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肝胆外科因肝癌肝内复发行第二次根治性切除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首发肝癌行根治性切除术,此次复发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点,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肝胆外科因肝癌肝内复发行第二次根治性切除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首发肝癌行根治性切除术,此次复发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点,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经CT、MRI、PET等影像学评估病灶可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4)Child-Pugh A、B级(无或轻度肝功能障碍);(5)心肺基础情况良好,能耐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术后30天内死亡;(2)肉眼可见癌栓;(3)肝癌晚期行姑息性手术治疗;(4)合并其他肿瘤及严重心肺疾病;(5)临床资料随访数据不齐全。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指标、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复发类型(早期/晚期)、术前抗病毒治疗等因素与复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MVI‐2nd)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筛选出MVI‐2n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软件中的“rms”软件包完成列线图预测模型的绘制。根据每个危险因素对应列线图上方的标尺,即可得到该因素的单项分数,各单项分数相加得到总分,从总分向下对应,即可获得对应的复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发生的概率。结果:本研究中患者首次MVI阳性率30.5%(29/95),二次MVI阳性率41.1%(39/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肝癌的参数(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微血管侵犯MVI‐1st)、术前AFP、术前HBV‐DNA、复发类型与MVI‐2nd的发生有关(均P20ng/ml(0R=0.341,95%CI:0.117‐0.992,P=0.048)、术前HBV‐DNA>2000IU/m L(0R=0.208,95%CI:0.053‐0.821,P=0.025)、早期复发(0R=0.332,95%CI:0.112‐0.985,P=0.047)是MVI‐2n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此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首发肝癌低分化级别73分、MVI‐1st阳性为100分、术前AFP>20ng/ml为70分、术前HBV‐DNA>2000IU/m L为92分、早期复发72分。通过对每个危险因素单项评分相加,得出总分对应的概率为该模型预测MVI‐2nd发生概率。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788(95%CI:0.688‐0.887),C‐index值为0.788。校准曲线拟合优度良好。结论:首发肝癌低分化级别、MVI‐1st阳性、术前AFP>20ng/ml、术前HBV‐DNA>2000 IU/m L、早期复发是复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复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发生的概率。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及老年病房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共927例(男性
目的:1.研究间歇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对大鼠心肌细胞中mi R-146a-5p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心肌损伤的作用。2.研究在IH模式下,mi R-146a-5p对大鼠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3.研究在IH模式下,mi R-146a-5p与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XIAP在IH条件下对
目的本研究拟建立HCC术后预防性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预后模型,筛选适宜行术后预防性TACE人群,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原发性肝癌大数据数据库(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3年至2015年HCC行R0手术治疗病例1343例。以2013年至2014年单纯手术人群按1:1随机生成训练组及
目的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是一组形态学相似,临床表现惰性发展的累及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成熟B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本文旨在探讨初治B-C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我院血液科于2016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01日收治入院的B-CLPD
研究背景:海水淹溺是海上作业、作战时常易发生的事故,是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导致海水淹溺急性肺损伤(seawater drowning 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SWDALI)。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尘肺和哮喘等非感染性疾病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
目的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在成人中的发病率较低,约占中枢系统肿瘤的1%。由于缺乏大样本研究,目前针对成人MB的流行病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尚无统一全面的认识,没有明确的指南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研究基于公共数据库,探究成人MB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预后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 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流行病监督及最终结果资料库(Surveillance,Epidemiol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驱动基因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与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有进行EGFR基因检测的NSCLC患者的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
目的拟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探讨经皮穿刺keyhole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单位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应用keyhole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物的40例患者,经皮穿刺使用2.5 cm工作通道,在显微镜下磨除肿瘤表面所在的半椎板或部分关节突,靠近肿瘤表面切开硬脊膜,暴露肿瘤后切除椎管内肿瘤。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胆红素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受到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749名,其中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的患者323名,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查UC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UC患者,分析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疾病严重程度、肠外表现、并发症、药物使用情况、实验室指标、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等情况;通过问卷调查UC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命质量。结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