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植芳相关论文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李辉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定价:58.00元 胡风问题,几十年来一直牵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在《读书》二○一○年第十期上读到了刘绪源先生的《思想者的知情意》一文,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我原在天津《女士》杂志当编辑,负......
在一九八○年代,现代文学学科刚刚起步的时候,有几位老一辈先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北京,有王瑶先生、李何林先生、唐弢先生......
1945年日本投降的第二天,我从徐州日伪警察局监狱出来后,便和妻子辗转来到上海。在上海这么多年,我跟后来成为“四人帮”中两根“棍子......
偶阅郑振铎《西谛书话》,其中有《宝礼堂宋元本书目》一条:说“书录出张菊生手,甫印就,潘明训君即下世,其嗣君乃封存之,故传世绝罕。余尝......
77级大学毕业生和后来的大学生不太一样,他们都是从社会上来的,有的是插队落户,有的是底层,经历过十年“文革”折腾,他们的命运都比较坎......
在我的一册邵洵美的书的扉页上,竖写着这样几行字:这本书是昨天上午在湖滨南路对外书店买的。当晚就读完了。今天上午又去买了另外......
文学泰斗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辞世,本书正是为缅怀巴金先生,更好的理解他的创作和思想历程而编辑的。本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名为《巴......
1941年5月20日,滕固病逝于重庆中央医院,年仅40岁。身后萧条,家庭解体,文稿散佚,收藏不再,一代才学,在动荡的岁月中渐渐被尘封淡忘,长达半......
<正>一《舒芜日记》不久将于《新文学史料》上发表,在此选录几则。1950年9月21日[1]昨天下午4时,袁部长[2]电话通知,今天一早有军......
巴金去世,施蛰存去世,贾植芳去世,王元化去世,上海的文化板块塌了一大半。他是一位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主流学者,曾经从政,后回归到一名学者......
我时常请安的一位耆宿谢世了,可我毫无知晓。老人追悼会的是日上午,我正流连于浙中一座古镇。同样不知道的是,这里竟是生养逝者的故乡......
像我来说,活了快一个世纪了,我看的东西恐怕比很多人都多,比如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特务横行等,这一百年来发生的事,你们都想象不到的,我......
谁都能解释“妻子”的含义,却未必都能感受到这含义的分量。谁都能用诗、用画,描述一番丈夫与妻子的感情世界,但未必能像胡风集团的丈......
我和贾植芳相识,是1936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当时他在北京读书,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捕,取保获释后,为避难到日本留学。我和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贾植芳等为总纂,王润贵、刘跃进、刘福春、严平等汇纂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翻译文学卷》于2010年......
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一部文人史,而文人的历史倒不如说是文学的历史,文学是历史的印记、社会的再现,文人的无奈、酸楚、迷茫,就像一......
文坛掌故,文学公案,文人间交往的情状乃至他们的私事,这些常是人们所乐闻的话题。这因为,文学家历来是社会精英,为人群所瞩目的公......
感谢罗银胜先生接受远东出版社朋友的委托,花了很大的力气,为我编选了这本回忆录总集,其中除《人的证据》一书写于我的壮年时代以......
一时间的结局,往往是极为残酷的:2008年的一年里,有几位老朋友相继的离世,先是耿庸(1月18日),后是彭燕郊(3月31日)、贾植芳(4月24......
贾植芳与胡风是1930年代通过文章认识的好友.他在“该”认识胡风的时候说不认识,在“不该”认识胡风时,却又偏偏死不改口.rn1947年......
1955年,不知不觉成了“胡风分子”rn上个世纪50年代,我头上曾有两顶帽子,一顶是“胡风分子”的帽子,一项是右派帽子.十一届三中全......
晓风整理辑注1979年1月11日,正在四川省第三监狱关押的胡风,被公安部电话通知释放出狱,恢复了自由。1月16日,胡风夫妇来到成都,住......
早在1984年,植芳先生就在《复旦学报》发表了一篇全面指导性文章“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这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尚......
"七月派"著名作家贾植芳,在秉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俄国作家果戈里小说创作的方法,使其文本在主题、人物形......
贾植芳的散文是作家风雨人生与苦难经历的记录,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个人品格的见证。作品不仅展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与精神风......
贾植芳的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息息相关。他是中国现代文学活动的亲历者,见证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建设者。他一生坎坷,......
贾植芳先生与西北有缘。他曾在陕西西安断断续续生活过较长时间,西安的风土人情在他的书信日记中多有提及。西安还是贾先生与妻子......
“他序”是贾植芳先生晚年留下的重要文字,量多面广,内容丰富,也是他表达对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思考的重要载体。在那......
集作家、翻译家和人文学者于一身的贾植芳先生,一生所经半个多世纪的苦难,成就了其从一个山村孩子到“七月派”知名作家和人文学者的......
贾先生这个人,1915年生,是我的老大哥。过去,我随学生们叫,也称他贾先生,但当面还是叫他老贾。“胡风分子”中,他的岁数较大,梅志比他大一......
贾植芳先生去世第二天,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有电话来,一则告知贾先生去世事,二则采访。我只能如实相告,虽多次去上海,从未......
批评你的人,才会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唐诗中有句送别诗:“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诗中所说的“论心”, 就是心心相印......
李辉很欣赏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一句话:“其实,历史在我们大家身上。它的资料在我们胸中。我们的胸仅是一个熔炉。”相对于慷慨激......
文章回忆与范伯群先生相识、相处40年的历历往事,范先生对学术研究全身心投入,对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对苏州大学学......
人的一生,有的故事少,有的故事多。贾植芳先生是属于故事特别多的那种人。六七十岁之前的故事,大多在《狱里狱外》这部回忆录里讲......
贾植芳是“七月派”作家之一,由于受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转向的启发,善于将自己的主体情感渗透在作品的语言中,通过变异的语言形式,以癫......
大凡前辈作文到一定境界之后,不会循章守法。大抵信笔所至,落墨纸面皆为文章也。日前福州一明百清斋主人林公武先生有短信来,为贾植芳......
贾植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思想散见于序、跋、讲稿等文献中,他的治史思想对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