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测量糖尿病及伴有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2.分析重庆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基因SNP+276 G/T的基因型分布,探讨该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关系。3.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理,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将6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DR分级标准,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9例、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6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4例。测定该69例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组身高、体重、血压,同时采集空腹和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分别测定血糖、血脂和血浆脂联素水平。血浆脂联素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检测。第二部分: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9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和69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脂联素基因SNP+276的多态性位点,比较各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第一部分:1.各组之间年龄、血压、血脂及其体重指数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各组间男女比例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2.实验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各亚组间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实验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4.39±2.08 ug/ml, n=18 , P < 0 .05),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显著低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血浆脂联素水平(6.21±2.05 ug/ml, n=29, P < 0 .05)。4.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0±2.44 ug/ml, n =26)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9±2.32 ug/ml, n=14)组间比较血浆脂联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 .05)。第二部分:1.脂联素基因SNP+276在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3种(G/G、G/T、T/T)基因型,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2.0%、47.8%、10.1%,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3.0%、39.0%、8.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2.9%、37.8%、19.4%。2.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3组脂联素基因SNP+276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5.9%、72.5%、61.7%;3组脂联素基因SNP+276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脂联素基因SNP+276多态性位点与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