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启动和深化,以及更加灵活的会计制度的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日渐成为我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项计提”到“四项计提”再到“八项计提”,最后在2006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减值》准则体系。从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政策、操纵盈余的工具,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是否也是伴随着企业盈余管理的不断抑制和创新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资产减值这一方面来考察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来检测我国会计规范实施的效果。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我国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不多,研究面也比较狭窄,未能对八项资产减值进行分项研究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将研究时窗锁定在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与前一次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颁布的期间,也就是2001年到2006年,以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亏损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是利用哪几项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亏损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2)在几项资产减值项目中,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被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得最多的盈余管理手段;(3)为了避免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避免被暂停上市的上市公司和避免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不尽相同,后二者比前者进行了更多的盈余管理,因为后二者存在着更大的经营风险;(4)亏损上市公司不仅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也利用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5)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在2006年已经颇见成效,亏损上市公司在2006年已经不敢再巨额提取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也就是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可以“一次亏个够”,为以后扭亏为盈创造条件。因此,我们预测,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同时又会引发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倾向,有必要进一步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进行再次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