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抗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eedt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同作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薛宝钗与林黛玉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性格、思想等方面又存在诸多差异。作者结合个人的阅读感悟,从优雅淡定的性格和为人;世俗功利的思想及本质;爱情与前程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这三个方面对薛宝钗的思想品性、人生命运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薛宝钗 非凡才能 世俗世故
  
  又读《红楼梦》,颇有感触,尤其是对薛宝钗。薛宝钗是和林黛玉可以作众多类比的女性,但正是这种类比,使得人们在同情、喜爱貌美如花、温柔多情的林妹妹的同时,不自觉地把宝钗放在对立面,薛宝钗似乎成了阻断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从而为众多“红迷”所贬抑。那么宝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小说《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她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物。当然,她也有世俗世故的一面。她不浪漫,太现实,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一些非常手段,这在彰显她的聪慧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一个圆滑甚至狠毒的宝钗。然而从辩证的角度着眼,宝钗性格中既有美感因素,又不乏世俗因子;既才能非凡,又富于心计。
  一、优雅淡定的性格与为人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温柔多情、柔弱美丽与稍有叛逆的品性让千万“红迷”为之着迷。相比之下,薛宝钗的形象长期以来就埋没在这样的阴影下。要认识薛宝钗,我们只有抛开林黛玉光环的掩映,实实在在地认识这位非凡的人物。说薛宝钗是非凡的,不仅因为她有着不亚于黛玉的美貌姿色、温柔性情,不乏探春、熙凤的管理才能,而且因为她比大观园里的所有人更明智、现实、理性、大度而热情。况且她貌美却不施粉黛,善于管理却不显狡猾自私。这无疑增加了薛宝钗形象的完美度。
  宝钗知书达礼,温敦聪颖,胸襟宽阔。“忽来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但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红楼梦》第五回)。作为富室娇女,她能如此的大方、大度实难能可贵,这是一种天生的平和心性,也是良好教养的结果。她不事奢华:“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红楼梦》第七回)“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红楼梦》第四十回)。处于富贵侯门、挥金如土的环境中,却能具有朴实的生活作风,这正彰显了宝钗优雅淡定的个性。
  薛宝钗同样有着非凡的才华。在贾府中,文才上能与林黛玉伯仲抗衡的,只有她。便是惜春画画,她也能说出一大篇见解来。治理家务上的本领,在大观园的改革中就已充分表现出来。她顾全大局,又施播恩惠,落得人人满意。即便是最后仓促与宝玉成婚,受到冷遇,仍是能够把委屈埋在心中,应酬周旋,想办法修复宝玉的心理症结。宝玉出走后,虽“暗中垂泪,自叹命苦”却仍打起精神来过日子,并没有像黛玉一样,动不动就萌发死的念头。
  薛宝钗堪称完美,若放在皇宫禁苑,她是一位能够母仪天下的标准典范;若放在富室豪门,她是一位贤良能干、恩威并施的主母;若下嫁了白衣秀士,她准能相夫教子,让他们出将入相;若相公是位风雅之士,她还能与他吟咏唱和,谈古论今。
  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既成熟理智又心理健全的女子。后人大约出于偏爱黛玉的原因,把她说成是窃取别人爱情的奸恶之人,这在人性上有失公允。
  二、世俗功利的思想及本质
  当然,这样的薛宝钗还不是完整的薛宝钗,在她非凡的才能潜质背后,在欣赏了她的温顺柔情之余,又能让人体察到什么呢?首先我们看看薛宝钗为什么来到贾府。在宝钗来贾府之前,薛家已经败落了,而贾府却是豪门,薛姨妈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虽说豪门深似海,但为了家族的前程,让自己女儿跳入豪门内宅成为宝眷无疑是唯一速成法。而且亲眼看到逐渐败落的贾府在元春成为贵妃后又兴旺起来,这为她提供了范例。面对京城,心中已盘算好了宝钗(也是薛家)的两条路,一条是“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红楼梦》第四回),荣升为皇帝的小老婆。如果此路不通,再行第二条,做皇帝的小小舅子(老婆之弟为小舅子,小老婆之弟故为小小舅子)、贾宝玉的大老婆。
  薛氏母女来到京城后,见竞争当皇帝嫔妃的人太多,并且都是“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红楼梦》第四回),知此路不通,于是住入贾府中的梨香院,宝钗的精彩人生开始上演了。作为“道德楷模”,宝钗在大观园中是首屈一指的,论聪敏博学,她在大观园中也是谁都望尘莫及的。她能参透“温良恭俭让”这些道德面具,知道凭这些足以赢得掌握宝玉婚姻大权的贾府老太太、太太、奶奶们的喜爱。宝钗运用这些,如同武林高手运用绝世奇功的心法字诀一样,深透每个字诀,就能化成无数招式,“以不变应万变”应付突如其来的攻击。侠士的武功能练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足以笑傲江湖了,而宝钗自然能笑傲大观园。
