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批评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以大胆的怀疑精神、独特的批评策略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西方解构批评为参照系,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小说的解构批评为对象,探讨解构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流变及其动因,从一个侧面揭示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以促进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发展。 全文分三部分。在简单介绍了西方解构批评的发展及其基本立场之后,第一部分阐述中国对西方解构批评的吸纳,主要包括超越传统的二元逻辑、重新认识语言符号、借用“异延”等独特概念、模仿解构批评模式等方面。 第二部分,论述西方解构批评在中国的变异,这些变异形成了中国解构批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无“增殖”的传统阅读方式。由于汉语与西方表音文字有着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导致中国的解构批评不能采用“字词增殖”的“双重阅读”方式,而只能遵循传统的阅读方式,以把握文本意义为基础,寻找批评的突破点。(二)难以跨越哲学与文学的壁垒。中国的解构批评并未打破文学与哲学的边界,还不能实现两者的互读。(三)反传统而不反逻各斯。中国的解构批评提倡反传统,其最终目的不是推翻传统的逻各斯(中心)地位。(四)倡边缘又走向中心。中国的解构批评强调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边缘性”,其用意却是借“边缘”走向“中心”。(五)强烈的历史情结。以故事新读、故事新编等方式对中国经典文本作解构式阅读,从中发现新的时代意义。 第三部分,探讨解构批评在中国语境下发生流变的动因:(一)同 /左互八硕士学位论文 @MASIYIL’S THESIS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元社会转变,迫切需要一种极具革命锋芒的思潮来描述并推动这种转型,解构主义的引进契合了这一社会变化。 (二)“神化西方” 的心理态势,使以反理性主义而产生的解构批评,如同启蒙主义一样充当了中国人臆造的一个“西方神话”,发挥着理性主义的作用。(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的行为策略。解构批评的思想启发了中国学者的民族意识,转而将解构批评作为抵抗西方文化殖民的武器。(四)中西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汉字的特殊性使解构批评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受到阻碍,这是中国语境的必然制约。结语部分,评价中凶解构批评的意义。 本文认为解构批评传入中国以后,在实践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这些变异在事实上形成了中国解构批评的特点。中国解构批评虽然存在着理论混杂、破坏面过大的缺陷,但是为中西文学批评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策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