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泰州市把沿江文明带建设放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之中,放在沿江开发的总体战略之中,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大潮之中,明确定位,统筹谋划,努力实现沿江经济带和文明带的互动并进。
一、大力弘扬“三创”精神,为推进沿江开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百姓创业。一是开展创业精神教育,激励百姓创业:引导广大群众克服守土恋家、安贫乐道的落后意识,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官本位”、“农本位”、“书本位”的传统意识,让千家万户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落实具体措施,促进百姓创业:落实《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全市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抓好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在一、二、三产业中各培植10个优秀民营企业典型;对重点民营企业主加强培训。三是制定政策,推动百姓创业:鼓励农民转移就业、职工转岗就业、机关干部离岗创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打破户籍界限,取消劳动力就业限制,将所有新生劳动力纳入社保统筹,努力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企业创新。引导企业锐意创新,在创新中化解土地紧、资金紧、能源紧等难题,在创新中推进沿江开发。一是抓好“四个一批”: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培育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淘汰限制一批高污染产业。二是抓好“三个加快”: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产品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实施企业名牌战略。三是抓好“三项竞赛”:组织30万职工开展沿江开发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技术创新立功竞赛、窗口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干部创优。以学习宣传张云泉先进事迹为契机,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两个务必’、推进沿江开发”、“学习身边人,争做贴心人”等教育活动,带动、引导、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做“三创”的带头人,努力为沿江开发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从2O05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两年来,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奏响了构建和谐泰州的时代最强音。
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沿江开发走产业带、文明带、生态带“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之路
确立新的资源观,实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科学的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国土政策、促进集约用地,切实加强沿江岸线管理,合理使用长江岸线资源,实施利用长江岸线项目审查制度,严肃纠正乱占滥用岸线的行为,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开发前景好但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坚决予以保护,让“黄金土地”、“黄金岸线”产生“钻石效益”。
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实施重大基础项目,都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和综合效益分析。2005年在江苏率先开展了整治企业违法排污专项行动,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环保听证会制度和圆桌会议,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难以整治的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活和创业环境。目前,泰州人均公共绿地达8.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在全省领先,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指数提前达到省全面小康指标要求,成功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园林城市,所辖各市都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素质,为推进沿江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几年来,我市通过促进院地合作,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共有500多名博士、硕士来泰进行短期服务,解决科技难题400多个,达成合作项目100多个。我市还先后组织各类人才新知识的培训20万余人次,开办外语、高级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经营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沿江开发急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外向型人才。
加强劳动力培训。结合沿江开发需求开展劳动力培训,形成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药品推销、车钳工、电焊、提琴制作等培训品牌,为企业输送一批批技术熟练的人才,满足了沿江产业发展的需要。
促进沿江地区农民的转化。适应沿江开发的需要,提高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沿江开发提供合格的建设者。一方面,组织沿江地区农民的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沿江开发、参与沿江开发的能力,使大批农民成为沿江开发的合格建设者。另一方面,以提高文明素质为重点,组织“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现代市民教育工程”,以抓现代市民素质的眼光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推进农民向市民、传统市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化。
四、强化服务理念,为推进沿江开发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为沿江开发服务的水平。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把沿江地带建设成“政府服务高地、商务成本洼地、外商投资福地”为目标,在党政机关中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创建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通过以“服务沿江开发,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认真整改机关弊病,把服务沿江开发、服务基层群众作为自觉追求。
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为沿江开发服务的效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28个部门60名工作人员进驻办公,构建起“审批责任明确、监管模式统一、服务公开公正、办事优质高效、统一扎口收费、办公手段先进”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服务体系。市级机关窗口部门普遍实行电子政务,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为群众提供“零距离”、“零障碍”、“零杂费”的服务。严格按《行政许可法》办事,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禁止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等损害基层和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推出1638条便民利民措施,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实行奖励惩罚双激励,强化了责任意识,调动了机关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以文明园区建设为重点,在沿江开发中奋力打造文明高地
加强文明园区建设,打造文明创建先导区。在开发园区组织了和谐文明园区创建活动,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民营企业家和员工队伍,提升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素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沿江开发进程。在工作方法上,指导园区成立由园区管理人员和企业主代表组成的园区文明和谐创建协调小组,引导园区企业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参与创建的主动性;组织工商、税务、环保、物价、质监等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园区企业结对共创,在提高企业创建水平的同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企业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在工作措施上,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依法经营、诚信建设、企业文化、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在工作载体上,以“爱国、敬业、守法、诚信”为基本标准,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和谐企业”、“文明私营企业”、“诚信企业”、“创业之星”等评比,把创建活动与塑造企业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使“重合同、守信用”成为企业的共识。通过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活动,提升工业园区形象,提高沿江地区对外招商引资的综合竞争力,使园区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成为文明创建的高地,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也成为文明创建的先导区。
建设文明城市群,打造沿江文明高地。沿江文明带建设以沿江文明城市群为依托,与全市范围的“五城同创”、“四市联创”、“城乡共创”的整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发挥整体联动效应,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沿江文明带建设为纽带,以靖江、泰兴、姜堰、兴化为腹地的泰州文明城市群,为沿江开发和沿江文明带建设提供了坚强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邹宏仪
