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线栓塞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的临床前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置线栓塞对兔耳缘静脉血管组织的栓塞作用效果及其相关机制,并研究置线栓塞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在临床上治疗巨大静脉畸形的初步疗效。方法:动物实验部分,选用36只新西兰大白兔(72支兔耳缘静脉),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每组24支耳缘静脉),选择兔耳外侧的耳缘静脉主干中段为研究对象,其中A组实验血管段注射0.2ml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聚桂醇:空气=1:4,反复对推20次),B组实验血管段置入长约4cm的Polypropylene缝线,C组实验血管段先置入长约4cm的Polypropylene缝线,随后再注射0.2ml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分别于实验操作后第3天、第10天、第30天处死每组兔子各4只,对操作部位的耳缘静脉取材并行HE染色切片制成病理标本。光镜下观察各标本的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血管栓塞程度及血栓机化程度并进行评分,应用SPSS22.0软件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各组间评分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部分,在前期动物实验取得理想结果前提下,对2例低流速的体表巨大静脉畸形志愿患者采用彩超引导下置线栓塞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进行治疗,详细记录术中置入缝线长度、泡沫硬化剂用量。术后2个月进行随访了解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详细记录,复查病灶区域MR并与术前MR比较进行疗效评估,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决定是否继续治疗。结果:动物实验部分,A组内皮细胞损伤在第3天时最严重,血管栓塞程度在第10天时达到高峰,随后内皮细胞损伤和栓塞程度逐渐减弱,血管栓塞出现再通现象。其内皮细胞损伤评分在第3天时高于第10天及第30天,血管栓塞评分在第10天时高于第3天及第30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3天、10天、30天时均未在A组观察到血栓机化现象。B组内皮细胞损伤在第10天时达到最严重,第30天时未见明显的内皮细胞修复现象,而其血管栓塞及血栓机化程度均在第30天时达到高峰。其内皮细胞损伤评分在第3天时低于第10天及第30天,血管栓塞及血栓机化程度评分在第30天时均高于第3天和第10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栓塞程度均在第10天时达到高峰,第30天时未出现明显的内皮细胞修复和血栓再通现象,而其血栓机化程度在第30天时达到高峰。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栓塞程度评分在第3天时均低于第10天及第30天,血栓机化程度评分在第30天时高于第3天和第10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远期栓塞效果的比较显示:在第30天时C组兔耳缘静脉损伤栓塞效果强于A组,其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栓塞及血栓机化程度评分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在第30天时C组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栓塞程度和B组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血栓机化程度评分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试验部分,对2例低流速的体表巨大静脉畸形志愿患者共分别行1次和3次治疗,末次治疗2个月后随访复查MR显示病灶均较前缩小75%以上,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良好,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置线栓塞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对兔耳缘静脉栓塞效率较高,且未见栓塞血管再通现象,其远期栓塞效果优于单纯置线栓塞或泡沫硬化剂注射。临床志愿患者试验性治疗显示其对低流速的体表巨大静脉畸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为低流速的体表巨大静脉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微创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查UC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UC患者,分析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疾病严重程度、肠外表现、并发症、药物使用情况、实验室指标、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等情况;通过问卷调查UC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命质量。结果:(1
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肝胆外科因肝癌肝内复发行第二次根治性切除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首发肝癌行根治性切除术,此次复发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点,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
目的:本研究拟在构建三维口腔黏膜模型(3-dimensional oral mucosa model,3D OMM)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成型技术口腔修复高分子材料对口腔黏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标志物表达情况的影响,为临床中口腔修复高分子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将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和人口腔角质细胞(Human
DNA生物传感器的出现引起诸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它是利用DNA自身的稳定性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结合检测器的敏感元件、换能器和信号处理器检测靶标物的分析装置。与纳米材料结合的传感器因为具有简单、快捷、准确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所以成为近些年来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的研究热点。在构建DNA生物传感器时,可借助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传感器的各项性能,这对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将为临床癌症的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直肠外翻拖出术(LA-NOSE直肠外翻拖出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胃肠外科收住的7例直肠癌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7例患者根据肿瘤位置分为超低位直肠癌组及低位直肠癌组,两组均采用LA-NOSE直肠外翻拖出术,具体手术步骤稍有不同。所有手术均由我科同一主任医师及以主任医师带领下级医师完成。入选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其中男性3
目的溶栓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6.08-2019.02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至出院前复查颅脑影像学的出血性转化的情况,分为观察组(出血转化组7例)和对照组(非出血转化组36例)。所有患者均在rt-PA静脉应用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同时出院前完善MRI和(或)再次行CT检查,若在院期间发生神经功能恶化(NIHSS≥4
人工关节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需要多次手术及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病原菌培养结果是准确诊断和成功治疗PJI的关键。研究一延长培养时间对人工关节感染病原菌培养结果的影响【目的】既往文献报道的培养时间在2-7天不等,但部分学者认为培养时间应延长至14天甚至更长,以获得厌氧菌、低毒力菌等苛养菌的培
目的:研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与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方法:对33例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7例服药后心率正常的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分析。通过GSA基因分型芯片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原始数据质量控制采用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应用plink软件行人群主成分分析,然后进行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寻找有显著性意义
研究目的:宫颈癌是临床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第四位,放射治疗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是放疗抵抗却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3(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53,USP53)是去泛素化酶家族中的一员,USP53是在2003年通过筛选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发现并命名的家族非蛋白酶同源物,USP53已被证明与人类肿瘤等疾病相关。DN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行内镜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后异时性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ER术后异时性复发率和制定随访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两位研究者利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三大英文数据库独立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份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EGC行ER后异时性复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