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酸中除氟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以及再生应用条件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的整体发展,冶炼行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酸。近年来,污酸中氟离子的去除逐渐得到了关注,在化学沉淀法等传统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外科研人员开始研究除去污酸中氟离子的新思路,以实现稀硫酸回收利用,对于冶炼企业,对污酸的综合治理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冶炼行业污酸中高浓度氟离子的去除,简单介绍了污酸的特点和氟离子的危害、进行污酸处理的必要性、氟的存在形式以及常用的除氟方法。本论文采用无机纳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相结合,设计一种具有多层核壳结构的除氟材料。材料的结构分为三层,最内核为无机纳米材料,本论文中采用的是纳米碳酸钙,可以固定氟离子和调节材料的密度,第二层为聚丙烯酸氨基酯类聚合物,大量的叔氨基可以吸附氟离子,形成季铵盐,在碱性溶液环境下对季铵盐解吸附,实现材料的重复利用,最外层为交联的聚苯乙烯-(丙烯酸氨基酯)-丙烯酰胺等的共聚物为骨架的外表面,其中聚丙烯酰胺链段在污酸中具有一定的溶胀性能,体积较小的F-可以进入,除去绝大部分F-。本文中所使用的污酸废水来自湖北省大冶有色冶炼厂,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材料的制备研究,材料的制备方面课题组人员在前期已经做了逐步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材料制备和处理废水后分离困难,制备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在原有制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材料的制备进行实验探究和优化。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并且控制变量依次对材料聚合温度、无机分散剂的用量、单体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AEA)用量、引发剂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AIBME)、分散介质水的用量、单体丙烯酰胺(AM)用量、苯乙烯(St)用量、加入单体丙烯酰胺(AM)时的温度进行了实验研究。从材料对氟离子的去除效果和吸附容量的角度确定最佳的制备方案,本章节采用的废酸中氟离子浓度1798.3 mg/L时,材料的吸附容量最高可以达到35.6 mg/g,除氟材料处理之后的废酸中残余氟离子浓度可低至20.0 mg/L。2.在材料制备的基础上,对其应用条件进行实验研究。首先采用控制变量法依次进行了单一因素的实验,依次探究了吸附时间、废水pH、稀释倍数、沉淀物质对材料除氟效果的影响。之后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沉淀物质,处理时间,废酸pH三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对材料应用效果的顺序。从材料对氟离子吸附容量的角度,探究影响材料的应用条件。本章节采用的废酸中氟离子浓度高达3531.9 mg/L时,污酸中氟离子浓度增加,材料对氟离子浓度的吸附容量也增加,吸附容量最高达到67.0 mg/L。结合材料制备章节的实验结果表明,材料不仅适用于低浓度的废酸,材料的实验室研究为材料实现中试和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并且达到节约成本,优化工艺的目的。3.为了进一步探究废水中阴离子对材料除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含氟废水的实验。依次探究了F-、Cl-、SO42-、PO43-的影响,因此配制含有不同浓度F-、Cl-、SO42-、PO43-的模拟废水,直接采用离心后的沉淀物质对模拟废水进行处理。从材料对废水的除氟效率和吸附容量作为依据,判断各种离子对材料处理效果的影响,以此来更好的探究材料的除氟机理。4.除氟材料的结构决定了材料可能具有再生应用能力,因此对处理废酸之后的材料进行解吸附实验研究,探究它的再生能力,探究吸附-分离-解吸附机理。本文采用碱溶液解吸,结果表明,NaOH溶液具备对材料进行解吸附的能力,并且NaOH溶液的浓度对解吸效果影响很小,材料可以进行3次解吸,即处理四次废水,累计吸附容量可以达到156.0 mg/g。5.材料的表征,对制备的材料和处理污酸之后的材料进行表征,探究材料的结构。本论文表征手段主要有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IR)。结合多种表征手段表明材料呈现多层结构,材料可以选择性吸附氟离子。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是青藏高原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为沙化土地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困难。环境工作者为改善高原山坡沙地地区生态环境,在这些地区开展了植被恢复工作,为了探究地形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需要对这些地区的地形情况以及植被的生长、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传统的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时间成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处于逐渐失衡状态,造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自然过度开发等土地生态问题。一方面,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引导土地资源生态建设,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现有的土地利用布局难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进行研究,促使土地利用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因此,考虑
城市热点区域往往承担着交通、商业、教育等重要的城市功能,对其进行分析和提取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城市热点具有时空特性,其分布和强度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对热点区域进行动态和实时的探测有助于政府部门实时监控城市的交通和人群状况、避免踩踏等极端事件发生,也有助于市民合理规划出行方案。实现热点的动态探测不仅要求数据源保持持续更新,也要求分析算法具备增量学习的能力。时空数据流是一种由空间定位设备产生并上传
随着测图技术的发展,测图方式逐渐由原来的固定站式转为移动式,测图范围也从室外逐渐延伸到室内。测图技术离不开定位技术,相比室外依托导航卫星的成熟定位解决方案,室内定位环境更加复杂,定位实现更加困难。本文以自主研发的移动测图背包为平台,以激光雷达扫描测距仪和惯性测量单元为主要传感器,探索在未知的结构化环境中的室内定位导航方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所使用的惯性器件的误差模型并量化了
点云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三维数据,随着快速获取点云的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点云的数据量也在快速增加,亟需有效的数据压缩方法。常见的点云压缩方法有无损压缩和点云精简,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基于空间索引、k近邻搜索等方法,研究了点云的无损和有损压缩。无损压缩是一类比较通用的压缩方法。信息熵理论指出,无损编码压缩有一定的压缩限度。统计编码是无损压缩的一类重要方法,其中算术编码能够取得接近信息熵的压缩效果。由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能源过量的消耗以及各种高强度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远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为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增加,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PM2.5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除了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有严重负面影响之外,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全面有效的掌握PM2.5的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方面受限于我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制约与挑战,世界各国愈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我国最先提出“生态红线”概念,明确将生态红线纳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生态红线划定后亟需能够定量量算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准确的评估预警方法。目前,我国的生态红线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监测部门的各类传感器和测量工具,但是由于监测过程中可能遇到某些问题,如因地理条件或成
随着计算机视觉、移动测量、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现实世界的图像和三维信息,以及对周边环境的360度全方位感知和测图成为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在这些应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传感器就是相机和激光雷达。相机拍摄的图像具有分辨率高、视觉纹理信息丰富等优点,激光雷达能够获得具有场景三维几何结构和深度信息的点云数据。由于这两种数据具有互为补充的特性,如果能将图像和三维点云进行融合,就能同时
基于电阻变换(RS)的阻变随机存储器具有高密度、高速度、低功耗等优势,具有重要而广阔的应用前景。多种材料具有电阻变换效应,并常展现出不同的电阻变换特性,其对应机理也多不相同。本文选择了Ni O及Pt、Au、Ag等几种贵金属,在Nb:Sr Ti O3(NSTO)基片上制备了异质结,研究了其RS性能及其相关的光伏和磁性特性,并对其RS效应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究。利用PLD方法在NSTO衬底上制备了Pt/
含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全息高分子/液晶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周期性有序结构的高分子复合材料,通过相干激光辐照下的光聚合诱导相分离方法制备得到。由于不仅能够存储全息图像,还具备上转换发光功能,这类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高端防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它们也还存在上转换发光强度较低、发光图像难以调控的问题。本文合成了具有可控表面性质的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研究了其对全息高分子/液晶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