  史老太君也领悟宝钗之不凡,一次忍不住对薛姨妈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薛姨妈听了,忍不住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宝玉之妻”这尊号,对宝钗来说,已是探囊之物,垂手可得。
  大观园中的丫头们见宝玉与黛玉好,便以为黛玉必为宝玉之妻,却不知道宝钗虽未更多地接触宝玉,但她的一切行动,就如同釜底抽薪般奏效。宝玉婚姻决策者史老太君、王夫人之意自不必说,大观园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就连身处深宫的元春也知道。她见过宝黛两人的诗,两人的诗就如同李纨所评:“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诗);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宝钗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所谓诗如其人,深谙封建礼法的元春当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在端午节送礼时,特意给宝玉和宝钗送一样的礼,而黛玉的礼却同探春三姊妹一样。(《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收了礼,心领神会,随后宝玉来看她的红麝串子时,她毫无顾忌地露出了一段酥臂,使宝玉顿时成了一个呆雁”(《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此时她已胸有成竹,认定“金玉良缘”指日可待,不然深谙封建礼法的她不会这么不小心让宝玉看到这段酥臂。不可否认,当时宝钗的酥臂对宝玉的诱惑力是极大的,宝钗也深知这点,她不只认定“金玉良缘”,更想赢得宝玉的心,降服宝玉,带他走上仕途。然而宝玉是补天的灵石,本质是纯洁的,不是世俗的。宝钗虽然智商极高却无法理解这些,她陷入世俗纷争的泥沼中太深了。她只能步入李纨和元春的悲剧后尘,力争到了一张荣耀的“结婚证书”,但那个男人,她终究无法得到,成了没有灵气的混浊物。
  看到这些,不禁感慨:唉,苍天为何要如此捉弄人世间呢?想她不过是个十几岁的闺阁弱质,如果把她看得心机太深,仿佛是奸诈狡猾的大阴谋家,我想是有点小题大作了。她只是一个善于适应环境,有能力把各种关系处理得完美的小姑娘罢了。
  三、爱情与前程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与林黛玉的爱情竞赛,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出现错位。薛宝钗是冲着前程来的,本想夫贵妻荣,实现其人生目标,但薛宝钗与贾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存在着思想上的鸿沟,这才是薛宝钗不可逾越的鸿沟。
  作为一名女性,在男尊女卑女性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封建社会中,薛宝钗不可能有独立实现其“青云之志”的机会,她必须借助于外力,借助于“好风”。因此薛宝钗唯一的出路便是通过婚姻觅得一位好夫婿,通过夫婿的金榜题名、仕途高升、立身扬名而妻凭夫贵,实现她的“青云之志”。在成为皇室一员的希望落空之后,她只能寄希望于她身边的可能实现她“青云之志”的人了。而这时贾宝玉成了她本不多的选择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以贾府地位之高,宝玉地位之重要,又有“金玉良缘”之说,这“宝二奶奶”的宝座还是值得一争的。
  不管她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总之她是卷到这场爱情纷争里来了,并且在这场纷争里还占有不小的优势。她讨得贾府上下的欢心不说,更重要的是在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元妃眼里她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在元妃赐给贾府众人的物件里,唯有她与宝玉的一样。这是贾府最高统治者对她的看重,聪明的薛宝钗怎能不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呢?于是从不爱红色、从不爱好首饰的薛宝钗便把这串御赐的红麝香珠天天笼在手腕上,这同她脖子上的金锁一样时刻提醒着周围的人们“金玉良缘”的存在。这时她内心里想必早已认定这“金玉良缘”了。
  有了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有了元妃的看重,薛宝钗离她的“青云之志”便更近了。剩下的就是劝导“富贵闲人”“无事忙”贾宝玉走上“正途”“立身扬名”了,而在这里她却遇上了难题。她劝导宝玉一番俗事为人的道理却被宝玉直斥为“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宝钗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挽救”宝玉,但是他们二者在本质上是冲突着的。他们两人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同一条路上。薛宝钗最终获得了宝玉夫人的名分,但宝玉依然无法帮其实现“夫贵妻荣”的人生理想。爱情上的南辕北辙,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注定了薛宝钗的悲剧人生。
  与黛玉的超尘脱俗比起来,薛宝钗是入世的,是红尘中的尤物。与黛玉的薄福早夭之相对比,她又是宜夫宜子、宜室宜家的。她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无论怎样的挫折都不能让她轻言绝望放弃。小说中用牡丹来暗喻她,她的雍容娴雅、聪明大气,也只有国色天香的牡丹差可比拟。但个性的完美,也强不过造化这只翻云覆雨的手的拨弄。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正应了红颜薄命之说,一个让人分外怜惜的女子,嫁与东风枉自嗟。
  
  参考文献:
  [1]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0,(4).
