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32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一制度安排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农地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变革,迄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农地改革——农业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它反映了我国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才从私有与公有的循环中找到了坚持集体所有下的家庭承包经营这条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道路。可以说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创新;但这只是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创新,农地家庭承包制是自下而上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发的力量推动的。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系统的制度设计,注定了这种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地家庭承包制日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所有权归属不清;二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稳定;三是农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四是现行农地征用制度不合理。 当前,在许多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我国现行的家庭承包制存在的弊端已经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现行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因此,加强对农地产权制度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目前农地产权制度的利与弊,筹划下一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理清下一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模式,对促进我国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农地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农地的产权关系为主线,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为依据,以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最大限度地提高农地经营效益、确保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结合相关的历史学和经济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主要发展阶段做了回顾和总结,并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提供一些借鉴,其次分析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利与弊,再次对中国农村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提出改革设想,最后分析实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价值意义。 本文在掌握国内外大量翔实资料基础上,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行农地产权制度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见解:根据生产关系必须
其他文献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看待城乡关系,如何解决城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而合理的作用的同时,也日益成为贸易保护的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违法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事情常有发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行政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设以及学术界对行政法律责任制度的研究却很薄弱。行政法
裴骃是南北朝时期卓有成就的文献学家。受其父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影响,雅好史学,于是“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撰成《史记集解》。《史记集解》上承汉儒旧说,下启《索隐》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思想和文化不可缺的手段,在传播文化信息、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凸显。而在交流与翻译活动过程中由于
本课题围绕制度创新这条主线,从思想史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演变轨迹。本课题的研究注重了对理论和文献的挖掘,涉及
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三次变革,最终确立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很好的,也曾经对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国经济的“外部平衡”被重新定义,即又回到了强调经常账户平衡的目标上来。外部平衡可以简单定义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国际
<正> 厥脱证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有多脏器的损害,类同于西医学的休克。西医对休克的研究已由微循环进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监测手段
应用多元醇法通过调控NaCl(间接晶种)的量,快捷方便地制备出银纳米线(SNWs)和银纳米粒子(SNPs),采用SEM、EDS、XRD和UV-Vis表征了纳米材料的形貌、元素组成、晶相结构和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