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虽然食管间质瘤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但是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在药物靶向治疗的成功,使其成为实体瘤中从分子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光辉典范,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食管间质瘤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报道相继增多,但是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病理方面的较大病例数的报道以外,其余大多是个案报道。对于食管间质瘤多宗病例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比较少见。本研究通过组织水平和基因水平两个层次的实验,对较大宗的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生物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为更准确地认识食管间质瘤,为今后临床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食管间质瘤,提高其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奠定基础。材料方法:1)通过病案检索收集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从1978年到2008年手术完整切除的食管间叶性肿瘤63例,通过对其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了8例食管间质瘤。对这8例食管间质瘤患者逐一随访,再对其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2)收集已经确诊的、病历资料完整的8例食管间质瘤患者的存档蜡块,然后从蜡块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分别检测c-kit基因的外显子9、外显子11、外显子13和外显子17以及PDGFRA基因的外显子12和外显子18的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63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中确诊了8例食管间质瘤(食管间质瘤约占同期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12.7%)。在这8例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为5:3,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7岁,吞咽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病变位置都在食管下三分之一段,其中5例发生在食管下段和胃食管交界处。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两种:单纯病变摘除术和食管大部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术后病理检查中均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术前、术后均未被诊断为食管间质瘤。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未接受过放、化疗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等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8例食管间质瘤中有4例发生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并死于本病,其中发生远处转移的2例患者均为肝脏转移。8例食管间质瘤标本中测序结果发现c-kit基因的exon 11突变两例,c-kit基因的exon 9、exon 13、exon 17和PDGFRA基因的exon 12、exon 18均未发现突变。c-kit基因的exon 11突变的两例中,1例为碱基缺失突变(558-560位密码子AAG、GTT、GTT缺失),另一例为点突变(559位密码子突变GTT→GAT)。结论:1)食管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尤其是肿瘤较大的患者(>9cm)。术前诊断往往比较困难。2)术后病理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食管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先决条件。常用的免疫标记物有:CD117,CD34,SMA,S-100等。3)外科手术依然是治疗食管间质瘤的主要的和首选的治疗方法。成功的食管间质瘤手术是要在完整切除病变的同时,不仅要完整切除病变的假包膜,而且要尽最大的努力切除与其粘连的周围组织,以达到R0切除。食管间质瘤手术的原则是:在肿瘤R0切除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减少功能毁损性的手术。4)核分裂指数、Ki-67标记指数、肿瘤大小、手术切除的彻底程度和肿瘤原发部位等是影响食管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5)食管间质瘤在基因水平可分为c-kit基因突变型、PDGFRA基因突变型和二者均为野生型三种状态。其中c-kit基因突变最多见,c-kit获得功能性的突变是食管间质瘤发生的最重要的分子事件。6)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可能提示食管间质瘤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