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不同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日、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术式的优缺点,进以反应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的变迁。方法:收集近16年(1998年10月至2013年3月)来有电子资料记载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资料。整理资料,建立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住院日、吸烟、饮酒、体重、术式、术前术后体温、术后并发症等相关信息。将患者按照性别、住院时间段、术式分别分组,制表,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分析资料及统计结果,比较不同术式的优缺点,根据不同术式随年限变化的规律曲线,进一步探讨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变迁。结果:1.本研究中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17岁至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92±13.90)岁。其中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4.40±13.96)岁,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39±13.84)岁,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男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发病高峰在71~80岁;女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发病高峰在61~70岁。就我院就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这一单样本来说,男性患者占52.7%,女性患者占47.3%。男女性别构成比为1.11:1,男性患者比例略高。3.随着胆总管结石患者开腹手术例数的逐年下降,ERCP取石的例数逐年上升。术式交替,但并不是取代。4.将患者按术式分为胆总管切开取石组(即开腹手术组)和十二指肠镜下取石组(即ERCP组),ERCP组平均住院日为(13.73±6.73)天,开腹组平均住院日为(21.88±9.69)天,ERCP组平均住院日小于开腹手术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开腹手术组的成功率高于ERCP组, P<0.01,有统计学意义;开腹手术组的术后发热率高于ERCP组, 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5.CA199值的变化趋势,对胆道系统梗阻性疾病的良恶性判断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对本次507名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术后CA199数值的统计分析得出:①50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术前测CA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糖链抗原199)值的例数为200例,其中99例高于正常值,占术前测量CA199总例数的49.5%,缺失值307个。②术后测CA199值的例数为10,缺失值497个。③术前术后均测量CA199的患者6例,6例患者术后CA199均下降(下降比例100%),其中1例降至正常范围,3例下降幅度较大(>300U/ml)。④对术式及下降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得出P>0.05,无统计学差异。⑤对术前术后CA199的数值做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经治疗后CA199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RCP组在住院日、术后发热率两方面优于开腹组,开腹组在手术成功率方面优于ERCP组,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的优劣。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历着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向微观十二指肠镜下取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