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接触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研究——以湖北武汉王家河街道为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aiy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日益增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当下,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村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社会化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现有关于“媒介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研究对象上多集中于城市儿童,以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的较少;研究视角上多集中于分析媒介“内容”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从媒介接触的“行为”切入的较少;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分析电视、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分析手机、MP3/MP4、平板电脑等新型电子媒介的较少。在本研究中,笔者结合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理论,采取学科交叉的视角,通过对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与其社会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第一,电视是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程度最高、接触最为频繁、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类型。留守儿童对传统媒介中的广播、报纸接触程度非常低,但对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新型电子媒介的接触程度较高。手机仅次于电视,成为留守儿童接触程度第二高的媒介类型。  第二,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媒介拥有的情况、媒介接触的时长、内容偏好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对VCD/DVD、摄像机的拥有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电脑的拥有情况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每天接触电脑的时长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于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电影、漫画、网站的内容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较之非留守儿童,工家河街道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冲动、孤独以及情感缺失的问题。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现有大多数研究结论的特点:较之非留守儿童,王家河街道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加大胆、更勤快、更遵守学校纪律、更团结同学、更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  第四,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特征差异与其媒介接触行为显著相关。性别、年龄、是否独生、父母教育程度、家庭关系、学校人际关系存在差异的留守儿童,在媒介接触行为上也表现出差异。  第五,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行为差异与其社会化状况显著相关,媒介接触行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产生影响。  最后,笔者根据研究结论,对如何利用媒介接触行为对留守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湖北省S市Z区的136位村干部和277位村民的调查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行政任务完成、环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自然亲属、宗族背景、个人经营社交这七个维度,在描述村干
本研究以豫西库区及荆门农村为个案,利用实地研究所得,结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大量调查笔记,分析了当前原子化村庄农民的公域和私域的特征;揭示了公共物品供给的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城乡不公平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散见于整体性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讨论中,尚未形成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在调查方法上采用深度访谈法。通过两次共历时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对S村内近四十位不同身份的村民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本文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
纠纷构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互动经验极其普通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法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石桥村,卷入纠纷中的个体或群体在不断互动和较量的过程中,总会进行比较和
 该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传播学的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大众化杂志媒介对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影响,从横向的视野来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对于大众化杂志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智能,是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的模拟,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对于很多行业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