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物与钒钛基SCR脱硝催化剂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prit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氮氧化物和重金属污染物仍是火力发电、垃圾焚烧、金属冶炼、水泥工业、玻璃工业等领域烟气治理的重要课题。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固定源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催化剂是该技术的核心。在SCR系统内,重金属污染物与商业钒钛基SCR催化剂之间发生着长期的接触与相互作用。一方面,重金属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显著影响了催化剂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催化活性;另一方面,SCR催化剂也反过来对重金属的迁移与形态转化产生着影响。因此,为保障SCR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通过进一步改性调控重金属在SCR系统内的迁移、转化与释放行为从而提升对重金属的协同控制能力,亟待深入考察“重金属-催化剂”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现阶段针对Hg、As、Se、Pb等典型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中毒机理的实验研究。为此,本文基于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针对Hg、As、Se、Pb四种典型重金属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研究现状、对催化剂的不同影响,详细开展了重金属污染物与钒钛基SCR脱硝催化剂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针对助剂掺杂对钒钛基SCR催化剂催化氧化Hg0的影响,首先在梳理商业钒钛基SCR催化剂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目前使用最广泛、最贴合实际情况的V2O5/TiO2(001)周期性理论模型,并通过原子替换的方法得到了考虑助剂掺杂的V2O5-WO3/TiO2(001)表面模型。WO3的掺杂可以促进催化剂表面的电荷转移,从而增强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此外,对不同Hg物种在V2O5/TiO2(001)和V2O5-WO3/TiO2(001)表面模型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Hg0在催化剂表面发生物理吸附,HCl、HgCl、HgCl2则发生化学吸附。最后,详细计算了V2O5/TiO2(001)表面和V2O5-WO3/TiO2(001)表面上Hg0的催化氧化路径及对应的能垒,V2O5/TiO2(001)表面Hg0催化氧化的决速步为HgCl2的生成过程,在V2O5-WO3/TiO2(001)表面WO3的掺杂降低了催化反应能垒,增强了钒钛体系SCR脱硝催化剂对Hg0的催化氧化能力。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模型上的反应机理,揭示了商业SCR脱硝催化剂中的助剂WO3对燃煤烟气中Hg0脱除的促进作用。针对As2O3在迁移转化过程中对钒钛基催化剂表面物种的影响,首先计算了As2O3的吸附以及向As2O5的迁移转化机理。As2O3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与催化剂表面之间存在着电荷转移并在As、V、O之间形成化学键。As2O3吸附后,NH3在Lewis和Br?nsted酸位上的吸附强度降低,并且As2O3对Lewis酸位的抑制作用更强。As2O3在氧化过程中会破坏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位点(V=O),同时降低钒元素的价态,从而导致催化剂的中毒失活。分析催化剂表面As2O3的转化路径可知,As2O3会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As2O5,同时V2O5更倾向于转化为V2O4。考虑到不同助剂的掺杂效应,进一步构建了V2O5-WO3/TiO2、V2O5-MoO3/TiO2两种周期性模型研究助剂掺杂的影响机理。MoO3掺杂后与As2O3之间的电荷转移更强,因此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活性。在V2O5-WO3/TiO2催化剂表面,WO3与As2O3之间的反应活性低于V2O5;而在V2O5-MoO3/TiO2催化剂表面As2O3会优先与活性更高的MoO3反应,从而起到了保护活性组分V2O5的作用。因此,MoO3的掺杂可提供更好的抗砷中毒作用。针对现阶段有关Se物种对SCR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的影响机理认识不深的问题,考察了 Se物种在钒钛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机理,随后从电荷转移、成键情况、V=O位点活性等方面考察Se物种对催化剂微观电子结构的影响。Se单质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SeO2则既可发生物理吸附也可发生化学吸附。Se物种的化学吸附会与催化剂之间发生明显的电荷转移并形成Se-O化学键,导致Se0、SeO2与催化剂表面组分反应形成VxSeyOz、WxSeyOz、MoxSeyOz等化合物,从而破坏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降低了催化剂的SCR反应活性。通过研究Se物种吸附能与d带中心、电荷转移量、Se-O成键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得到了描述Se物种吸附过程的描述符,可以较好地揭示电子结构与吸附能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热力学分析考察温度对Se物种吸附的影响,发现Se物种的吸附在500K以下才可自发进行,在高温时吸附受到抑制。针对现阶段有关Pb物种对SCR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以及NH3物种吸附、活化过程的影响机理认识不深的问题,考察了 Pb0、PbO和PbCl2在钒钛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机理,并通过对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的考察,深入研究了 Pb物种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Pb物种在钒钛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与催化剂表面之间发生了明显的电荷转移,且电荷转移量越大Pb物种吸附越稳定。Pb物种吸附后,与催化剂表面的V=O活性位点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并形成Pb-O化学键,显著改变了V=O位点的电子结构,阻碍了催化剂表面NH3等物种的吸附与活化,从而抑制了催化剂的SCR反应活性。Pb物种的吸附在500K以下才可自发进行,高温时吸附被抑制。此外,通过研究催化剂表面NH3物种的吸附及活化,发现Pb物种显著抑制了钒钛基SCR催化剂表面NH3物种的活化过程,从而对SCR反应带来不利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某型战车的油气悬架为研究对象,以改善战车在复杂路况下行驶平顺性和操控稳定性为目标,运用流体力学和分数阶微分理论,建立了该战车油气悬架完整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刚度特性、节流阻尼特性、摩擦阻尼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探明了该装置的优化改进方向:发明基于压力反馈原理的自适应阻尼调节装置改善油气悬架对路况的适应性;提出变间隙密封与表面织构技术改良悬架缸减少摩擦磨损;建立路面-悬架-负载多系统非线性耦
