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性需求的释放,与政策红利的落地,催生出了民营资本在养老模式上的一系列产业突围。
政策桎梏:沉淀12年的商机
2013年2月3日,在北京的燕子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独居在锡林浩特的母亲,因为高血压已经住院两天了。
一个月前,老人出门滑了一跤,在家躺了三天后,才被亲戚发现。随后老人才打电话告诉燕子“反正打电话给你们也没有用”。老人的话让燕子伤心了好几天。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却是事实。
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口流动的加剧,过去儿女绕膝的情形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老无所依”。
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的老年人口已达1.35亿人。这其中,空巢老人的现象尤为突出。在全国范围内,从2000年到201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由42%升为54%,农村则由37.9%上升到45.6%。
中国空巢老人比例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长期处于纠结状态的养老产业带来了迫切的需求。
纠结的问题在于,养老到底是福利事业,还是盈利产业?
实际上,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院社会化意见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院,打开了养老产业向市场开放的口子。
然而,对于民营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却难以落实。由于只有达到政府标准的养老院,才能享受财税优惠。高门槛使得一些机构干脆放弃这些优惠,转而另图他法。
比如,将空置房屋临时作为宾馆客房或休闲会所搞“创收”;利用福利用地的优惠政策,名为建养老机构,实为开发房地产……
正因为这样的纠结,养老产业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共有养老床位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34张。而按照国际标准,每干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通常为40—50张。
种种桎梏直到2013年才被真正打开。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养老产业的刚性需求或将释放;另一方面,诸多政策利好在2012年获得通过,这些政策的红利也将在2013年得到体现。
首先是明确了养老性质的界定问题。2012年7月24日,《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下发。《意见》首次提及“民间资本举办的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可以按照举办目的,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
其次,《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意见》要求,落实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加大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资金支持;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指导规范。
最后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为养老产业大开“绿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养老产业产值为1.4万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13万亿元。
因此,很多专家也把2013年称为中国养老产业元年。巨大的产业蛋糕,终于被重视起来。各地也开始了养老产业的突围。
资金落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黄小蓉现在可以舒口气了,坚持了6年,终于看到了希望。
她是福州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董事长。6年前,她注册成立了金太阳老年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家政、医疗服务。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行业。
黄小蓉的办公室悬挂着一些领导来视察的合影。她说,每一张照片就是一点资金扶持,只有领导来看过了,财政才会拨点钱,否则一个报告打上去,很久都没有回响。
事实上,为了保证养老的福利性质,国家“不计成本”地补贴公立养老院,但真正能入住的老人只是少数,且多是干部。而相对这些公立福利院,民营养老院获得的补贴力度很小。
不过,这样的情况在2011年底,新任福建省民政厅厅长黄序和上任后,有了很大好转。“养老行业属于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的朝阳行业。政府十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也出台了许多挟持政策,更希望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能看到市场的前景。”黄序和说。
2012年以来,福州市财政局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1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等老年事业发展。其中,20万元用于扶持金太阳应急呼救和居家养老信息化建设;50万元用于敬老月期间,为五城区约275名85岁老人,派发金太阳居家养老服务券;30万元用于扶持基层老年人示范校、服务站和活动中心建设。
资金落地后,金太阳建立起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公益网络平台,与电信等企业合作开通了24小时应急救助热线,并与120、119、110等实现社会救助联动服务。
随后,黄小蓉又收购了福州市鸿儒老年乐园,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老人服务链,能够做到救助与服务统一安排、服务人员统一培训、服务质量统一管理。
