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中母性形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性形象,是人类意识深处的“原始心理经验”,文学领域中无法规避的永恒主题。母性形象作为一个可以兼具共时与历时范畴的文学形象,不仅指具体的母亲形象,还能泛指自然、民族、国家等意象群体。而文学终归是人的文学,文学文本中具有多维度意象内涵的母性形象终究是以人为终极指向的言说,因此母性形象研究实则涵盖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生存处境的一种人文关怀、哲理思考。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母性形象书写也是出于此文学目的。小说里马尔克斯将母性形象作为拉丁美洲人书写自身的文学符号,展现拉丁美洲人对拉丁美洲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
  《百年孤独》作为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曾花费其数十年的时间构思,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国内外的学者都对此十分关注并尝试着从多元的角度解析该部巨作。但现阶段研究多是聚焦于文本魔幻主义题材、孤独主题、与同时期国内寻根文学对比研究之上,鲜少对文本中的母性形象进行分析解读。所以,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荣格及其学派弟子埃利希·诺伊曼的母亲原型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总结法,对《百年孤独》中的母性形象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解析,为推动马尔克斯及其作品多元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章的具体论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百年孤独》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本文立论的基础与意义。第二部分选取了乌尔苏拉、圣索菲亚·德拉·彼得、庇拉尔·特尔内拉和费尔南达四位生育过孩子、生活在孩子身边并或多或少对孩子有一定影响的母亲形象,从物质关系、包容特征、双面属性三个维度入手,将其划分为大地型、若水型、月亮型三类母亲形象,进而深入挖掘每一个具体母亲形象所承载的母性,言说母性的伟大与真实。第三部分集中分析文本中母性精神的衰败走向,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通过解读马孔多这片土地上原始生育文化的消解与异化,以母性生理属性被解构的事实揭露西方宗教伦理、资本文化对拉丁美洲精神文化的蚕食;二是呈现母性精神抚育不周导致个体自我的丧失、对真实自我的背离、自我人格的不健全、个体存在的焦虑几方面问题,从母性缺失探索个体孤独的成因,反向验证动荡时代家庭群体内个体精神隔膜存在的真实性以及时代是造成个体悲剧的最终根源这一现实;三是从女性的视角切入,以布恩迪亚家族母系掌权者更迭及母系掌权者的自身特点来审视拉丁美洲百年内社会急速巨变的历史记忆,透过母性家庭权威的瓦解侧面反映出拉丁美洲现实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第四部分通过对母性形象创作意识的解读,找寻到虚构文本与现实的连接点,分析作者虚构下的真实。马尔克斯将文学文本作为情感延伸的工具,在文本中再现自身与母亲生活的点滴,抒发对现实母亲的情感依恋;其次,马尔克斯作为一名极具社会感知力和先锋性的作家,他极力跳出社会认知的藩篱和自身性别的限制,对拉丁美洲女性真实的生活境遇予以关注,探索拉丁美洲社会的女性之殇,为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女性发声;最后,在小说中马尔克斯展现了作为拉丁美洲作家清醒的文化认知,利用本土印第安文化打造具有鲜明拉美文化特征的母性形象,在母性形象的塑造中完成本民族文化归属的情感认同。马尔克斯将文学视为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力图以承载文化力量的母性形象促使全拉丁美洲人对其贫弱的现实予以反思,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复兴意识、家国情怀。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化。当代大学生的诸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高校承担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和谐,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且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呈现的相关问题尤为凸显。尽管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和学校都给予了他们经济层面上一定的帮
学位
作家赫尔曼·黑塞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关注,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一贯反映出对个体存在和人格发展等问题的探索和真诚表达。他的小说主题主要关注个体对自我存在的种种精神危机、矛盾冲突的认识,以及由此展开的寻求精神出路,实现自我的精神成长,使人格不断趋向和谐、完善的解脱之道。因而可以将黑塞大部分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概括为“通向内在之路”。《玻璃球游戏》是黑塞花费了12年时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黑塞的集大成
学位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世界主义思想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全面复兴,范围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并延伸成为文化与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文学批评视域中的世界主义,基于作家作品所处的文化立场,展开关于作家对他者、文化他性与世界重大问题之态度的研究。它是一种针对作家文化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考察,而较少文学文本上的艺术美学分析。  作为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以
学位
宝卷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说唱文本,从语言上看,宝卷大量使用方言词、俗语词和谚语等口语性的词汇;在文字使用上,用字极为不规范,书写时经常会出现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书写形式或者同一个书写形式表达两个以上不同的词,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研究价值。  文章以《俗文学丛刊》收录的十一册宝卷为研究对象,使用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辅以排比归纳、因声求义、语境观察等训诂学方法对宝卷用字问
学位
在中国的文化诗学研究中,维柯的《新科学》是一个被借鉴的理论资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诗性智慧的思想。在关于诗性智慧的论著中,有部分论者阐释诗性智慧时存在一些误读,并以诗性智慧阐释中国传统思维,从而掩盖了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从文化诗学的立场、借鉴维柯的思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解读诗性智慧,回到维柯《新科学》的文本语境,梳理、归纳维柯的诗性智慧,明确其所指是一种原始思维,而中国传统思维
学位
承德市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河北省曾经的省会城市。历代以来是少数民族活跃区域,明清之际因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繁荣发展,其大量的历史文化遗留也对当地行政区划地名产生了重要影响。承德市的区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地名共2911个。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些地名以三音节为主,其中一部分带有当地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特征。地名的词义受特定历史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地名的造词方式主要是说明法和摹
学位
蒲江在区划上虽隶属于成都市,但是在方言片区上却不属于成渝片,而属灌赤片岷江小片,声、韵、调、词汇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四川蒲江方言:蒲江县的总体概况;关于对蒲江方言的相关研究;蒲江方言的总体概况,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词汇以及语法等;蒲江方言与中古音和普通话的比较;蒲江方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代际差异。蒲江方言有21个声母,38个韵母,平翘舌区分不明显,前后鼻韵区分不明显,有
学位
《蜀籁》是四川遂宁人唐枢编辑的四川方言熟语集子,留存了民国及民国以前湖北、云贵、江西和陕西等地与四川方言接触后形成的四川口语实际。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婚丧习俗,社会生产、生活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文化传统,是地区生活史和人文史研究的重要辅助材料。本文对《蜀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研究,利用该书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借助田野调查、方言志书和古籍文献等,对《蜀籁》中
学位
数词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可缺失。它承载着人类世界发展的沟通任务,传递着民族社会的思维导图。数词缘起于远古时期的记数:早期人类用手指和脚趾记录次数,后随着时代的推移用于运算,并逐渐承担起归纳总结的作用,当今社会更是在数学、金融等范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数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同样也被用于宗教、占卜、哲学、诗词、政治等诸多领域,并随之形成特有的意蕴,被赋予代表情态凶吉如“九死一生”
学位
柄谷行人作为日本后现代批评的代表人物,其批评理论经历了“内向批评”和“世俗批评”两个阶段,其批评方法依赖于康德的“视差”思维,以此克服现代文化的诸种先验观念,其聚焦于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视野和执着于“普遍性”的思想特征相得益彰,使之与单纯执着于解构的激进后现代批评区别开来。柄谷行人从东方乃至日本独特的话语空间出发,分析了现代性在展开过程中对非西方世界自然历史进程及固有多元文化的破坏,试图利用后现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