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酸性CO2/H2S地层水对固井水泥石损伤机理研究

来源 :200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p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相天然气藏中经常伴随含H2S/CO2地层水,该地层水对固化水泥石的腐蚀,使其难以满足气藏开发对固井质量的要求。采用川东北某典型开发井的地层产出水,在养护温度为90℃,养护压力分别为0.1 MPa、5MPPa、10Mpa的模拟环境条件下,对水泥石进行了联合腐蚀试验。运用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致密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定仪等分析技术,测定了腐蚀前后水泥石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和渗透率。结果表明:舍H2S/CO2地层水中水泥石的主要腐蚀产物是颗粒状的CaSO3和AFT(钙矾石);随着试验压力的增加,腐蚀后的水泥块体强度降低,渗透率逐渐升高;据此,阐述了其腐蚀机理并提出了固井水泥石表面在高酸性CO2/H2S地层水作用下的损伤过程。
其他文献
抛物线形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其形态与演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地貌响应以及为防沙治沙提供依据。本文从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及演变等几个方面回顾了近50年来国内外抛物线形沙丘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黄河宁蒙河段主要穿行于断陷盆地中,近期淤积严重,同流量洪水水位抬升,洪灾和土地盐碱化问题加重。为了弄清该河段泥沙淤积长期变化过程,正确预测河段泥沙淤积变化趋势,以利制定合理的治河措施,本文利用河段来水来沙与河道淤积关系、气候要素与区域产沙关系以及古气候与古径流等相关资料,重建了宁蒙河段近500多年来年沉积量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989年以前505年间宁蒙河道年均泥沙沉积量达0.48×108t/a,
根据大量钻孔揭露在松嫩平原沉积了厚层黏土地层。对其采用孢粉分析、X衍射分析和古生物化石等研究,该黏土层属湖相沉积。并对该黏土层进行古地磁测年,其年龄于距今0.2~2.08Ma前,属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沉积,所以,松嫩平原古大湖在早更新世时就已存在,至晚更新世初大湖衰亡,进入河流时期,古水文网发生重大变迁。平原的形成先是湖积、冲积平原,后是冲积平原。
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院士发现并命名的丹霞地貌经以曾昭璇、黄进等学者数十年的研究,已在地学界形成基本共识。2005年4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教授等在新昌地区发现所谓“冰臼群”,提出新昌第四纪冰期曾发育有冰帽冰川,新昌穿岩丹霞地貌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论点,否定众多学者共同认可的构造抬升-风化崩塌-流水侵蚀作用的结论。本文从新昌穿岩丹霞地貌区切入,以新昌现代地貌形态为基本点,从新昌地质地貌发育史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是地球上除两极外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可靠的第四纪冰川年代学、地层学、地貌学研究可为重建高亚洲第四纪环境演变,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贡献。采用最新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技术,对昆仑山口“望昆冰碛”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获得其最小暴露年龄为38.2-81.7ka,样品较集中地反映MIS3阶段冰进。81.7ka则有可能代表MIS6阶段冰进。结合Owen等资料,昆仑山口地区第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区(包括希夏邦马峰)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这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希夏邦马峰北坡吉隆县城(宗嘎)东北琼嘎冰碛垄,聂拉木县刚彭庆峰北拉曲冰碛垄上的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并结合冰川地貌形态分析,对其发育时的雪线和温度进行探讨。
本研究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次级盆地—德令哈盆地中的尕海湖泊DG02钻孔沉积物进行研究,通过较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69个样品,160年分辨率)与磁化率指标(340个样品,30年分辨率)对比研究,同时与典型气候记录对比,探讨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规律和末次冰消期晚期以来尕海地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
利用尕海湖DG02钻孔69个孢粉数据重建柴达木盆地东部10000aB.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演化历史:11324~10312aB.P.,植被类型主要以荒漠草原,整个时段气候冷干,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的体现;10312~7671aB.P.,植被类型逐步向草原过渡,气候由温暖偏干;7671~4095aB.P.,植被类型为草原,气候暖湿;4095m~205aB.P.,植被类型演化为草原,气候向冷干化发
选取海南岛海岸沙地的木堆、棋子湾等剖面、南海北部大陆架ZQ2、ZQ4和北部湾钻孔剖面,以及该海域3000km浅地层剖面,通过对地层沉积相、风成沙粒度参数、SC/D值、磁化率、微体化石等代用指标的研究,以及对浅地层剖面记录的综合分析,在建立年代序列的基础上,重建近40ka来南海西北部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气候相对温暖,滨海平原上河流三角洲前移,湿地、沙丘与交错分布;末次盛冰期气候干凉,
根据卫星资料、结合地形图、文献资料和和实地考察,本文对伊犁盆地黄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伊犁出露的黄土剖面主要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山麓地带有更老的黄土存在,黄土呈带状分布于河流阶地、低山丘陵区、山麓斜坡及沙漠边缘带,厚度从数米到近百米不等。对伊犁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X衍射矿物学分析和X荧光地球化学分析。粒度分析表明伊犁以粉砂为主,含有一定量的细砂,粒径比黄土高原粗,分选性比黄土高原差,说明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