金太阳中心主要采用会员制,目前有会员3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占20%。服务中心在每个有需要的会员家里安装了一键自动拨号器,方便老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联络呼叫中心。
此外,为了更好地给辖区内高龄老人、困难老人提供服务,金太阳中心与电信部门联合向全市五城区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赠送2万部具有应急呼叫功能的专用手机。活动自2012年7月上旬开展以来,已有22000万多名老人领取了手机,其中年龄最大的103岁。
黄小蓉说,目前福州市的空巢老人约22万,占城区老人的25%左右。受传统观念影响,90%的老人不愿到养老院等机构去养老。因此,老人们需要一个灵敏的应急系统,方便他们生病或发生意外时向外界求救。而金太阳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模式探索:社会互助式养老
曾经身为副主任医师的李洪玲,如今是郑州市西流湖慈济养老院院长。她一手创办的这家养老院,是民间草根养老机构的代表,其在政府福利院和豪华养老院之外,探索着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会互助式养老。 2012年3月,经郑州市中原区民政局批准,西流湖慈济养老院成立,成为郑州首家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
在收费方面,西流湖慈济养老院定位面向普通大众,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入住两人间,每个人每月收费1200元(含餐费),单人间每人每月2400元,相比郑州多数民办养老院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收费标准算是比较低的。
李洪玲说,如果说政府提供免费养老服务的敬老院是招待所,每月收费在1.2万元的豪华养老院是星级酒店,那么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定位,就是类似如家一样的快捷酒店。
在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规划中,推动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重要特色。目前,养老院已和中原爱心联盟、河南红十字会和绿城社工等志愿者组织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养老院推行针对志愿者的时间银行积分制度,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积分,志愿者本人或其家人可以用积分换取相应的服务。李洪玲说,实行志愿者积分制是为了倡导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社会养老的事业中来。
在李洪玲看来,他们的优势是调动各种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服务,但最大的挑战是,各种设施和硬件的投入。为了达到民政部门关于养老机构设置标准的要求,李洪玲和一些朋友已经投入了近200万元。
养老院运营最大的支出就是房租和人员工资,仅房租一项每年就达30多万元。目前养老院的运营还处于投入阶段,收取的费用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
据测算,当入住老人达到50位以上的时候,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达到80位的时候,略有盈利;如果140个床位都住满,就可以给一线的护理人员再涨点工资。现在每个月2200多元招护理员都非常困难。
目前,西流湖慈济养老院很可能面临拆迁。李洪玲说,作为一家面向大众的草根养老机构,自己买地去建养老院不太现实。如果政府能把场地的问题解决,就解除了他们最大后顾之忧。
市场培育:居家护理模式
毕业于海外商学院的王燕妮,原本想创立欧美盛行的老年俱乐部,通过带领老人旅行等方式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但随即发现此路不通。对于中国老年群体,娱乐消费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的“刚需”。
实际上,对于养老的真正“刚需”,来自于失能失智或处于术后恢复期的老年人群。目前国内的养老院主要接收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绝大部分失能老人都只能在家中接受照料。
但是,这种家庭照料往往都是“替代性护理”。即请保姆或护工来替代老人完成行动,但却容易让老人因为长期缺乏运动而失去身体机能。而在欧美国家,家庭护理人才分为保姆、护工和养老护理师不同工种。其中养老护理师可以通过“康复性护理”,延缓慢性病引起的身体恶化和衰退,维持老人身体的机能。
官方数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300万名失能老人,对应的护理服务需求量巨大。“即使100个人配备一名护理师,整体也需要30多万名。”王燕妮说,这是相当巨大的市场缺口。
2009年9月,青松老年看护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王燕妮甄选有全日制医学护理教育背景、并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的人员,作为上门提供“康复性护理”的护理师。
王燕妮的商业模式简单明了:通过青松的护理师,向会员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护理的计时上门服务。
具体来说,首先青松会派遣专业评估师,对老人总体身心状况和护理需求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报告以及跟老人的沟通和协商,为老人制订出一套具体的护理计划,确定护理日程和频次。最后上门服务。
在护理方法上,青松参考国际护理系统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科学锻炼、安全服药和疾病观察等一系列护理,从健康、康复等多方面给老人提供帮助。
在收费上,青松根据双方约定的服务时间、频率,以及所需护理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收费。比如,一个每周三天、每次60分钟的护理服务计划,每月需支付800多元。
2010年,随着北京市居家养老政策的逐步落实,各社区都向老人发放了养老服务商名录,青松老年看护公司是其中一家。
2010年4月,在北京市民政局和老龄协会的组织下,青松公司在香河园街道西坝河中里社区,获得了居委会免费提供的200平方米房子,第一次在社区里光明正大地建立起一个政府、社区都认可的护理站,以6张床位、2名固定值班护士和10多名流动护士的规模,正式向周边社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仅仅1个月后,公司签约老人达到1000多人。
