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界低温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及前景

来源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临界溶剂萃取技术是在溶剂的沸点至临界温度之间,在一定压力下进行的生物萃取工艺.丁烷、丙烷作为亚临界流体具有沸点低、廉价、无色和残留溶剂少等优点,很适合作为萃取介质.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普遍认可了丁烷、丙烷在食品中应用的安全性,中国已于2008年将丙烷、丁烷列为食品加工用助剂.本文概述了以亚临界状态的溶剂萃取生物成分的原理和生产工艺,并简述了亚临界生物萃取技术的在天然产物方面的应用.在食用油萃取生产中的应用,应用丙烷和丁烷亚临界萃取工艺,不但确保了萃取出油中的热敏成分不损坏,也保证粕中植物蛋白等成分不变性,使产品的价值充分得到利用,在植物色素萃取生产中的应用,用丙烷、丁烷、二甲醚以及它们的混合溶剂进行亚临界低温萃取,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在植物精油提取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精油的成分多为脂溶性化合物,以丁烷、丙烷对鲜湿的花朵、茎叶进行亚临界萃取,可得到浸膏产品,目前已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有玫瑰、十香菜等。
其他文献
以洞庭湖平原产油菜籽制取的冷榨菜籽仁油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冷榨菜籽仁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硫甙降解产物、氧化挥发物(醛、醇、酮等)及杂环类物质,其中硫甙降解产物以4-异硫氰基-1-丁烯和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为主;氧化挥发物以反,反-2,4--庚二烯醛和壬醛等醛类为主;杂环类物质则以4-乙基-5-甲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常规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建立了综合得分对变量因素的回归方程.对11种植物油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油茶籽油综合得分最高,其更适宜作为注射用油的原料油.以此为不同植物油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亚临界萃取得到的艾叶浸膏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分析了100个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7.55%.其主要挥发性物质为1,8-桉叶油素(10%)、樟脑(5.64%)、β-石竹烯(4.7%)、芳樟醇(4.54%)、大根香叶烯D(3.99%)、松油醇-4(3.97%)、D-柠檬烯
研究了以尿素包合法从微生物油脂中富集花生四烯酸的工艺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尿素包合法富集花生四烯酸的较优工艺条件为:以95%乙醇作为助溶剂,脂肪酸与尿素的质量比为1∶2,包合温度为-10℃,包合时间为12h,经过一次尿素包合后花生四烯酸的含量从原料中的43.69%提高至79.31%,得率为56.78%.
植物脂肪酸是带有高度还原烃链的羧酸.作为细胞基本成分之一的脂肪酸,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物体中绝大部分以结合形式存在,极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脂质代谢是机体基本代谢活动之一,研究脂质合成途径及调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以其为基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有用脂肪酸、改善油和脂肪的品质.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裂壶藻菌作为目前公认的一种高产DHA微生物,因其生长速度快、DHA产量高而备受关注.文章综述了裂壶藻菌生产ω-3-PUFA研究现状,旨在为进一步利用裂壶藻菌工业化生产微生物油脂提供参考.裂壶藻菌主要通过FAS和PKS两种途径合成DHA,通过调控培养环境中碳源、氮源可以提高ω-3-PUFA的产量.
近年来酶促反应越来越多的覆盖到生产生活当中,而游离酶的最大弊端就是稳定性差且难以回收,将酶固定化能有效解决难题,其中固定化载体是关键.本文综述了介孔材料在酶固定化方向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有序介孔材料的种类及其在油脂改性中的应用,并对介孔固定化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为探寻与气相色谱分析相配套的高效前处理方法,以测定油脂中sn-2位(β位)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试验采用一种Florisil固相萃取柱,考察了脂肪酶添加量对甘油三酯水解程度的影响,并对水解产物中sn-2单甘脂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高温气相色谱法分析本试验方法对经sn-1,3专一性脂肪酶水解后的油脂产物中sn-2单甘脂的分离能力,结果表明经过本试验方法收集到的sn-2单甘脂部分纯度能达到95%;气
以精炼葵花籽油为基料油,添加分子蒸馏单甘酯与谷维素-谷甾醇制备复合凝胶,并探讨了凝胶剂添加量、添加比例、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温度对凝胶析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量为9%,谷维素-谷甾醇与分子蒸馏单甘酯添加比例为6∶4,加热温度为90℃,加热时间为30min,冷却温度为10℃时形成的凝胶具有较好的油结合能力、较低的熔点和合适的硬度,且基本不含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仅为13.62%,低于传统
以油茶籽油和棕榈酸为底物,利用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合成sn-2位富含棕榈酸甘油三酯.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酸解反应最优条件:底物(棕榈酸/油茶籽油)质量比1.5∶1,反应温度56℃,反应时间21h,脂肪酶用量11.4%(以底物质量计),此条件下获得的甘油三酯sn-2位棕榈酸含量为61.64%;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该产品的酸值、过氧化值等指标可达国家四级油茶籽油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