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 关键词 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上下文 创设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是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间的互动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我们只关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只是被动吸收知识、接纳知识的机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自己感悟文本、体验情感。
  一、抓住关键词,开启与文本对话之门
  刘勰云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阅读中往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为切入口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人物情感,把握文本重点。这些关键性词句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够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关键词不可忽视。想让学生读懂课文,就应该让学生读懂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或者说读懂每一个他感兴趣的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关键词中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和文本对话、交流。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找春天》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思考把“冲出家门”、“奔向田野”换成“走出家门”、“走向田野”行不行?学生一下子就说:“不可以。”我追问:“为什么?”学生答道:“用冲和奔才能表现出孩子们想寻找春天那种激动、兴奋、迫不及待的心情。”说得多好,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己体会、了解词语的表现力,轻松地感悟到作者热爱春天的情感,与作者心意相通。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开启学生与文本对话之门的钥匙。
  二、抓住重点句,推开与文本对话之窗
  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而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所以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春天的特点和燕子活泼可爱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抛出问题:“从这个自然段的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燕子的心情及早春的生机勃勃?”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的说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以及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有的说通过“掠过”,体会到燕子飞行之快速;有的说通过“唧唧叫着”,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还有的说通过“有的……有的……”了解到众多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学生抓住这些重点句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为春天增添动势和情趣,使这早春美景更生机勃勃、令人神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抓住重点句子解读全文很重要,是推开学生与文本对话之窗的手。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宽与文本对话之渠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语文课本中有的词语较难理解,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因此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需要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受警察的限制,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概念,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解决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拓宽与文本对话之渠道。
  四、联系上下文,铺设与文本对话之路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遇到阻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为学生铺设与文本对话之路。如《翠鸟》一课中描写翠鸟外形时有这么一段文字“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作者先概括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再进行具体描写。只要让学生联系下面具体描写的句子,“鲜艳”一词的理解就迎刃而解,学生也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五、创设情境,搭建与文本对话之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培养学习兴趣,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意境,学生的兴趣易于激发,并且更能尽快、深层次地感悟文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精美导语的设计,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情调和谐的背景音乐和氛围的渲染,以及课文精美插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理解,此时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教材插图能辅助理解课文、激发想象、营造文本意境,牢牢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内涵。以上这些意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很快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跟着“作者的感觉”一起,与文本尽情对话。或放歌,或潸然泪下,或扼腕叹息,或悄然凝思,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分析,把握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表现的感情及蕴含的哲理,进而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急需手术,而光线很暗,做手术又有危险。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医生、爸爸和爱迪生都有怎样的表现呢?“医生犹豫了”,他为什么“犹豫”?“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爸爸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爱迪生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呢?这样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更对下面爱迪生的急中生智感到佩服。爱迪生想出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集中光线,这是一个难点,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带来小镜子做游戏,孩子们在玩中发现镜子可以反射光,可以调节光的角度。有了这样的经验,课堂上我请学生谈谈爱迪生的方法妙在哪里。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再理解课文就一点也不难了。这一情境的创设,既解决了教学难点,又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桥梁。
  总之,为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与文本轻松对话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面对面地对话,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
其他文献
摘 要: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存在工作人员少、素质低、收藏质量偏低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急需社会力量共同开发利用,发挥地方文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地方文献 工作现状 开发利用  一、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  1.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偏低。  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质量受采购、征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收藏质
摘 要: 在写字教育中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写字教育的途径及校园文化建设对写字教育的影响方面阐述如何将写字静态转化为写字动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写字教育 书法教育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绽放异
摘 要: 色彩的轻重感主要与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软,明度低的色彩感觉重、硬,本文对色彩的轻重和软硬感觉进行阐述。  关键词: 色彩 轻重感 软硬感  在看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时,黑色物体给人的感觉要重一些,而白色物体的感觉要轻一些,也就是说明度高的浅色和色相冷的色彩感觉较轻,明度低的深暗色彩和色相暖的色彩感觉重,其中黑色最重。这是人对事物的联想导致的,黑色易使人想到金属、煤块、铁块和夜晚,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学习倾听他人意见,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我校大力推行的“136”课堂教学模式中“1”为一份导学案;“3”是课堂的三维呈现方式,体现教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三大
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是高效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境界。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感悟,谈谈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课堂教学必须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已。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
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教师应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课外开展一系列语文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使学生学到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地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同地区的教师对高中语文导学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任何学习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从导学案“诱导”、“启发”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其与教案、习题及试卷的区别,讨论如何结合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实现学习内容的系统化重组,以及如何对待实践中的模式化、兼顾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等问题,希望为优化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