王燕妮算过一笔账,像香河园这样的护理站,2010年9个月的运营费用是5万多元,此外一名护士每月工资在2500元至3500元左右,一年共需50多万元,这些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通过天使基金、市场融资和个人出资等办法解决。通过为100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护理站运营持平日略有盈余。
青松公司的账目上,还有一笔特殊的收入养老(助残)服务券。入账不多,每个月总共两三万元,全年约30万元。但王燕妮十分看重这笔钱:“这是政府免费发放给80岁以上老人的,只能用来买服务,而我们正是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这笔钱为养老服务企业发展打了底,它的政策引导、信心树立的价值难以衡量。”
目前,青松公司走上了正轨,在北京已经有几百名护理人员,和一万多位老年人客户。王燕妮说:“青松公司不是一个短期快速追求获利的模式。踏踏实实把基础打好,我相信未来的市场。”
养老社区的大资本运作保险业进军养老社区
2012年6月,在“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奠基仪式上,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激动不已:“我敢讲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创新。虽然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人寿保险和养老社区对接起来,但是我们第一个做到。”
2009年11月,保监会批复泰康人寿成为国内第一家投资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泰康之家”,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附近,占地面积约2000亩,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027平方米,总计可容纳3000户入住。按照规划,这里将来会成为一个集居家生活、美食餐饮、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和健身运动等全方位服务于一体的高级养老社区。 这个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是购买泰康人寿的保险产品。目前这款产品的门槛为200万元,保险产品到期后,客户可以拿回本金,而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则可以作为入住养老社区的管理费。
目前,除了泰康人寿之外,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也采用了与保险产品挂钩的养老社区投资模式。而合众人寿则采取了单纯的养老社区模式。目前已在武汉、哈尔滨和沈阳等地投资建设。
医院投资护养中心
2012年12月,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于一体的新型老年护养中心在重庆青杠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打破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人群,康复理疗的周期远远比治疗的时间长,长期住院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会对公共卫生资源造成占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表示,由此该院考虑建设养护中心,将其作为老年医疗的补充服务。
护养中心占地700余亩,共有护养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值得一提的是,护养中心专门设置了医疗区,涵盖了老年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诊室。平时有专家坐诊,还有24小时轮班护士负责老人日常的身体健康和康复治疗。
养老地产标杆
坐落于上海浦东的亲和源养老地产,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在硬件设施上,亲和源不仅拥有无障碍化设计的精装公寓楼和生态型的户外环境,还设置了专业的护理医院、功能齐全的健康会所、宽敞的文体活动室、舒适的咖啡厅和标准的门球场等配套场所。
一个完善的养老社区,不仅仅是完备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服务。
对此,亲和源设置了多个秘书项目:“生活秘书”专门为老人办理各种生活事务;“健康秘书”则提供随时随地的健康巡检、保健指导;“快乐秘书”每天变着法子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亲和源构架了“服务平台”,将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引进美国爱玛克、法国索迪斯、香港美格菲和上海曙光医院等国内外一流的服务提供商,分别提供物业、餐饮、健身和医疗等专业养老服务。
与一般房地产销售不同,亲和源销售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产权的会员卡。不同等级的会员卡,使用年限和继承方式不同。目前,亲和源已在海南、辽宁和安徽等多个省市,建设了养老社区。凭着一张会员卡,老人们便可到全国各地任何一个亲和源养老院入住,享受相同规格的养老服务。
政策桎梏:沉淀12年的商机
2013年2月3日,在北京的燕子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独居在锡林浩特的母亲,因为高血压已经住院两天了。
一个月前,老人出门滑了一跤,在家躺了三天后,才被亲戚发现。随后老人才打电话告诉燕子“反正打电话给你们也没有用”。老人的话让燕子伤心了好几天。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却是事实。
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口流动的加剧,过去儿女绕膝的情形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老无所依”。
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的老年人口已达1.35亿人。这其中,空巢老人的现象尤为突出。在全国范围内,从2000年到201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由42%升为54%,农村则由37.9%上升到45.6%。
中国空巢老人比例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长期处于纠结状态的养老产业带来了迫切的需求。
纠结的问题在于,养老到底是福利事业,还是盈利产业?
