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病毒和水稻草状矮化病毒“抓帽”机制比较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段负义RNA病毒是一类重要的病毒,多种分段负义RNA病毒严重威胁人畜健康或粮食安全,该类病毒普遍采取“抓帽”机制,从寄主细胞获取一段含帽子结构的RNA序列,用作引物,起始自身转录,生成含5’端寄主序列的病毒mRNA。解析“抓帽”机制,有助于认识这类病毒的侵染机理,并为设计新的病毒防控策略提供靶标。长期以来,由于病毒mRNA 5’端寄主序列多在10-15个碱基,且多样性高,难以明确其来源,再加上大规模获取RNA 5’端序列上的技术限制,关于“抓帽”机制,有以下问题未能解决:(1)病毒是否以及如何选择利用帽子供体RNA;(2)病毒帽子序列有多高的多样性;(3)病毒帽子供体选择是否具有一定规律;(4)病毒从哪些寄主RNA获得帽子序列,特异性切割利用某些寄主RNA是否影响病毒与寄主的互作。另外,有研究表明,病毒利用帽子序列起始转录时,会不同程度地应用“引发与重配”机制,“引发与重配”的使用频率的决定因素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水稻条纹病毒(RSV)和水稻草矮病毒(RGSV)两种纤细病毒为对象,分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室内接种,获得了 RSV/RGSV与呼肠孤病毒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共侵染的水稻,且通过巢式RT-PCR实验表明,RSV和RGSV都能夺取RRSV的帽子序列,这为在帽子供体序列已知的背景下,平行研究两种纤细病毒“抓帽”机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体系。对347条RSV-RRSV或RGSV-R/RSV嵌合序列进行分析表明,RGSV和RSV从RRSV上切下的帽子序列一般在11-13 nt之间,其3’末端一般含A、C、CA或AC,末端碱基与病毒基因组RNA 3’末端的U1、G2、U1G2或G2U3配对后,直接延伸,或经过“引发与重配”后再起始病毒mRNA的生成。对RSV和RGSV的对比还发现,RSV使用“引发与重配”的频率明显高于RGSV。序列分析表明,高频率的使用“引发与重配”造成一个结果:RSV异源序列比RGSV更复杂。对于这一点,本研究通过毛细管电泳进行了验证。为了研究RGSV和RSV对寄主帽子序列的抓取,优化了一种基于特异酶处理的RSV/RGSV mRNA帽子序列高通量测序体系。应用该体系,以两种病毒单独侵染或与RRSV共侵染的12组水稻样品(处于不同感染期)以及RSV侵染的小麦为材料,克隆得到两种病毒NP和NCP基因异源帽子序列共22,551,079条。序列分析表明:(1)两种病毒都倾向于切割长度为10-13 nt的帽子序列,并都倾向于在A、C、CA或AC之后切割;(2)RSV 比 RGSV更频繁地使用“引发与重配”,这一点不受共侵染的RRSV的影响,也与寄主无关;(3)RSV NP基因比NCP基因更频繁地使用引发与重配;(4)两种病毒切割利用的帽子序列都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和随机性,但两种病毒所利用的“帽子序列谱”又有明显区别,这表明两种病毒在帽子供体序列选择上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了鉴定RSV和RGSV帽子供体来源,利用改进的Capseq技术,以病毒侵染的水稻植株为材料,获得了 146万条水稻RNA5’末端序列,并将其与本研究获得的帽子序列相匹配,共鉴定4万余个帽子供体mR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这些序列对应水稻基因4,520个。叶绿体相关基因在高频率使用的帽子供体中高度富集,这暗示了 RSV和RGSV两种病毒纤细病毒可能会特异地切割利用叶绿体相关基因。选取特定帽子供体研究两种病毒的切割和使用方式,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抓帽”模式。本研究是首次以两种病毒为对象研究“抓帽”机制,同时也是首次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细胞质中复制的分段负义RNA病毒的“抓帽”机制研究,本研究所得结果为解析纤细病毒“抓帽”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对相关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在技术、资本、市场等多重元素的合力驱动下,各类虚拟主播创新型产品接踵而至,透射出媒体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道路上数字化想象与IP化开发的广阔空间与未来潜能。本文在对虚拟主播的进化逻辑与业态呈现进行理性分析基础之上,从标识性特征塑造、情感化具象表达、多元化场景应用落地、运营管理机制建立以及内生资源整合与用户触达及情感维系等维度全方位提炼出虚拟主播IP化开发过程上、中、下游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点,希望有益于虚
