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困生”的转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li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学困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农村初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近些年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笔者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给予关爱,解开他们的心锁
  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比较关注优秀学生,而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没有对学生的热情,便没有教育。事实上,真诚的爱可以缩短老师和学困生感情之间的距离,赢得学困生的信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更要热情地对待每个学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了解学生们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治愈学生们心灵的创伤,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切实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让学困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热情关心,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这样,学困生才能渐渐被感化,才能慢慢喜欢你,乃至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二、创造条件,坚定学困生的信心
  学困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是因为笨,而大多是由于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或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讓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学好,能够有所进步。许多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存在着自卑心理。作为语文教师,给他们一个公正客观的鼓励,教室里应该有学困生的发言声。第一,教师应该把学困生放在自己的心中,在进行教学教案设计时要能照顾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问题来提高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如阅读和写作,回答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等;尽可能在教学设计中多安排几个环节,让学困生在组内有交流锻炼的机会。第二,学生在课堂教学表现不佳时,应以鼓励和欣赏的心态来对待,消除学困生胆怯和自卑的心理。最后,教师可以用“你可以再做一次”等心理暗示的方法,间接引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恢复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理解能力差、对知识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他们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丧失信心。作为教师,教学中要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降低难度,减小坡度,面对现实定目标,做到起点低而准,目标具体而明确。只有把终点放在学困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让他们尝试“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甜头,才能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欲望。学困生在完成浅显的作业中培养了学习兴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达到一个目标,受到一次鼓励,心理上得到一次满足,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就会层层有进步,步步有提高,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对学困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四、多份耐心,巩固提高转困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成绩差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反复无常,要转变他们,依靠一两次的谈心、补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不仅自己要有耐心,还要引导、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耐心。学困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授的知识不一定能全部弄懂,作业不一定全都会做,因此当学困生作业出现错误时,教师千万别急躁,别挖苦,要静下心来为他们开“小灶”,“教不厌,诲不倦”,循循善诱,耐心辅导,直到他们弄懂学会。只有教师继续保持满腔热情,运用千般耐心,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才能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总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学困生,尊重学困生,关爱学困生,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话语讲给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学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高台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近年来,语文学界又归纳出来了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阅读与写作成为语文能力或技能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的输入过程,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输出的过程,所以读写教学从来都是相伴相生。为此,通过课堂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勇于面对的课题了。笔者正在尝试一种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读写融合”。
同小学语文相比较,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综合性与实用性,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了初中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的培养。笔者研究的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主要是基于核心素养能力发展来说的。所谓核心素养发展,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品格和能力,例如创新素养、坚韧的学习意志等等。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渗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实现学生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精神家园的构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和文学的海洋中去发现宝藏并开发利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建高效小组,创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式,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学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知识。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改善教学方式,将情感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
探究性学习即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对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起到指导作用,提出问题,并采取相关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科目的热情,督促他们自己学习知识,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建立良好的氛围,不断促进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展开,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分析。  一、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1.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教师在进行新课的学习时,需要对课文的写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