实际上,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院社会化意见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院,打开了养老产业向市场开放的口子。
然而,对于民营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却难以落实。由于只有达到政府标准的养老院,才能享受财税优惠。高门槛使得一些机构干脆放弃这些优惠,转而另图他法。
比如,将空置房屋临时作为宾馆客房或休闲会所搞“创收”;利用福利用地的优惠政策,名为建养老机构,实为开发房地产……
正因为这样的纠结,养老产业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共有养老床位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34张。而按照国际标准,每干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通常为40—50张。
种种桎梏直到2013年才被真正打开。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养老产业的刚性需求或将释放;另一方面,诸多政策利好在2012年获得通过,这些政策的红利也将在2013年得到体现。
首先是明确了养老性质的界定问题。2012年7月24日,《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下发。《意见》首次提及“民间资本举办的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可以按照举办目的,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
其次,《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意见》要求,落实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加大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资金支持;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指导规范。
最后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为养老产业大开“绿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养老产业产值为1.4万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13万亿元。
因此,很多专家也把2013年称为中国养老产业元年。巨大的产业蛋糕,终于被重视起来。各地也开始了养老产业的突围。
资金落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黄小蓉现在可以舒口气了,坚持了6年,终于看到了希望。
她是福州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董事长。6年前,她注册成立了金太阳老年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家政、医疗服务。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行业。
黄小蓉的办公室悬挂着一些领导来视察的合影。她说,每一张照片就是一点资金扶持,只有领导来看过了,财政才会拨点钱,否则一个报告打上去,很久都没有回响。
事实上,为了保证养老的福利性质,国家“不计成本”地补贴公立养老院,但真正能入住的老人只是少数,且多是干部。而相对这些公立福利院,民营养老院获得的补贴力度很小。
不过,这样的情况在2011年底,新任福建省民政厅厅长黄序和上任后,有了很大好转。“养老行业属于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的朝阳行业。政府十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也出台了许多挟持政策,更希望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能看到市场的前景。”黄序和说。
2012年以来,福州市财政局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1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等老年事业发展。其中,20万元用于扶持金太阳应急呼救和居家养老信息化建设;50万元用于敬老月期间,为五城区约275名85岁老人,派发金太阳居家养老服务券;30万元用于扶持基层老年人示范校、服务站和活动中心建设。
资金落地后,金太阳建立起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公益网络平台,与电信等企业合作开通了24小时应急救助热线,并与120、119、110等实现社会救助联动服务。
随后,黄小蓉又收购了福州市鸿儒老年乐园,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老人服务链,能够做到救助与服务统一安排、服务人员统一培训、服务质量统一管理。
金太阳中心主要采用会员制,目前有会员3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占20%。服务中心在每个有需要的会员家里安装了一键自动拨号器,方便老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联络呼叫中心。
此外,为了更好地给辖区内高龄老人、困难老人提供服务,金太阳中心与电信部门联合向全市五城区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赠送2万部具有应急呼叫功能的专用手机。活动自2012年7月上旬开展以来,已有22000万多名老人领取了手机,其中年龄最大的103岁。
