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h4388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獻作爲文化的載體廣泛傳播,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各種複雜的變化而失去原貌,勘正訛誤的校勘工作便應運而生。中國?睂W有着深厚的底蘊,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有的特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縱觀中國?睂W發展歷史与研究現狀,它仍然存在着對理論方法的總結尚未全面,對本質規律的探索還不深入,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繫比較少等一些局限與不足,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十三經注疏”作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正本清源校理工作,是清代經學校勘的集大成之作。今存文選樓本《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共載校勘條目約五萬餘條,是一座豐富的學術寶藏。從清代嘉慶至今世100多年間,前賢時修對《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視角較爲傳統、研究方法較爲單一,有待于從新的視角來考察這部校勘傑作,開展全面系統的仔細梳理和深入研究,發掘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校勘工作直接面對的是語言文本,語言文字的校勘是校勘實踐的行爲方式,也是校勘學存在的基礎。語言學與校勘學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繫,語言文字學研究可說是校勘學研究的重要立足點。本文嘗試從語言文字學的視角審視《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分析這部中國?钡涔犞髦械奈谋井愖儸F象,總結前人的語言學校勘方法,發掘校勘記類著作的語言學史料價值,從而建構語言學與校勘學的互動關係。論文共分爲三章:第一章爲“語言文本異變現象研究”。將文獻剖析爲知識信息層面、語言文本層面、載體技術層面三個有機聯繫的結構層面,重點考察語言文本的歷時異變運動方式。明確校勘的對象是語言文本異變現象,校勘的目的是拂去異變之封塵,還文本以本真。概括語言文本異變有三方面原因:語言文字本體因素、人爲主觀因素、載體客觀因素。從《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歸納出語言文本誤、脫、衍、倒、異五種主要異變形態。第二章爲“語言學校勘方法研究”。從?狈椒ǖ慕嵌龋治稣Z言文字學對於校勘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校勘條目的基礎上,歸納出阮元等清儒所運用的文字學校勘方法,音韻學校勘方法,訓詁學校勘方法及修辭、語法等其他語言學校勘方法。第三章爲“語言學史料價值研究”。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反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清代語言學研究及語言文字規律探求的價值。發掘《校勘記》中蘊含的清人具有的語言文字發展的動態觀,形音義聯繫的整體觀,注重語例檢驗的實證觀等語言學思想。初步探討《校勘記》異文語料對俗字規律研究的價值。梳理《校勘記》中的“通”類條例,揭示傳統校勘學在術語使用上的不足,爲建立科學的語言學術語體系提供借鑒。
其他文献
<正> 五、敦煌乐谱新译的步骤和具体技术处理旋律和节奏是构成敦煌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敦煌乐谱旋律翻译的难题早就被林谦三所解决,随着节奏处理上对于“掣拍说”的发现,就不
<正> 在敦煌乐谱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从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和张炎《词源》等古代文献中获得启发,草成《敦煌乐谱新解》一文,并将p.3808敦煌乐谱二十五曲译成现代乐谱。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并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教育发展史表明,任何时代的基础教
<正> 引言 1981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叶栋同志在山东省民族音乐学讨论会上,作了题为《敦煌曲谱研究》的学术报告,简扼地阐述了他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破译《敦煌曲谱》(以下
目前,针对SPOC学习的研究集中于以翻转课堂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大数据视域下针对自适应学习与学习者行为分析,对校园内群组的发展与混合式教学对SPOC平台的影
在过去的几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使传统的企业商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和无线应用技术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将会成为电子商务
回顾了 10年来我国钢铁粉末工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分析了国内外铁粉生产品种和质量水平 ;提出了开发市场需要的粉末品种以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今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不可或缺需要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正是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得以实现的依托,是城市艺术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