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振结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及免疫学机制研究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143634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采用生物共振技术与药物联合治疗带状疱疹,观察其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L-2、IL-6、IL-10、TNF-a和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水平,探讨其治疗的免疫学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①将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60例,并进行症状评分比较。两组均使用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外用药选择亦相同。治疗组外加生物共振波进行治疗; ②于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4天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并进行症状评分比较; ③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清IL-2、IL-6、IL-10、TNF-a和血液中T细胞亚群的水平,观察它们之间及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性; ④结果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治疗组病情评分为(10.90±1.56),对照组为(11.23±1.31),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26>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病情评分(分别为9.70±0.91,5.73±1.50)与对照组(分别为9.83±1.68,6.27±2.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8和6.62,P均大于0.05)。治疗后第11天、第14天治疗组病情评分(分别为2.83±1.12,1.05±0.99)与对照组(分别为4.08±2.54,2.40±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68,0.41,P均小于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②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4天治疗组有效率(35%,95%,96.66%,100%)与对照组(38%,88%,92%,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8,1.45,0.96,0.68,P均大于0.05)。在治疗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痊愈率(0%,1.67%)与对照组(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1.53,1.61,P均大于0.05),第11天、第14天治疗组痊愈率(30%,76.67%)与对照组(1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9,7.68,P均小于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③A.患者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数值(59.56±4.56,32.31±3.98,26.25±3.72,1.12±0.28)明显低于正常人(69.81±5.31,37.52±4.46,30.28±3.86,1.33±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3,3.52,2.05和2.03,P均小于0.05)。治疗前治疗组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数值(59.56±4.56,32.31±3.98,26.25±3.34,1.12±0.37)和对照组(59.81±5.31,31.52±4.46,26.28±3.86,1.11±0.4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8.54,7.98,7.56和9.35,P均大于0.05)。B.治疗后7天治疗组患者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数值(60.75±3.19,33.81±4.12,27.81±3.45,1.17±0.68)与对照组(61.14±6.23,32.25±3.56,27.13±4.31,1.15±0.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8,6.97,6.89,8.15,P均大于0.05)。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4,8.12,7.98,8.03和7.86,7.94,8.53,7.66,P均大于0.05)。C.治疗后14天治疗组患者的血T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的数值(69.15±3.21,36.81±4.23,1.29±0.73)与对照组(65.14±6.18,34.25±3.53,1.22±0.38)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23,1.84和1.91,P均小于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数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4,1.02,1.68,1.21和1.83,1.24,2.01,1.61,P均小于0.05)。 ④A.患者IL-2水平(13.71±4.37)明显低于正常人(17.98±5.78),而IL-10,IL-6,TNF-a水平(20.68±11.10。16.25±5.22和8.23±1.43)与正常人(18.73±7.51,16.73±6.51和7.53±2.09)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7、2.76和1.09,P均大于0.05)。治疗前治疗组血清IL-2、IL-6、IL-10、TNF-a水平(13.08±4.37,20.12±7.89,15.98±5.68,8.38±1.26)和对照组(12.54±5.02,20.35±7.24,16.39±6.05,8.03±1.34)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t值分别分别为1.16,2.11,1.89,1.64,P均大于0.05)。B.治疗后7天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2水平(16.16±5.64)与对照组(14.32±3.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03,P小于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别为7.18和5.34,P均小于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a水平(22.16±8.15,14.37±6.12,8.69±2.01)与对照组(22.98±8.53,15.12±5.88,8.79±1.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34,2.04和1.08,P均大于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IL-6、IL-10、TNF-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85,1.24和2.35,1.84,1.68,P均大于0.05)。C.治疗后14天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2水平(17.08±6.72)与对照组(16.83±5.51)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为2.31,P大于0.05),两组患者血清IL-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9,6.43,P均小于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24.28±8.37)与对照组(27.17±8.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39,P小于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3和6.69,P均小于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10、TNF-a水平(14.67±6.53,8.63±2.58)与对照组(15.48±5.39,8.64±3.0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2.48和1.96,P均大于0.05)。两组患者血清IL-10、TNF-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4,2.16和2.13,2.69,P均大于0.05)。 结论: ①常规药物结合BICOM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②带状疱疹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液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低于正常人,血清IL-2水平低于正常人。 ③生物共振治疗带状疱疹机制与它参与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儿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糖蛋白170(P-gp170)的表达情况,探讨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加用他克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对有胰岛素抵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
目的:通过检测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和脐血中的VEGF m RNA水平,研究VEGF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析VEGF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探讨VEGF参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可能机制;评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eiosis,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并生长发生病变,甚至引起症状。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在生育年龄的发
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死亡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其中缺血中心区主要以细胞坏死为主,是不可逆的,缺血半暗带区主要以凋亡为主,如能及时恢复血液循环则凋亡是可逆的,所以缺血半暗带