黄小蓉说,目前福州市的空巢老人约22万,占城区老人的25%左右。受传统观念影响,90%的老人不愿到养老院等机构去养老。因此,老人们需要一个灵敏的应急系统,方便他们生病或发生意外时向外界求救。而金太阳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模式探索:社会互助式养老
曾经身为副主任医师的李洪玲,如今是郑州市西流湖慈济养老院院长。她一手创办的这家养老院,是民间草根养老机构的代表,其在政府福利院和豪华养老院之外,探索着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会互助式养老。 2012年3月,经郑州市中原区民政局批准,西流湖慈济养老院成立,成为郑州首家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
在收费方面,西流湖慈济养老院定位面向普通大众,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入住两人间,每个人每月收费1200元(含餐费),单人间每人每月2400元,相比郑州多数民办养老院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收费标准算是比较低的。
李洪玲说,如果说政府提供免费养老服务的敬老院是招待所,每月收费在1.2万元的豪华养老院是星级酒店,那么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定位,就是类似如家一样的快捷酒店。
在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规划中,推动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重要特色。目前,养老院已和中原爱心联盟、河南红十字会和绿城社工等志愿者组织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养老院推行针对志愿者的时间银行积分制度,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积分,志愿者本人或其家人可以用积分换取相应的服务。李洪玲说,实行志愿者积分制是为了倡导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社会养老的事业中来。
在李洪玲看来,他们的优势是调动各种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服务,但最大的挑战是,各种设施和硬件的投入。为了达到民政部门关于养老机构设置标准的要求,李洪玲和一些朋友已经投入了近200万元。
养老院运营最大的支出就是房租和人员工资,仅房租一项每年就达30多万元。目前养老院的运营还处于投入阶段,收取的费用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
据测算,当入住老人达到50位以上的时候,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达到80位的时候,略有盈利;如果140个床位都住满,就可以给一线的护理人员再涨点工资。现在每个月2200多元招护理员都非常困难。
目前,西流湖慈济养老院很可能面临拆迁。李洪玲说,作为一家面向大众的草根养老机构,自己买地去建养老院不太现实。如果政府能把场地的问题解决,就解除了他们最大后顾之忧。
市场培育:居家护理模式
毕业于海外商学院的王燕妮,原本想创立欧美盛行的老年俱乐部,通过带领老人旅行等方式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但随即发现此路不通。对于中国老年群体,娱乐消费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的“刚需”。
实际上,对于养老的真正“刚需”,来自于失能失智或处于术后恢复期的老年人群。目前国内的养老院主要接收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绝大部分失能老人都只能在家中接受照料。
但是,这种家庭照料往往都是“替代性护理”。即请保姆或护工来替代老人完成行动,但却容易让老人因为长期缺乏运动而失去身体机能。而在欧美国家,家庭护理人才分为保姆、护工和养老护理师不同工种。其中养老护理师可以通过“康复性护理”,延缓慢性病引起的身体恶化和衰退,维持老人身体的机能。
官方数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300万名失能老人,对应的护理服务需求量巨大。“即使100个人配备一名护理师,整体也需要30多万名。”王燕妮说,这是相当巨大的市场缺口。
2009年9月,青松老年看护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王燕妮甄选有全日制医学护理教育背景、并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的人员,作为上门提供“康复性护理”的护理师。
王燕妮的商业模式简单明了:通过青松的护理师,向会员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护理的计时上门服务。
具体来说,首先青松会派遣专业评估师,对老人总体身心状况和护理需求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报告以及跟老人的沟通和协商,为老人制订出一套具体的护理计划,确定护理日程和频次。最后上门服务。
在护理方法上,青松参考国际护理系统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科学锻炼、安全服药和疾病观察等一系列护理,从健康、康复等多方面给老人提供帮助。
在收费上,青松根据双方约定的服务时间、频率,以及所需护理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收费。比如,一个每周三天、每次60分钟的护理服务计划,每月需支付800多元。
2010年,随着北京市居家养老政策的逐步落实,各社区都向老人发放了养老服务商名录,青松老年看护公司是其中一家。
