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不朽相关论文
音乐可以让灵魂不朽。 110岁的时候,著名钢琴家爱丽丝(Alice Herz-Sommer)仍可流畅自如地弹奏巴赫的钢琴曲。2014年她111岁的时候,......
摘要:自远古以来,灵魂不朽就是人们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基本看法然而,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灵魂观念则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生活中的不朽......
摘 要: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描述了一个灵魂转世的厄尔神话,这个神话在该卷以及全书都有着重要的位置。本文首先将分析柏拉图对诗......
本文以《天主实义》一书为依据,分别从利玛窦的灵魂观、灵魂是否有生命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明末清初时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学界认为康德在历史哲学中以类的延续以及类的延续所达到的伦理共同体取代灵魂不朽的公设.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康德哲学中类的希望......
作为义务的善和作为理念的善分别以最高善的形式出现在康德道德哲学和道德神学的论证中,而这组最高善也的关系也正体现了康德道德......
《斐多篇》是柏拉图中期相论① 的代表篇目之一。在该篇对话中 ,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服毒受刑前 ,和他的朋友及学生就......
柏拉图《斐洞篇》作为苏格拉底灵魂观的翔实记录材料,该书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哲人面对死亡的态度,论证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本文......
在康德伦理学中,德性在本质上是内在意志的德性,在价值上是至上无条件的善,德性的本质与价值是人自由自主的确证与标志。完满德性在实......
苏格拉底关于神的观念是古希腊哲学中长期隐晦的问题。在他的学说中是否有一神学,如有又是何种形态的神学,历来未予重视。然而这一问......
摘 要 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篇是描述苏格拉底在死之前与其门徒关于灵魂的对话。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信念而选择死亡,令人赞叹。......
阳春三月,我首次来到启功先生那著名的“坚净居”。从侯刚先生《启功》一书中得知,启功先生有一方砚,上有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贯穿全篇.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教化能够引导人以理性的态度追寻永恒之善良,......
精神分析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为了拒斥死亡,克服焦虑,而自造“神化工程”,崇尚英雄主义,甚至用“移情作用”来克服人个体的两元性。这......
与整个古代比较一致的丧葬和哀悼仪俗相比,古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灵魂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灵魂的认识是沿......
笛卡尔本人关于《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写作目的有公开的与私下的两种不同说法。本文首先表明他在该书中既没有证明灵魂不朽,也没能够......
柏拉图的"回忆说"和"灵魂不朽论"通常都是被看作是一种不具备严格的哲学真理的神话。本文试图表明,柏拉图"灵魂不朽论"真正所指的......
柏拉图对待“死亡”的态度通常被认为是豁达的,这种乐观主义的生命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灵魂不朽”命题的笃信。在《斐多》篇......
"意志软弱"和"灵魂不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两种关于人类灵魂的重要学说。尽管它们各自都包含着神话和宗教的元素,但其......
相比于西方的灵魂不朽论,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论”兼具主体性和超越性。近代以降,中国知识人尝试从不同角度对“三不朽论”进行现代......
道德神学的理性存在是以纯粹实践理性为根据的悬设,其形式表现为: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二大公设。在其意义上不仅使至善的二因素—......
柏拉图在其老师苏格拉底关于对"灵魂"深刻阐述的基础上,将毕达哥拉斯以"数"为核心的灵魂学说升华到新的理论高度。文章主要通过系......
关于柏拉图的研究著述连篇累牍,尤聚焦于柏氏的“理念论”与“理想国”。本文拟另辟蹊径,力图揭示出“柏拉图对话中”所隐含的神学......
回忆说的提出是柏拉图分离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回忆又是把握理念的途径,回忆必须通过感觉而进行,由于“美”的......
康德伦理学乃至他的整个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人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三种表述系统解释了自由的内涵,并且把自......
在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哲学中,许多哲学家都对灵魂进行了论述,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问题进行了定义、解释和说明,赋予了灵......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篇末厄尔神话的解读,试图回答柏拉图对诗的态度问题,并通过对该神话三个层面的解读,考察柏拉图如何构......
死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死,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与人性,如何成就人道。死在苏格拉底那儿,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行......
原始的不朽观念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的,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变化尤为显著,最终形成了几......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明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在面向死亡的情况下所持有的身体观与灵魂观;阐释苏格拉底之所以安然地选择......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哲学的整个宇宙生成论、灵魂不朽论和城邦政治学的整理和考察,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宇宙-城邦-人的图示。整个宇......
本文认为,在柏拉图《斐多》篇对灵魂不朽的证明中,包含着六个“理智的”证明和两个“非理智的”证明,理智的证明都可以是有问题的,最终......
本文首先将简述伊壁鸠鲁派思想家卢克莱修关于人类灵魂的基本观点——灵魂是有死的;然后分析卢克莱修提出这一观点的基础——关于......
<正> 人为着美好崇高的理想脱离世俗,化为幽灵,一心追求自我完善之际,给人的精神提供动力的,仍然是世俗中的"事件"。人从那些事件......
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将天主教信仰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结合,开启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其关于生死的讨论更是引起了晚明士......
关于文学本质的讨论,自古以来便众说纷纭。西方主流观点有"模仿说""修辞说""虚构说"等,中国古典文论有"缘情说"与"文笔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在......
《高尔吉亚篇》看似是在讨论修辞学的问题,实则隐藏着另外一条问题主线,即道德与幸福关系的问题线索。借助修辞学的讨论,引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