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与震后压埋人员无法获得快速有效的救援有直接关系,而地震引起的房屋建筑倒塌是造成人员压埋的主要原因。研究揭示不同结构类型房屋建筑的地震倒塌机理及其废墟特征与规律,以及复杂混乱的建筑废墟体在震后应急救援过程中余震作用下的反应机制,对于进一步掌握建筑废墟中的人员压埋及生存空间分布规律,实现现场应急救生通道快速构建,保障施救与被救人员双安全,显著提升地震现场应急救援效能,抢救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发展阶段,也开启了革新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关键期。2021年,党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和落脚点在于探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动力。同时期,5G技术网络、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的数字技术大发展,新事物、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
深海热液区是典型的化能自养生态系统。栖居于此的化能自养硫氧化菌占据着重要生态位。但由于深海采样困难、且与之对接的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尚不完善,基于纯培养的热液区微生物研究比较欠缺,限制了对其生态功能的认知。分离获得热液极端环境纯培养物,对于研究其物质和能量代谢机制以及极端环境适应性机制非常重要。相关研究对于深入诠释化能自养菌生态学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硫单胞菌Sulfurimonas是一类硫氧化化能自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然而,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给燃煤机组提出了新的挑战。燃煤机组需要逐步完成由基荷电源向灵活性电源的转变。随着针对纯凝机组的供热改造逐渐展开,热电联产机组在燃煤机组中的比重也将稳步提升。未来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季可能需要同时面对严峻的调峰调频和供热任务,需要机组具备快速的负荷响应速率和调节深度。然而,热电联产机组由于热电耦合的作用,目
推进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效降低碳排放,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煤基能源的高效、低碳、多功能利用,从揭示循环流程重构的节能原理入手,提出了一种热力过程拆解分析新方法;进而探索过程间物质、能量的互补替代关系,阐明了先进零碳排放热力循环(煤基Allam循环)高效热功转换机制,构建了集成Allam循环
目的 通过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在临床诊疗中发挥作用。方法 通过参与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在ICU期间的诊疗过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查阅疾病相关指南和文献,从治疗药物的选择和调整、用药剂量准确性、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用药禁忌提醒、给药时注意事项等方面实施全程药学监护,提出药学建议。结果 病情好转,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保证患者用
仿真计算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它既是连接理论解析和实验观测的桥梁,也是深入探索复杂非线性过程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技术突飞猛进,已推动计算机仿真发展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范式。特别是以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为代表的多核并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计算规模及计算效率的提高。在多
太阳能是最可靠和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目前主要有两种太阳能利用的方法,一是太阳能光伏系统(PV),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另一种是太阳能光热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化为热能进行直接利用或发电。这两个系统通常单独运行,并在必要时采用外部电力驱动冷却剂循环。在过去十年间,光伏装机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中占比最高。光伏组件的安装规模不断加强,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光伏效率的进一步提
由于随机噪声广泛存在于工程领域中,随机过程的建模、控制和应用一直以来都是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基于高斯线性随机系统的相关控制理论研究已趋于完善,如自整定控制、最小方差控制、马尔可夫跳变参数控制及线性二次高斯控制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系统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得到的。然而均值和方差只有当线性随机系统的变量服从高斯分布时才能完全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实际上,工业系统通常是非线性的,且扰动不一定服从高斯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