2010年4月,在北京市民政局和老龄协会的组织下,青松公司在香河园街道西坝河中里社区,获得了居委会免费提供的200平方米房子,第一次在社区里光明正大地建立起一个政府、社区都认可的护理站,以6张床位、2名固定值班护士和10多名流动护士的规模,正式向周边社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仅仅1个月后,公司签约老人达到1000多人。
王燕妮算过一笔账,像香河园这样的护理站,2010年9个月的运营费用是5万多元,此外一名护士每月工资在2500元至3500元左右,一年共需50多万元,这些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通过天使基金、市场融资和个人出资等办法解决。通过为100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护理站运营持平日略有盈余。
青松公司的账目上,还有一笔特殊的收入养老(助残)服务券。入账不多,每个月总共两三万元,全年约30万元。但王燕妮十分看重这笔钱:“这是政府免费发放给80岁以上老人的,只能用来买服务,而我们正是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这笔钱为养老服务企业发展打了底,它的政策引导、信心树立的价值难以衡量。”
目前,青松公司走上了正轨,在北京已经有几百名护理人员,和一万多位老年人客户。王燕妮说:“青松公司不是一个短期快速追求获利的模式。踏踏实实把基础打好,我相信未来的市场。”
养老社区的大资本运作保险业进军养老社区
2012年6月,在“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奠基仪式上,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激动不已:“我敢讲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创新。虽然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人寿保险和养老社区对接起来,但是我们第一个做到。”
2009年11月,保监会批复泰康人寿成为国内第一家投资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泰康之家”,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附近,占地面积约2000亩,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027平方米,总计可容纳3000户入住。按照规划,这里将来会成为一个集居家生活、美食餐饮、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和健身运动等全方位服务于一体的高级养老社区。 这个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是购买泰康人寿的保险产品。目前这款产品的门槛为200万元,保险产品到期后,客户可以拿回本金,而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则可以作为入住养老社区的管理费。
目前,除了泰康人寿之外,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也采用了与保险产品挂钩的养老社区投资模式。而合众人寿则采取了单纯的养老社区模式。目前已在武汉、哈尔滨和沈阳等地投资建设。
医院投资护养中心
2012年12月,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于一体的新型老年护养中心在重庆青杠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打破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人群,康复理疗的周期远远比治疗的时间长,长期住院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会对公共卫生资源造成占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表示,由此该院考虑建设养护中心,将其作为老年医疗的补充服务。
护养中心占地700余亩,共有护养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值得一提的是,护养中心专门设置了医疗区,涵盖了老年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诊室。平时有专家坐诊,还有24小时轮班护士负责老人日常的身体健康和康复治疗。
养老地产标杆
坐落于上海浦东的亲和源养老地产,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在硬件设施上,亲和源不仅拥有无障碍化设计的精装公寓楼和生态型的户外环境,还设置了专业的护理医院、功能齐全的健康会所、宽敞的文体活动室、舒适的咖啡厅和标准的门球场等配套场所。
一个完善的养老社区,不仅仅是完备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服务。
对此,亲和源设置了多个秘书项目:“生活秘书”专门为老人办理各种生活事务;“健康秘书”则提供随时随地的健康巡检、保健指导;“快乐秘书”每天变着法子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亲和源构架了“服务平台”,将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引进美国爱玛克、法国索迪斯、香港美格菲和上海曙光医院等国内外一流的服务提供商,分别提供物业、餐饮、健身和医疗等专业养老服务。
与一般房地产销售不同,亲和源销售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产权的会员卡。不同等级的会员卡,使用年限和继承方式不同。目前,亲和源已在海南、辽宁和安徽等多个省市,建设了养老社区。凭着一张会员卡,老人们便可到全国各地任何一个亲和源养老院入住,享受相同规格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