悲歌。5年后,塞莫尔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已成为自我残害的耆那教信徒的女儿,但梅丽仍然对父母和社会充满仇恨,不愿回家。最后,塞莫尔在自责与绝望中走向死亡。《美国牧歌》可以被视为菲利普·罗斯对于那段历史的一种个人诠释。他曾亲身经历过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生活,他把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犹太裔的思想体系中, 流放是他们很重要的思想之一, 可视为对整个犹太人历史经历的总结。所以,作者就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犹太裔是如何经历那些历史事件的,其中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和精神堕落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要历史背景。这部小说引发读者对美国,特别是少数民族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否完美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犹太人为何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抱负和愿望,而走向悲剧结局的思考。
“瑞典佬”的父亲娄·利沃夫代表老一辈移民,他努力维护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他们这些移民来说,其美国梦就是在符合犹太人传统价值观的前提下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他们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不得不接受外界强加的价值观。他们的成长历程本质上是自我身份的否定与肯定、解构与建构的过程。在主人公眼中,移民身份是一块命运强加给他的、影响他成就自我的污秽,他强烈地反抗这个试图将他吮吸进去的强大的“我们”。他以为,只要摆脱这个无所不在的身份标签,他就能实现“原始的我”,即主人公“瑞典佬”成为棒球明星、成功企业家,娶了美貌的新泽西小姐为妻,从而通过对生活的自我构建,完成自我本质上的净化。在强势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矛盾是一种纠结状态,选择对身为移民的复杂面人为地加以剔除,来追求在强势文化下对自我的认同,只能使人性陷入一种不真实当中。
在主人公眼里,自我和外部世界是一种冲突和对立的关系,他无法遵循外部世界的现有秩序,来取得自我与环境的相对和谐,而只有通过主动构建服务于自我的外部环境,来降低外界对个体发展的限制与压迫。因此,在他成年后的生活中,希图通过重新塑造一个自我,来赢得他想要的自由。然而,外部的自由可以通过改造自我的努力加以实现,内心的自由却不能接受谎言与背叛,他追求自我的努力在带给他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使得个人的完整性不复存在。现实是残酷的,他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同化意味着普通化,罗斯在作品中表现的正是美国犹太人具有的边缘人对主流文化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必须肯定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下意识地限制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参与。当梅丽逃离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投身于反战组织的活动,并由杀手转变为宗教狂热者后,她在自由宣泄对社会的愤懑时不再口吃,甚至成为能言善辩的教义宣讲者。她在逃亡生活中成了一名耆那教徒,彻底断绝了与父亲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联系。《美国牧歌》中的女儿梅丽,对当局政府和总统失去了信任,最终成为了一名反战分子、自由战士、反压迫战斗的先锋。梅丽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最终变成极端分子,从表面上看,自我身份的转变与更替是如此简单,然而实质上,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接受却是绝对的复杂,或者说是异常的艰难,这需要一份绝决和勇气。梅丽的人生跌宕起伏以及她对自我身份的思考,说明了这个道理。梅丽在他人眼中的反叛生活其实是她为自己构建的一种追求。它不是对自己出身和历史的否认,不是为了创建一个更大空间的“我”,而是对原有上层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是对文明背后的诸多谎言的反叛,是人生态度的一次主动选择。后来在小说中,梅丽把革命的火焰烧到了他们原本田园般安宁的家中,至此塞莫尔才意识到民权运动真切地发生在他的身边。
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塞莫尔和他的女儿看待国家的不同态度,塞莫尔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塞莫尔作为父亲,追寻祖祖辈辈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为之奋斗终身的“美国梦”,并一直试图保持成功的形象,因为他一直受制于整个美国社会的权力阴影中,他的中心工作就是维护一切秩序, 不忽略、不允许产生哪怕最小的混乱。同时,他也希望把这一思想灌输并实践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继承家业,遵循他的生活轨迹, 取得更大的成功。然而,他的女儿却无法忍受各种压力,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天主教、基督教的强势话语权力下,仍然受到排斥,这种强势话语权力也被认为是一种种族霸权。在美国的犹太移民,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威所同化,不得不屈从于这样的权力压迫,用主流社会认同的价值标准要求自己乃至家人,使得许多像“瑞典佬”塞莫尔这样不断追寻美国梦的人,迷失于权力的网络之中而浑然不觉,也使得如梅丽一样的年轻一代徒然反抗社会强权,最终被无声无息地吞噬。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简史: 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夏明滇.消逝的牧歌——《美国牧歌》对人生悲剧的深层透视[J].世界文学评论,2008,(1).
[3]Roya,Derek Parker.
Philip Roth: New aspective on an American au thor[M]. W estport: Praeger Pub lishers, 2005.
※此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反叛”还是“妥协”——对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WX310。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