山羊痘(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Coatpox virus,GT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地方流行性传染病,是养羊业中需要重点防控的动物疫病之一。其特征是体温升高(40~42℃),眼、鼻分泌物增多,全身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丘疹或痘疹。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把羊痘列为必须申报
了解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的时空动态分布及进化动力,评估病原菌进化潜力,有助于广泛指导和培育持久抗性品,从而实现有效环保可持续性病害管理。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害,在全球马铃薯种植区普遍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发展中国家早疫病的危害仅次于晚疫病。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种植面积扩大和耕作区多年种植导致马铃薯早疫病的危害日趋严重,特别在我国北方地区屡见报道。在马铃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成员,是引起水稻矮缩病的病原,由主要介体昆虫黑尾叶蝉以持久性增殖型方式传播。目前,RDV在介体叶蝉培养细胞内的复制循环周期已被系统地阐述,包括病毒侵入、复制、装配、扩散及释放等过程。病毒在叶蝉体内的侵染循回过程也有详细研究,但其在介体叶蝉体内的增殖机制知之甚
通过高通量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毛竹不同生长期根区土壤细菌和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4个毛竹根区土壤及毛竹组织样本中共获得250,237条原始序列,采用RDP classifier进行分类地位的鉴定发现这些序列属于细菌的26个目:放线菌目、立克次氏体目、伯克氏菌目、肠杆菌目、根瘤菌目、假单胞菌目、乳酸杆菌目、红螺菌目、酸杆菌目、鞘脂单胞菌目、Solibacterales、黄单胞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重要的世界性农业害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该虫世代周期短、重叠严重,基因组杂合度高,在高强度的杀虫剂选择压力下,抗药性发展迅速,防治愈发困难。自基因组破译以来,由于缺乏高效的遗传操作平台,小菜蛾的遗传研究进展缓慢。由于其灵活性与适应性,CRISPR/Cas9技术已在功能基因组学、转基因生物构建、转录调控以及基因治疗等研究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成为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是一种典型的草腐生食用菌,也是一种常见的菌类蔬菜。然而在生产栽培中,有两大问题制约着草菇产业的发展:第一,生物学效率低;第二,易开伞,货架期短。生物学效率低,主要与草菇降解基质稻草有关,而基质降解又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来完成。而草菇易开伞主要原因是草菇从蛋形期到伸长期转变时,菌柄
草菇学名是Volvariella volvacea(Bull.:Fr.)Sing.,是一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重要食用菌。2013年,两个草菇主栽品种V23与PY1的担孢子V23-1与PYd21的基因组完成测序,并发表了文章。本文是基于草菇基因组数据、表达谱数据和转录组数据首次对草菇的B因子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其下游的MAPK信号途径进行构建,筛选重要基因并进行表达分析,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下
水稻病毒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和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等均
除草剂作为农业现代化产物,在生产应用方面有效杀灭害草,降低了劳动成本。苄嘧磺隆(bensulfuron-methyl,BSM)作为磺酰脲类除草剂(sulfonylurea herbicide)中重要成员,其由于高效、低毒、安全等特点,目前在大田中广泛被使用。但是在福建省等许多地区的烟稻轮作田中,前茬稻田中苄嘧磺隆等除草剂的残留给后茬烟草等经济作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于苄嘧磺隆危害下的烟草等敏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