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獻作爲文化的載體廣泛傳播,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各種複雜的變化而失去原貌,勘正訛誤的校勘工作便應運而生。中國?睂W有着深厚的底蘊,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有的特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縱觀中國?睂W發展歷史与研究現狀,它仍然存在着對理論方法的總結尚未全面,對本質規律的探索還不深入,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繫比較少等一些局限與不足,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十三經注疏”作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正本清源校理工作,是清代經學校勘的集大成之作。今存文選樓本《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共載校勘條目約五萬餘條,是一座豐富的學術寶藏。從清代嘉慶至今世100多年間,前賢時修對《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視角較爲傳統、研究方法較爲單一,有待于從新的視角來考察這部校勘傑作,開展全面系統的仔細梳理和深入研究,發掘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校勘工作直接面對的是語言文本,語言文字的校勘是校勘實踐的行爲方式,也是校勘學存在的基礎。語言學與校勘學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繫,語言文字學研究可說是校勘學研究的重要立足點。本文嘗試從語言文字學的視角審視《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分析這部中國?钡涔犞髦械奈谋井愖儸F象,總結前人的語言學校勘方法,發掘校勘記類著作的語言學史料價值,從而建構語言學與校勘學的互動關係。論文共分爲三章:第一章爲“語言文本異變現象研究”。將文獻剖析爲知識信息層面、語言文本層面、載體技術層面三個有機聯繫的結構層面,重點考察語言文本的歷時異變運動方式。明確校勘的對象是語言文本異變現象,校勘的目的是拂去異變之封塵,還文本以本真。概括語言文本異變有三方面原因:語言文字本體因素、人爲主觀因素、載體客觀因素。從《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歸納出語言文本誤、脫、衍、倒、異五種主要異變形態。第二章爲“語言學校勘方法研究”。從?狈椒ǖ慕嵌龋治稣Z言文字學對於校勘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校勘條目的基礎上,歸納出阮元等清儒所運用的文字學校勘方法,音韻學校勘方法,訓詁學校勘方法及修辭、語法等其他語言學校勘方法。第三章爲“語言學史料價值研究”。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反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清代語言學研究及語言文字規律探求的價值。發掘《校勘記》中蘊含的清人具有的語言文字發展的動態觀,形音義聯繫的整體觀,注重語例檢驗的實證觀等語言學思想。初步探討《校勘記》異文語料對俗字規律研究的價值。梳理《校勘記》中的“通”類條例,揭示傳統校勘學在術語使用上的不足,爲建立科學的語言學術語體系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