  [2]朱伟明.两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红楼梦学刊,1994,(1).
  [3]杨星丽,吕梁.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张白振.浅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形象塑造.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学科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因素,而且蕴涵着人类的生命价值观。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诗歌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知,而且会使学生提高文学修养,提升和丰富精神境界与生命体验。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短歌行》教学为例,就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短歌行》 生命教育 诗歌教学    生命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即把“远离”教育的人“还给”教
“100年前,一种致命的病毒席卷全世界,感染上亿人,公共场所关闭,医院人满为患,停尸房爆满。这块墓地提醒我们,这种大屠杀不该被历史所遗忘。今天,当我们提及一场大流行病的时候,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这是美国六集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以下简称《流行病》)中描述1918年发生的全球性流感的一段话,然
摘 要: 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两幅插图,分析了查理大帝和拿破仑加冕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加冕 异同    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必修1中给出了两幅图,一幅见教材第32页: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是为《查理大帝跪在教皇利奥三世面前接受加冕》(如图1),另一幅名为《拿破仑的加冕仪式》,被选用在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中(如图2)。    那么,
摘 要: 本文从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经验出发,以开展机器人竞赛为例,浅析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开展学科竞赛工作,以促进学生基础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机器人竞赛 独立学院 创新能力    近年来,机器人作为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典型载体,被广泛作为我国高校教学和研究的选题之一,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开
摘 要: 生命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语文课本本身是一个载体,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与理解,进而更加强语文学科具有生命教育的内涵,因此语文课堂应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苏武传》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被视为“工具”,这种观念直至今天仍存在广泛的影响。然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一部分“人才”却放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使得教育界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生命
摘 要: 庄子的世界一向以构筑汪洋恣肆、充满自由著称,本文通过对庄子自由世界的分析,旨在挖掘出一颗包藏在庄子浪漫瑰奇的自由外衣下的不自由的灵魂,尽管庄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  关键词: 庄子 自由世界 灵魂    在庄子用恣意的想象和文字建立的自由世界里,自然万物放肆地生长,草木茂盛、万象成林。然而,这个万物自由肆意生长的空间,本身却又成为庄子自己内心的束缚,整部《庄子》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个被
摘 要: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教师优美的语言、优秀的才能、真挚的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需“知”“情”互补,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养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 以情育人    没有情感,世界只剩冷漠;  没有情感,人生缺乏体验;  没有情感,课堂缺失灵魂。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
摘 要: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想”“练”,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想”“练”来用心揣摩和体味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文化的积淀,才能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的审美感觉——语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 读 想 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了“语感”二
摘 要: 本文以清代顺治年间的科举题本为例,试对其中体现的清初科举制度的一些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显现出的弊端进行探讨。  关键词: 题本 科举 顺治年间     题本作为正式的公文始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会典》卷二百一十二记载:“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缴敕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等事,具有奏本。”清代沿用明制,但使用范围的规
摘 要: 周朴园复杂的人性糅杂了资本主义式的极端自私、凶残冷酷及狡诈贪婪和封建主义的吃人道德礼教,但却也不乏一些尚存的人性和真实情感,这样的矛盾心理和性格,在当时是具有典型性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造成的。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作品能够揭示人物复杂性格,并揭露社会的根本原因和手法。  关键词: 周朴园 复杂 矛盾 现实    “理解《雷雨》全部意义的关键在于明确意识到周朴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