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它以权钱交易、权力滥用为基本特征。高级不法公职人员,由于职位高、机会多,大肆利用职权收取贿赂,敛财金额巨大,影响面广,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更有“小人物”俨然成为各类贪腐大案的“主角”,他们是底层的科级官员,有些甚至连科级都称不上,如村官等。而他们实施的经济犯罪所造成的影响同样令社会震惊。可见,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低级别公职人员,其经济犯罪的社会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影响了干群关系、资金的合理分配,更是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征及其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征及其差异,并有针对性的对预防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提出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得出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征及其差异。首先,对高、低级别的六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一般行为路径。其次,对搜集的730个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用事实说明不同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特征。(2)通过构建公职人员效用函数,分析导致高、低级别公职人员实施经济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首先,提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行为决策的约束条件,分别为需求动机、“进入”成本和道德自律,并分析其对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的约束程度。接着,构建公职人员效用函数,得出影响公职人员决策过程的因素包括个人效用偏好结构、既有效用量、风险偏好和惩治力度,并分别对高低级别进行分析。(3)构建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隐蔽性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已有文献,本文选取潜伏期、敛财手段和资产处置方式作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隐蔽性的指标。结论为:高级别比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更加隐蔽。影响高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隐蔽性的主要是潜伏期、犯罪次数、所得来源种类等犯罪因素;影响低级别的主要是年龄、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个人因素;犯罪总金额则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特征差异,提出预防不同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