一、大力弘扬“三创”精神,为推进沿江开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百姓创业。一是开展创业精神教育,激励百姓创业:引导广大群众克服守土恋家、安贫乐道的落后意识,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官本位”、“农本位”、“书本位”的传统意识,让千家万户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落实具体措施,促进百姓创业:落实《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全市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抓好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在一、二、三产业中各培植10个优秀民营企业典型;对重点民营企业主加强培训。三是制定政策,推动百姓创业:鼓励农民转移就业、职工转岗就业、机关干部离岗创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打破户籍界限,取消劳动力就业限制,将所有新生劳动力纳入社保统筹,努力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企业创新。引导企业锐意创新,在创新中化解土地紧、资金紧、能源紧等难题,在创新中推进沿江开发。一是抓好“四个一批”: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培育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淘汰限制一批高污染产业。二是抓好“三个加快”: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产品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实施企业名牌战略。三是抓好“三项竞赛”:组织30万职工开展沿江开发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技术创新立功竞赛、窗口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干部创优。以学习宣传张云泉先进事迹为契机,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两个务必’、推进沿江开发”、“学习身边人,争做贴心人”等教育活动,带动、引导、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做“三创”的带头人,努力为沿江开发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从2O05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两年来,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奏响了构建和谐泰州的时代最强音。
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沿江开发走产业带、文明带、生态带“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之路
确立新的资源观,实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科学的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国土政策、促进集约用地,切实加强沿江岸线管理,合理使用长江岸线资源,实施利用长江岸线项目审查制度,严肃纠正乱占滥用岸线的行为,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开发前景好但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坚决予以保护,让“黄金土地”、“黄金岸线”产生“钻石效益”。
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实施重大基础项目,都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和综合效益分析。2005年在江苏率先开展了整治企业违法排污专项行动,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环保听证会制度和圆桌会议,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难以整治的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活和创业环境。目前,泰州人均公共绿地达8.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在全省领先,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指数提前达到省全面小康指标要求,成功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园林城市,所辖各市都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素质,为推进沿江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几年来,我市通过促进院地合作,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共有500多名博士、硕士来泰进行短期服务,解决科技难题400多个,达成合作项目100多个。我市还先后组织各类人才新知识的培训20万余人次,开办外语、高级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经营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沿江开发急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外向型人才。
加强劳动力培训。结合沿江开发需求开展劳动力培训,形成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药品推销、车钳工、电焊、提琴制作等培训品牌,为企业输送一批批技术熟练的人才,满足了沿江产业发展的需要。
促进沿江地区农民的转化。适应沿江开发的需要,提高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沿江开发提供合格的建设者。一方面,组织沿江地区农民的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沿江开发、参与沿江开发的能力,使大批农民成为沿江开发的合格建设者。另一方面,以提高文明素质为重点,组织“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现代市民教育工程”,以抓现代市民素质的眼光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推进农民向市民、传统市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化。
四、强化服务理念,为推进沿江开发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为沿江开发服务的水平。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把沿江地带建设成“政府服务高地、商务成本洼地、外商投资福地”为目标,在党政机关中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创建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通过以“服务沿江开发,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认真整改机关弊病,把服务沿江开发、服务基层群众作为自觉追求。
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为沿江开发服务的效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28个部门60名工作人员进驻办公,构建起“审批责任明确、监管模式统一、服务公开公正、办事优质高效、统一扎口收费、办公手段先进”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服务体系。市级机关窗口部门普遍实行电子政务,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为群众提供“零距离”、“零障碍”、“零杂费”的服务。严格按《行政许可法》办事,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禁止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等损害基层和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推出1638条便民利民措施,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实行奖励惩罚双激励,强化了责任意识,调动了机关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以文明园区建设为重点,在沿江开发中奋力打造文明高地
加强文明园区建设,打造文明创建先导区。在开发园区组织了和谐文明园区创建活动,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民营企业家和员工队伍,提升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素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沿江开发进程。在工作方法上,指导园区成立由园区管理人员和企业主代表组成的园区文明和谐创建协调小组,引导园区企业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参与创建的主动性;组织工商、税务、环保、物价、质监等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园区企业结对共创,在提高企业创建水平的同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企业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在工作措施上,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依法经营、诚信建设、企业文化、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在工作载体上,以“爱国、敬业、守法、诚信”为基本标准,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和谐企业”、“文明私营企业”、“诚信企业”、“创业之星”等评比,把创建活动与塑造企业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使“重合同、守信用”成为企业的共识。通过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活动,提升工业园区形象,提高沿江地区对外招商引资的综合竞争力,使园区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成为文明创建的高地,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也成为文明创建的先导区。
建设文明城市群,打造沿江文明高地。沿江文明带建设以沿江文明城市群为依托,与全市范围的“五城同创”、“四市联创”、“城乡共创”的整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发挥整体联动效应,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沿江文明带建设为纽带,以靖江、泰兴、姜堰、兴化为腹地的泰州文明城市群,为沿江开发和沿江文明带建设提供了坚强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